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對嫦娥六號樣品研究成果進行點評。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從嫦娥五號到嫦娥六號的樣品研究,為月球演化歷史的“殘卷”補上了關鍵幾筆——首次填補月球演化史的“晚年”與“童年”空白。
其中,嫦娥五號任務從月球正面采回迄今最年輕的年齡約為20億年的月球火山巖;嫦娥六號樣品最古老的玄武巖年齡可追溯至42億年前,月球那時僅形成2億至3億年。歐陽自遠認為,這些成果讓中國科學家率先解開月球研究中“一老”和“一新”兩大核心問題,對世界月球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在英國開放大學教授馬赫什·沙南(Mahesh Anand)看來,盡管人類此前擁有阿波羅、月球號任務樣本及月球隕石超50年,但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的全新材料,正顛覆多項月球科學經典理論。
他指出,嫦娥六號樣本使學界重新審視月球起源與演化理論。目前研究僅觸及樣本的冰山一角,隨著深度分析推進,更多顛覆性發現將接踵而至?!拔覀儫崆衅诖隙鹆柤拔磥碓虑蛉蝿諑砀嘤钪婷荑€”。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對嫦娥六號最新研究成果感到“非常振奮”。他說,之前對月球的了解及其科學理論框架,均來自阿波羅時代,中國科學家通過嫦娥工程開展研究,對月球科學知識的貢獻將改寫月球科學教科書。嫦娥六號等后續研究,還將為日、地、月系統整體耦合及行星演化提供重要線索和關鍵證據。
美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本杰明·韋斯(Benjamin Weiss)祝賀嫦娥六號團隊在月球地質與行星物理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和歷史性突破。他認為,這些成果得益于人類首次獲取的月球背面采回樣本,發表于《自然》期刊的4篇論文,“顯著推進了我們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知”。其中,一項研究發現月球在28億年前存在較強的磁場,表明月球存在異常強大且持久的能量驅動機制,這種現象在其它星球沒有觀測到,說明月球是認識行星磁場產生機制的天然實驗室。另一項研究發現月球背面樣本源區極度貧水與近期月球正面研究曾暗示其含水豐富形成有趣對照,該矛盾對月球起源理論提出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朱日祥表示,嫦娥六號系列研究成果同期在《自然》發表并被選為封面,說明中國地球與行星科學領域的科研水平已經進入國際第一方陣。嫦娥六號開創了月球探測和研究的新時代,這將進一步推動地球和行星系統科學的發展。
美國科學院院士理查德·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對嫦娥六號成功地在先前被認為無法到達的月球著陸點執行采樣返回任務印象深刻,“關鍵在于它從月球背面靠近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區域帶回了樣本;我對未來幾年分析嫦娥六號樣本將會帶來的成果,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表”。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表示,嫦娥六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填補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最新發表于《自然》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這既是本次嫦娥六號研究的核心亮點,也是未來月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認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隨著更多月球、火星等“一手數據”獲取,中國行星科學將從“跟跑”邁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引領。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程師崔澤賢說,嫦娥六號相關研究還揭示太空風化過程等空間環境對月表的影響,這將為未來月球科研站的選址、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南京大學教授惠鶴九、北京大學教授沈冰在點評嫦娥六號樣品研究成果時,都特別提到科教結合、協同育人對中國行星科學人才隊伍培養和壯大的重要帶動作用,他們認為,現在高校的年輕人才隊伍將成長為未來的重要研究力量,推動中國行星科學研究走到世界的前沿。
中國已官宣載人登月、建立月球科研站規劃,月球科學研究將如何助力?專家們表示,工程、技術、科學之間相輔相成,科學研究將對工程建設、技術開發發揮奠基作用,同時,工程技術也將推動科研取得新發現、新認知。
“來自月球背面的樣本,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月球。”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福元表示,《自然》封面語為“Lunar History”(月球歷史),既說明相關研究“揭示了月球SPA盆地的演化歷史”,也說明“嫦娥六號樣品的返回和研究創造了月球探測和研究的歷史”。
他說,相關研究成果對于下一步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壤進行3D打印等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中國科學家一定能在月球研究上做出原創性、突破性貢獻,“我們希望能夠盡快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國學派”。
從嫦娥五號推動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到嫦娥六號開啟月球科學革命。中國月球及行星科學領域收獲豐碩研究成果備受矚目,未來更值得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