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試基地實驗室內展示的生態功能土等樣品。楊英琦 攝
全國首個碳基固廢中試基地為何落地榆林?
榆林煤炭開采量巨大,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低于40%,其中煤矸石每年產生量達6000萬噸以上,占比超過50%,這一現狀表明,榆林地區工業固廢,特別是煤矸石的巨量堆存和低利用率問題亟待得到有效解決。為此榆林市相繼出臺多個政策,推動大宗固廢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
曾經,煤矸石多用于生產燒結磚、路基材料、水泥摻料等建筑材料,或者用于礦坑回填。但這些處置模式成本高、末端市場消納不足、依賴政策補貼、經濟效益較小,同時因缺乏規模化消納技術體系與技術創新,導致資源利用率不足。此外,部分煤矸石含有硫化物和重金屬,可能會污染土壤與地下水,容易出現環保風險。
針對榆林及周邊地區巨量煤矸石急需開發規模化消納途徑的重大需求,榆林中科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通過成果轉化合作,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煤矸石智能分選——微生物降解耦合全量利用新技術”在榆林落地。
“該技術以煤矸石為主要原料制備人工土壤——生態功能土,重建土壤結構,塑造具有養分和水分的生態功能土壤,既能實現廢棄礦山和退化土壤的綠色生態修復,又能同步實現煤矸石的大宗利用。”榆林中科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世英說,目前,中試基地已經建成萬噸級生態功能土生產線。
從實驗室小試到中試驗證,再到產業化示范應用,中試基地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相關成果,已吸引了來自內蒙古、山西、寧夏、貴州等地的固廢行業投資商、產廢單位、利廢單位、相關部門前來調研學習、洽談合作。
鄭仕梅表示,項目調試完成后,將拓展陜西碳基固廢資源化利用方向,隨著行業標準與技術規范的初步完善,持續驗證本技術產品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林業生態修復、防沙治沙等領域的應用效果,為榆林乃至全國的煤矸石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