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白塔手書。圖/中國新聞網
“戰事風云彌漫全國,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涂炭莫此為甚,槍殺奸掠無所不至……”這是館藏珍貴文物白塔手書的部分內容。
北平淪陷后,市民羅德俊在戰火中感受著家國命運的跌宕起伏。1937年11月5日,他奮筆疾書記錄下日軍暴行,封入阜成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白塔中。
直到1978年重新修繕,這份藏在塔頂夾縫中的148字手稿才重現世間。
紙張雖已泛黃,但今日重讀這封“穿越時空的來信”,字里行間飽含的拳拳憂國心和不甘做亡國奴的悲憤之情,仍令人感慨萬千。
浴血妙峰:直插敵人心臟的尖刀
事實證明,侵略者的屠刀嚇不倒中國人,相反卻激起了更強烈的反抗。
“京西第一形勝”妙峰山,距北平城約30公里,素以古剎、奇松、怪石、溶洞的綺麗風景而聞名。
抗戰期間,妙峰山一帶曾是我黨領導的平西抗日武裝斗爭的重要區域,并因位置特殊,成為直插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
從館藏文獻可知,當時,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依托妙峰山險峻地形,屢次挫敗日寇“圍剿”。
我軍還由此出發,奇襲德勝門外第二監獄、炸毀石景山發電廠,令城中日偽當局惶惶不可終日,并大大激發了北平民眾的抗戰熱情。
當時,城內許多進步人士心向光明,而護送他們奔赴平西根據地的秘密交通站,就選址在妙峰山。
經由這里,北平的大學教授和進步學生,英國電訊專家林邁可、奧地利醫學家傅萊等國際友人,以及大量重要情報和緊缺物資,被安全送抵晉察冀邊區。
英雄母親:滿門忠烈6位親人犧牲
北平抗戰的烽火歲月里,從淪陷區到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奉獻犧牲、支前抗戰,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在館內參觀,可看到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的照片,她就是“英雄母親”鄧玉芬。
鄧玉芬是密云縣(今北京密云區)一位普通農村婦女,民族危亡之際,深明大義的她毅然將丈夫和5個兒子送上前線,最終父子6人全部為抗戰獻出生命。
面對晴天霹靂般的沉重打擊,鄧玉芬硬是咬牙挺住了。之后,她的家就成了八路軍的休息站,戰士們都知道,他們有位鄧媽媽。
鄧玉芬節衣縮食,家里養的幾只老母雞,下的蛋全留給了傷病員,剛滿7歲的幼子卻因敵人“掃蕩”病餓夭折。
1945年8月,中國人民終于打敗日本侵略者,鄧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兒子們:咱們勝利了!
1970年2月5日,走過坎坷而偉大一生的鄧玉芬在家中安詳去世。臨終前,老人叮囑鄉親們:“把我埋在大路邊,我要看著孩子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