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離校,就業服務“不斷線”
【記者調查】
這幾天,剛剛上線的“高校畢業生離校后就業服務”小程序,讓北京某高校2025屆應屆畢業生徐菲(化名)倍感欣喜。這款由教育部指導開發的數字化服務平臺,正在為徐菲這樣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提供持續、精準的就業幫扶。
“小程序很實用!不僅有海量崗位信息,還能基于大數據算法,結合我們的教育背景、專業技能和求職意向等個性化信息,持續推送匹配度高的優質崗位。”這些天,徐菲每天都會登錄小程序查看最新推送的崗位信息。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戶。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入離校后接續服務新階段。連日來,教育部聯合多部門持續發力,通過崗位擴容、服務優化、精準幫扶、就業指導等多項務實舉措,構建全方位就業支持體系,為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保駕護航。
擴崗位,用心挖潛不斷線
熱浪裹著蟬鳴從窗外涌入,延邊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25屆畢業生樸津成的額頭微微沁出了汗珠。緊盯著電腦屏幕,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他正在吉林省2025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網絡專場招聘會的直播間里專注地瀏覽招聘信息,并向心儀企業發送簡歷。
幾個月前,樸津成有幾次簽約的機會,但他都未下定決心,錯過了校園招聘的黃金期。離校后,他原以為就業機會渺茫,但卻很快發現,學校的“惦念”從未間斷:輔導員定期推送崗位信息、指導他修改簡歷,就業服務中心的老師還專門提醒他參加這次網絡招聘會。
叮咚一聲,彈出一條彈幕,是吉林維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R發來的:“同學,對生物醫藥外貿崗位有興趣嗎?”樸津成立即回復:“非常感興趣!我本科期間關注過相關領域。”經過充分準備、參加招考,樸津成最終被成功錄用。
500余家企業參與、提供崗位4000余個,能直接和用人單位連線溝通——樸津成感慨,這場由吉林省教育廳聯合高校開展的“百校對百縣”促就業專項行動,為像他這樣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搭建了重要平臺:“沒想到離校后還能通過這樣的專場招聘會找到理想工作,讓我切實感受到了學校、社會的持續關懷!”
“目前全省已開發增量崗位12.1萬個。”吉林省教育廳高校學生處副處長陳雷向記者曬出了沉甸甸的崗位擴容“成績單”,“除了深挖行業企業崗位增量、加力組織政策性崗位挖潛,我們還創新挖潛基層就業崗位:根據各高校學科專業特色及產業匹配情況,組織全省高校對接全省縣市深化產教融合、開展人才培養合作,目前已共建實習就業基地96個,開設人才訂制班10個!”
崗位資源的開拓是促就業、穩就業的前提。連日來,各地各校大力挖潛拓展就業崗位,不斷夯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之基。
一系列就業增量政策相繼推出:教育部印發《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增量政策舉措》,推動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臺地方性增量政策文件或拓崗位落實舉措,將促進畢業生就業與推動本地招才引才工作統籌推進,加大政策配置和資金投入。
各類經營主體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主動性被不斷激發:江蘇組織5萬名畢業生開展就業見習,對留用率達到50%以上企業按1000元/人標準進行一次性獎勵補貼。
就業與產業發展實現了雙向賦能:重慶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到重慶市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緊缺崗位就業并參保1年以上的,按6000元/人的標準給予就業補貼。
“聚焦離校返鄉未就業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我們把招聘會開到學生‘家門口’,大幅降低其求職交通成本與時間成本。”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將指導各地教育部門會同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社會服務機構,在畢業生常住地開展“百城職達家門口”系列招聘會,“讓更多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找到適配崗位,緩解求職焦慮。”
優服務,暖心關愛不斷線
早上八點半,安徽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教師胡薇像往常一樣來到辦公室,打開電腦,調出離校未就業學生信息庫,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暑期看似是校招淡季,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就業服務的攻堅期。”胡薇邊說邊整理著資料。信息庫里,每名未就業學生的情況被詳細標記:求職意向、專業特長、面試反饋……這些動態更新的“需求清單”是她開展就業精準幫扶的重要依據。
