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為年輕人相親作付費鑒定 隱藏哪些套路與亂象?
年輕人相親付費求“鑒定”——
直播間里的“愛情公式”,算得出幸福嗎
如今,一些社交平臺上出現標注“相親鑒定師”的直播間。這些主播以“婚戀軍師”自居,分析前來相親對象的條件、評估用戶的“婚戀競爭力”,受到不少網友追捧。如何看待年輕人“相親鑒定”,其背后又隱藏著哪些付費套路與行業亂象?
“我是1998年的,身高182cm,體重70kg,在上海某三甲醫院參加相關規培,年收入12萬-15萬元,來直播間是想確認自己在相親市場的定位。”8月1日晚9點,在某“相親鑒定”博主直播間,一名年輕人對著鏡頭認真地介紹自己,主播在黑板上寫寫畫畫,逐條分析他的條件,給出擇偶建議。
當下,一些年輕人相親付費求“鑒定”,然而,直播間里的“愛情公式”,算得出幸福嗎?
主播有套“愛情公式”分析術
在某社交平臺搜索“相親鑒定師”,會看到類似場景:主播連麥粉絲后,把對方的年齡、職業、收入、家庭背景等信息一一列出,再用一套“愛情公式”分析“優勢”“短板”,對相親對象簡介進行評頭論足。
一名主播在視頻里問道:“有個練跆拳道的健身教練說自己孝順,希望早點讓媽媽抱孫子,這個男人能嫁嗎?”主播在黑板上列出這位相親者的條件,逐一分析道:“他說自己身高183厘米,根據老師的‘身高去皮’原理,過5減3,低5為0,180厘米應該才是他的真實身高;他說自己月工資1萬-3萬元,在相親簡歷里寫收入區間的,一律按最低的算,因此他的月工資其實是1萬元。另外,同學們解題要學會抓重點,這道題的重點在哪里?一是健身教練,二是經常喝醉,三是還練跆拳道,三碼合一,很可能存在家暴傾向。他希望女生善解人意,意思就是家暴的時候還想讓你理解他。”
由此,這名主播斷言:“所謂的孝順,其實就是‘媽寶’。這種男生,要是你和他媽媽起了爭執,肯定會偏向自己媽。姐妹們,遇到了還是趕緊跑吧。”
這條視頻獲得3.6萬點贊和2249條評論。留言中,有網友稱贊“分析得太到位了”,也有網友質疑:“你這里還有能嫁的男生嗎?”
這類直播間人氣不低。上述兩位“相親鑒定”主播,粉絲數分別達到21萬和44.9萬,單條視頻互動評論量超過1000條。吸引用戶的,除了主播的“分析術”,還有看似親民的付費模式——對比傳統婚介“預交高額會費”模式,他們以低價體驗引流:首次分析十幾元可獲取簡單建議,后續推出“私人訂制”“擇偶定位”等高價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在成都工作的00后唐鑫(化名)被這種相親鑒定模式所吸引。從畢業起她就被父母催著相親。唐鑫并不反感相親,但總感到很難成功,“不敢輕信對方自述的條件”。
2024年春節期間,唐鑫在社交平臺看到一個推送的“相親鑒定”直播鏈接。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在直播間以彈幕形式提出幾個相親問題。“主播給了一些建議,邀請我加入連麥,隨后發來一個‘私下擇偶定位’商品鏈接,需要支付198元。”唐鑫添加了主播微信,對方口頭承諾只要她購買這項服務,隨時可以將需要“鑒定”的對象條件發過去,他會提供“相親鑒定”和建議。
32歲的海歸博士陳逸(化名)是某“相親鑒定”直播間的粉絲。他說:“我對國內婚戀市場不太熟悉,需要有人來引導自己。刷到這個直播間后,看主播人氣還不錯,單次咨詢只收19.9元,最多可以回答3個問題,感覺挺劃算的。”
年輕人相親為何需要“鑒定”
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茜多年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工作,對于年輕人付費請陌生人“鑒定”相親對象的現象,她分析認為,“相親鑒定”的流行,折射出一些年輕人在自我認知上的迷茫。“社交媒體拓寬了信息渠道,也帶來更廣泛的社會比較,會干擾這些年輕人的社會認知,他們可能會反復求證‘相親對象到底怎么樣’‘自己的競爭力排在什么位置’。”
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讓部分年輕人在婚戀中追求一份“確定感”。“他們感到,與其草率選錯對象造成情感和時間上的損失,不如把時間花在更具確定性的事情上。”崔茜說,一些相親節目主播正是抓住這種心理,“通過制造節目效果吸引粉絲,以達到流量變現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間里還有大量“吃瓜群眾”。不少切片視頻評論區里,“像看爽劇”“比綜藝有意思”等留言刷屏。“這是一種代償性體驗。”崔茜說,就像追星一樣,年輕人在圍觀別人的相親經歷時投射自己對親密關系的需求,“彌補現實婚戀中的心理缺失,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相親鑒定”的走紅,反映出青年婚戀觀的變化。上海市虹口區婦聯今年4月發布的《虹口婚戀白皮書》顯示,青年群體婚戀態度發生顯著變化,呈現更加開放、多元和自主的特點,更加注重個性表達和自由選擇,但針對新形式產生的新問題,年輕人應當有所警惕和預防。
崔茜提醒,“相親鑒定”中的“避雷”指南,以及隱含的“全員皆可疑”思維模式,可能加劇年輕人在建立親密關系時對人的物化與標簽化問題。“如果把這種認知帶入現實,會造成年輕人社交中情感連接的疏離。”
相親“先體驗后付費”靠譜嗎
2024年10月,在主播勸說下,唐鑫花費198元購買了“擇偶定位”服務。近一年時間里,她咨詢了5次,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每次都是先問相親對象的身高、體重、學歷,然后分析對方可能‘隱瞞收入’‘虛報身高體重’,很少給出進一步相處的建設性意見。”察覺到主播的敷衍與不專業,唐鑫提出退款。但主播以已經提供多次服務為由,拒絕退款申請。
這種“先體驗后付費”的模式暗藏套路。記者發現,多數“相親鑒定師”不在賬號主頁直接售賣服務,而是在簡介中引導“添加助理”“加入群聊詳詢”,通過平臺外的第三方渠道提供付費咨詢。而且,在其展示櫥窗沒有看到相關服務資質或經營證書。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指出,直播間若存在誤導、夸大或虛假宣傳,將涉嫌違規。“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可處20萬至200萬元罰款,甚至吊銷營業執照。”他同時表示,用戶維權并不容易,“‘相親鑒定’主觀性強,退款證據難以量化,流程比較復雜”。
陳音江認為,對“相親鑒定”這類服務需要理性看待。“如果確實有婚戀咨詢需要,可以通過正規的婚介公司,找專業機構、人員進行咨詢,同時要核實對方的營業資質。”
他建議,消費者要通過正規平臺購買商品和服務,平臺要公示相關營業證照;要了解服務的內容,知曉服務的真實性和收費標準。另外,要簽訂協議,約定服務內容和標準,以及遇到問題后如何維權、退費。
在崔茜看來,年輕人在相親中需要“理性防范”,但在相處時,應當更加坦然放松,“可以把‘相親鑒定’直播間當作參考,但不能將其當成戀愛指南”。
唐鑫至今仍未收到主播的退款。“愛情與婚姻,說到底無法、也不該用‘條件’量化,更不能套用什么公式。”經過這一遭,她意識到,“與其花錢讓別人‘鑒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畢竟,只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緣分,才是最真實、最觸手可及的幸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鄒竣麒 記者 劉胤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