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潤燥”吃什么?
入秋后,空氣逐漸變得干燥,不少人容易出現皮膚緊繃、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問題。浙江省臺州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何貴平表示,中醫理論認為,這是“燥邪”導致的。
簡單來說,就是干燥的空氣會損傷人體的津液,尤其是肺和皮膚。他表示,肺主皮毛,開竅于鼻,最先受到“燥邪”攻擊。
按照“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秋季需要潤燥護肺,防止相關疾病的發生。比如保持室內濕度,可以使用加濕器或放置水盆增加濕度,避免呼吸道干燥不適,同時適量飲水。
在飲食方面,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如辣椒、姜、蒜等,避免助燥傷肺。適當食用具有滋陰作用的食材,如烏梅、梨、百合、銀耳等。
老話講“秋吃梨,潤肺脾”,何貴平介紹,據《本草綱目》記載,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的功效,適合緩解干咳、咽喉干癢的癥狀。
而百合更是潤燥高手——它性甘微寒,歸肺、心經,不僅能潤肺止咳,還能清心安神,適量食用緩解對失眠、心煩癥狀也有幫助。
何貴平表示,百合燉梨湯潤肺又安神,原料包括百合、梨以及冰糖,適合大多數人食用?!叭绻つw干燥,還可以多吃銀耳、蓮藕、蜂蜜,少吃辛辣燒烤,避免加重秋燥。”
人為啥會“悲秋”?
俗話說“傷春悲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早就有人感覺到,秋天來臨后,自己總是莫名感到情緒低落、疲憊乏力,甚至失眠多夢。
這種情況被稱為“悲秋”。何貴平解釋,這其實是人體對季節變化的自然反應:秋天草木凋零,日照變短,陽光減少,會導致大腦分泌的血清素(快樂激素)下降,從而影響情緒。
比較科學的應對方法是“曬太陽+運動”。什么時候適合曬太陽?何貴平表示,上午9-11點或下午3-5點,嘗試曬15分鐘到30分鐘太陽,能促進血清素分泌,改善心情。
當然,還要適度運動:快走、瑜伽、八段錦等運動能刺激內啡肽分泌,趕走負面情緒。
何貴平提到,到了秋天,在起居調養方面要注意早睡早起,這是為了順應秋季陽氣收斂規律,晚上10點前入睡,早晨6點左右起床,以收斂神氣、舒達肺氣。
為啥需要“春捂秋凍”?
日常生活中,常能聽到有人說“春捂秋凍”,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凍”可不是“挨凍”。
何貴平解釋,中醫認為,適度接受涼爽刺激,能增強衛氣(人體的“防御部隊”),提高冬季抗寒能力。現代研究也發現,適當低溫能激活免疫細胞,讓呼吸道更強大。
他列舉了“秋凍”的正確打開方式:首先要循序漸進,從早晚微涼時少穿一件薄外套開始,逐步適應。同時觀察身體信號,如果手腳冰涼、打噴嚏,就說明該添衣了?!扒飪觥钡淖罴褷顟B是“手足溫而脊背微涼”。
其次,必須注意這些重點保護部位,比如頸后(風府穴),受涼易頭痛感冒;腹部(關元穴),肚臍受寒會腹瀉。還有腳部,正所謂寒從腳下起,一定要穿襪子。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哮喘、慢阻肺患者以及關節炎患者等都不適宜‘秋凍’這一說法?!彼硎荆^“秋凍”,正確做法是“適當耐寒,及時保暖”,如此才能健康度過秋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