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持續“桑拿天” 這份防中暑秘籍請收好
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一周,華北南部、黃淮、江漢及陜西關中等地將持續35℃以上高溫,局地超過40℃,部分地區可能接近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此外,下周起,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北部等地也將出現階段性高溫天氣。
根據氣象數據監測,今年以來,安徽、河南等地的高溫強度同期罕見。堪稱“晝夜蒸煮”,悶熱感明顯。
安徽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 吳蓉:安徽7月1日出梅,出梅后即迎來大范圍高溫天氣,7月1日—8日全省平均氣溫32.1℃,偏高5.0℃,為歷史同期最高;平均最低氣溫27.2℃。
河南的平均氣溫也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特別是7月3日到7日,河南大部出現了37℃以上的高溫悶熱天氣,持續時間長達5天;高溫范圍基本涵蓋全省;有30%的鄉鎮最高氣溫超過40℃。
河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邵宇翔:預計12日起,河南省的高溫范圍和強度將再一次加大,河南省北中部、西南部最高氣溫將再度升至37℃以上,局部可能達到40℃~42℃。
氣象大數據顯示,我國多地高溫季開啟得越來越早,而且熱得越來越持久。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高級工程師 劉遠:今年高溫天氣特征較為突出。截至目前,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接近6天,是常年同期的兩倍多,為歷史同期最多。今年首發高溫過程出現在5月19日—21日,較常年提前半個多月。統計數據顯示,高溫過程首次出現時間以每十年2.2天的速率不斷提前。
另外,今年高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極端性強。今年以來,已有147個國家氣象站出現了極端高溫,13個國家氣象站突破歷史極值,曾經的避暑勝地紛紛加入高溫的行列,比如說承德今年出現了連續3天高溫天氣,黑龍江的北極村、漠河等地在6月底也出現了35℃以上的高溫天氣。
氣溫和體感溫度差別有多大?
當高溫遇到濕度,往往會加劇熱的感覺。有些地方氣溫顯示不到30℃,但卻熱得人汗流浹背,這就是因為體感溫度要比實際氣溫偏高所致。
氣象學上的氣溫,是指在野外空氣流通 、不受太陽直射、距離地面2米高的百葉箱中測出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所感受到的冷熱程度,轉化成一種等效溫度。
體感溫度除了與氣溫密切相關外,還與風速、濕度、云量、降水、太陽輻射有關,夏季在沒有風的情況下,氣溫和濕度較高的地方,體感溫度一般會比氣溫高出1—3℃,在高溫高濕的地方,甚至高出更多,達6—7℃。在夏季的夜晚,南方地區的平均相對濕度一般能超過60%,在這個濕度下,氣溫28℃對應的體感溫度則接近30℃。所以如果全天氣溫都在28℃以上,人們就會感受到“日夜連軸熱”。
氣象專家提示
降低體感溫度,如果在室內,可以通過吹空調和電風扇來降低溫度;在室外,可以撐遮陽傘、戴墨鏡等來減少熱量吸收,或到樹蔭下、遮陽棚下避開直接的太陽照射。
高溫天氣 注意這幾點防暑提示
持續高溫天氣也給健康帶來了一定隱患,11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夏季高溫天氣對健康的影響,尤其老人、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的健康風險,并做出了服務提示。
高溫健康風險分級預警如何使用?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研究員潘力軍介紹,近期國家疾控局、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
當處于黃色預警時,一般人群需要保持室內涼爽,減少戶外劇烈活動;
當處于橙色預警時,重點人群要避免外出,如果確需外出應有人陪同;
當處于紅色預警時,戶外工作人員要合理安排戶外作業時間,以及使用防暑降溫用品,出現不適癥狀時應立即停止作業,嚴重時應及時就醫。
“桑拿天”戶外活動如何避免中暑?
戶外活動前,采取防曬、降溫措施,比如撐傘戴帽,不打赤膊,不穿不利于散熱的衣物。
戶外活動時,少量多次喝淡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
如果是劇烈運動,每小時建議喝250毫升~500毫升溫水。不要飲用含酒精或者大量糖分的飲料,也不要喝過涼的冰凍飲料,以免造成消化道不適。
前往高溫地區旅行需注意什么?
一是做好出發前的準備工作,關注目的地天氣變化情況,提前準備好個人防護用品和藥品。如前往境外旅游,提前了解和咨詢此次出行是否有必要接種相應的疫苗。
二是旅行期間嚴防“病從口入”。就餐前注意做好手衛生,同時減少攝入生冷食物,避免飲用來源不明的水、吃過期和變質食物。
三是外出活動時做好個人防護。穿著舒適、透氣、適合活動的衣物,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噴灑驅蚊液減少蚊蟲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