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參加2025海外華裔大學生海南研習活動的華裔學子走進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參訪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
在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南華研”)的生物多肽透明車間內,自動化設備高效運轉,魚膠原蛋白肽的提取、打包一氣呵成。原料經過定向酶切、過濾、濃縮等密閉工序后,最終成為干燥的粉狀肽。
該公司商務部總經理鮑瑞告訴中新網記者,企業通過生物酶解技術對魚皮、魚鱗等進行深加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膠原蛋白肽,并實現了整條魚的“吃干榨凈”——從魚排、魚頭到內臟,所有部位均被轉化為功能性食品。
“從未想過魚鱗、魚骨甚至內臟能通過科技手段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真讓我大開眼界。”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張現港感慨道。
目前,海南華研在全國布局了四個生產基地和五個銷售中心,海口單個工廠年產能達到4500噸,成為國際市場的佼佼者。鮑瑞說,公司擁有3000多平方米的海洋生物多肽重點實驗室,并與中國海洋大學、海南大學等10余所高校及研究所合作,掌握精準提取特定分子量肽的生物酶解技術;還擁有120余項專利,產品涵蓋魚膠原蛋白肽、海參肽、牡蠣肽等,廣泛應用于保健品、化妝品和醫療用品。
展示區內,海南華研與產業鏈企業合作推出的終端生物肽保健品琳瑯滿目,令海外華裔學子們驚嘆不已。
扎根海南20年,海南華研既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和受益者。鮑瑞舉例說道,貨物通關效率提升、進出口手續簡化,讓產品更快進入國際市場;來料加工增值30%免關稅政策降低生產成本,零關稅政策則減少了設備采購費用。“封關后,貿易成本進一步降低,企業能更靈活地拓展全球市場。”
在海南維力醫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華裔大學生們參觀了自動化的乳膠導尿管生產車間。據該公司總經理助理楊瑞錦介紹,企業自主研發出自動化生產線,日均產量約30萬支導尿管;自2019年試產以來,2024年產量已達約九千萬支,產品覆蓋國內3000多家醫院,并遠銷110個國家和地區。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城市大學的余海晴第一次參觀高新技術醫療器械車間。她說,中國制造正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這種技術創新令人印象深刻。
從“變廢為寶”的生物科技到自動化生產的醫療器械,此次研習活動不僅讓海外華裔大學生了解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成果,更讓他們感知到中國科創的新脈動。 “長見識了!”張現港說,回去后,會向親朋好友推薦這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