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刮起文化“國風潮”
中新社鄭州7月12日電 題:微短劇刮起文化“國風潮”
作者 闞力 張楠
12日,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儺戲為創作背景的微短劇《儺戲》僅上線兩日,在短劇平臺熱度就達五千萬。
儺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是在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上線后,其編劇吉祥受訪稱,劇目創新性地將儺舞儀式進行影視化改編,融合借鑒了德江儺堂戲、仡佬族儺戲等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劇中頗為亮眼的“十二執事驅逐十一鬼疫”劇情參考了武安儺戲的片段。
在互聯網平臺檢索可見,該短劇甫一上線,評論區便涌入逾百條討論,年輕觀眾驚訝于“老祖宗的戲曲這么酷”,諸多老戲迷則感慨:“儺戲終于有了數字新生。”
“我們試圖在保持儺戲文化內核的前提下,找到與當代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共鳴點,這部劇服、化、道非常精致,劇情很有看點?!薄秲畱颉穼а荨⑧嵵萑先f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謝帥表示,這種探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樣本。
今年以來,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傳統文化題材在微短劇領域掀起“國風潮”,以非遺為創作背景的微短劇熱度漸高。
譬如,以河南少林功夫為主題的《天下嵩山》、以制扇技藝為主題的《一夢枕星河》、以廣東醒獅為主題的《超越吧!阿娟》等,都是古老文化與新興微短劇結合的典范。
在多位業界人士看來,微短劇+文化、微短劇+旅游、微短劇+紅色IP等逐漸成為該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流趨勢,中國微短劇已從粗放式的“1.0”階段,進入精細化的“2.0”階段。
河南省高校影視教育協會秘書長張永強受訪時表示,這一主流趨勢為坐擁紅旗渠精神、少林功夫、甲骨文等豐富文化IP資源的河南,帶來微短劇發展的新機遇。
今年5月,已被譽為微短劇“豎店”之一的河南省會鄭州發布征求意見稿,提出打造“微短劇創作之都”的實施方案。
張永強認為,挖掘河南乃至中國文化富礦是微短劇創作者面臨的終極命題,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情感共鳴是該行業未來的發力點。
帶著國風、功夫等文化元素的劇本,也正成為中國微短劇出海的突破口。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等聯合發布的《“微短劇+”價值創造洞察報告(2025)》顯示,作為文化出海“三駕馬車”之一,微短劇海外影響力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