“您好,請問貴公司近期還有金融類崗位空缺嗎?我們有個優秀畢業生特別適合……”逐一整理分析完學生的未就業原因和求職意向后,她開始主動電話聯系相關企業了解崗位余缺情況。
“‘點對點’推薦,效果更好!過去一個月,我們就為學生們爭取到20余家知名企業的招聘機會。”在胡薇看來,“量體裁衣”式的精準指導是服務離校未就業學生的關鍵,“暑假我們開展了‘服務續航,e路職達’線上雙選會,持續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尤其是重點群體畢業生推送崗位信息;針對企業有效需求,開展集中‘送生上門’面對面應聘服務……”
“不斷線”的就業服務暖人心扉,對重點群體的幫扶指導更是傾盡全力。
溫馨的生涯咨詢室提供個性化指導,寬敞的團體輔導室常常激發思想觀念碰撞,沙龍講座區有行業專家分享前沿動態……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現代化、多功能“宏志助航”專屬培訓基地,是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生趙楠職業夢想啟航的港灣。
“從職業認知到求職實戰的全場景覆蓋,為我求職奠定了堅實基礎。”趙楠將基地指導老師的點滴關愛銘記于心:一對一解讀就業政策、精準推送相關單位招聘信息、積極協調面試機會……如今,她已如愿站在長春外國語學校的講臺上,開啟了教書育人的人生新程。
更多暖心舉措,如點點星光溫暖著畢業生的求職路:教育部會同共青團中央組織高校團干部、區縣團干部與困難家庭畢業生“一對一”結對幫扶,已累計幫扶7.1萬人;海南支持高校開發公共服務崗位475個,用于吸納“雨露計劃”畢業生以及困難畢業生群體;江西鼓勵高校為暫未落實去向畢業生延長提供免費住宿時間……
“加強困難群體‘清單式’幫扶,落實‘一對一’幫扶責任制,通過校、院領導包保等工作機制助力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盡早就業。”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強培養,就業育人不斷線
企業職業技能考核通過率達98%,畢業生就業率達96%,起薪提高25%——這個夏天,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電梯智能維保”微專業學生交上了一份亮眼的就業答卷。
“充分考慮學校優勢、人才培養和產業所需,我們與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等25家企業聯合共建21個微專業,招收學生529人,為社會輸送了一批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該校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采訪發現,面向社會需求相對不足的相關專業畢業生,教育部正加快推進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著眼幫助其優化知識與技能結構,精準匹配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今,越來越多畢業生因為微專業、職業能力培訓課程等學習經歷有了更多就業選擇機會:華東師范大學開設了國際漢語空間治理、AI+系列等28個微專業,2025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4%;安徽工程大學開設新能源汽車工程、機器人工程等7個急需緊缺型微專業,有效服務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
“截至目前,我們已為7.4萬名學習‘雙千’計劃‘微專業’的畢業生完成學信網學習成果認證,同時支持未就業畢業生攻讀第二學士學位,持續調度高校加快招錄。”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筑能力之基,更鑄理想之魂。
開展“基層就業卓越獎學(教)金”推薦和獲獎人物事跡宣傳,做好引導高校畢業生扎根西部工作系列宣傳,會同共青團中央穩步推進“西部計劃”規模擴容……一段時間以來,教育部多措并舉,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就業觀,鼓勵他們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們還聯合國資委部署開展夏季招聘,重點挖掘基層崗位3萬余個,并指導各地設立地方性項目吸納更多畢業生。”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說。
“結合我的專業背景、貴州就業崗位供給情況,以及基層治理領域就業的發展前景,老師與我一起制定了求職攻略。”在學校西部地區專項咨詢室與老師深入交流后,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25屆畢業生康聰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到家鄉貴州,成為一名選調生,將青春安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投身基層、建設家鄉,我會為了夢想而努力!”
(本報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