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維權群中的受騙老人子女在分享維權退款的經驗。
她發現,幾乎所有年輕人在協助家中老人退款時都面臨同一問題:老人對聽課購買保健品一事始終執迷不悟。
“(錢)拿回來也沒啥用,老人自己不醒,只會接著買?!痹诓簧偃丝磥恚@是一場與坑老、騙老直播間,更是與父母的“持久戰”。
“我原本是在社交平臺上詢問是否有相關維權群,沒想到帖子一下子火了,有網友建議我干脆自己建個群?!?0歲的遙遠(化名)向記者講述了她從求助者到維權群群主的過程。
遙遠告訴記者,她此前曾偽裝成有投資大健康意向的客戶向提供養生視頻和推流的人做咨詢。“對方說老年人的賬號其實非常值錢,可能一個賬號就值五六十,我還以為可能就值個兩三塊。尤其是老年人如果還有相關購買記錄,那這個老年人賬號可能是非常值錢的,他們會在那個系統里不停地給賬號推新的課程。”
受騙老人:“他們不是騙子”
據記者了解,很多年輕人在與商家溝通協商退款時,都擔心商家直接聯系老人。大多數情況下,老人本身是維權退款的絆腳石之一。“一旦老人說他相信商家不是騙子,不愿意退款,那我們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夏堇說。
為何老人對騙術深信不疑?
已有溝通經驗的遙遠向記者舉例:“我公公跟我講,在直播間買的這個藥是非常珍貴的,專家都說已經賣完了,然后他們把緊急銷往日本的5000盒召回賣給中國人,說這怎么能賣給日本人呢?感覺很莫名其妙,但老人就會相信?!?/p>
資料圖:多位主播短視頻直播平臺講解“養生秘訣”。
記者調查發現,在離譜話術背后,其實已暗藏很多鋪墊。
偽裝的“情感陪伴”是第一步,客服每天發紅包、早晚慰問,目的在于一邊“摸底”老人的經濟狀況、身體狀況,一邊讓老人放松警惕,并產生情感依賴。盡管推銷人員的話術是“不強求購買”,但實際上長期不買會暗示:您領很多紅包了,需要來看看我們產品,如果不買會被移除群聊。
同時,此類騙局還精準戳中了老年人的健康焦慮。例如,有主播會不斷強調“少生病,就是給子女少添麻煩”,老人們會逐漸加深這樣的觀念,如果本身就有基礎疾病,他們感受會更強烈。
在推銷中,騙子還往往配合使用各種營銷手段。有的在直播中反復強調稀缺性,例如:“需要九九八十一天才能煉成,最后一批貨,現在不買就再也買不到了。”有的甚至會利用“情緒沖突”,例如:“國內已經賣完了,但我們會緊急把銷往國外的藥召回,怎么能賣給外國人呢?”還有的通過“反向營銷”話術強化信任,例如,主播故意當著鏡頭“訓斥”助理:“別給老人推貴的,先讓他們把身體調好!”
私域直播的封閉性也讓騙局更難被老人的子女察覺。例如,部分私域直播會設置動態密碼,每天需由推銷者告知密碼才能進入。長此以往,老年人在社群和直播里感受到的陪伴和信任,會逐漸轉化為對產品的盲從。
此外,記者在多次走訪中發現,部分騙子在被曝光后,會用話術掩蓋自己被處罰的事實。例如,有商家宣稱被曝光處罰的門店是假冒其品牌,自己是正規連鎖;另有公司故意模糊“效果”與“質量”之間的區別,用質量相關認證為自己的產品效果做背書。
如何幫老年人筑起反騙防線?
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已部署在全國開展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打擊藥品、保健品市場“坑老”“騙老”行為,并先后發布《醫療廣告監管工作指南》《醫療廣告認定指南》,明確醫療廣告與健康科普邊界。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年輕人應如何針對坑老、騙老行為維權,并幫助老人走出坑老騙局?
北京市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孟健向記者表示,此類事件的取證關鍵是證明商家虛假宣傳,能夠證明老年人遭遇欺詐的證據形式通常包括錄音錄像、聊天記錄、宣傳單或產品介紹網頁(含網址)等形式。
在夏堇看來,來自政府相關部門的通報和權威媒體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自己勸說老年人。“雖然我們自己有時候可能勸說不動,但老人們還是比較相信官方的權威報道。有時候轉發給他們這些通報,他們會更愿意相信?!?/p>
記者關注到,部分社區也開展了一系列幫助老人提升數字素養與防騙意識活動,將科普和反詐宣傳融入到游戲和日常交流中,有效幫助老人們增強風險防范觀念。
遙遠認為,徹底斬斷老人與坑老騙術之間的聯系,還需要真正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我們曾經和老人長談過,他說自己去聽課主要是因為太閑了。后來我們有采購一些東西,讓他去擺攤,我也考慮過給他報一些書法課程?!彼硎?,希望社區能夠針對老年人經常性舉辦文娛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平時要上班,下班還要照看孩子,確實很多時候無法照顧老人的情緒。”遙遠表示,與老人的溝通并非一時的“勸說”,更需要細水長流的陪伴,才能讓養生保健課堂的話術無縫可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