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2025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迎來焦點之戰,常州隊以1比0戰勝鎮江隊。圖為現場觀眾為球隊加油助威。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暑期“村超”“蘇超”等民間體育賽事火爆全網,其中“蘇超”單場上座人數超6萬,撬動江蘇多場景消費規模達380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為“以賽興城”的樣本。
浙江衢州則借“浙BA”籃球賽的熱度,啟動賽事主題促消費活動,面向觀賽者發放總額500萬元的消費券,直接拉動本地餐飲、住宿、零售消費。
“票根經濟”通過跨界聯動,將一次消費變成一串消費鏈,帶動的消費規模十分可觀。專家指出,與傳統的以旅游景點為中心的旅游消費相比,“旅游+票根”關聯到了交通、餐飲、住宿、旅游、文化周邊等消費,增加了更多的消費場景,是當前城市促消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票根經濟”為何能“火”起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票根經濟”之所以迅速崛起,在于其契合了年輕消費者追求儀式感與價值感的心理需要。其構建了文旅IP與地方商業聯動的消費新場景,為本地多元業態提供了一條低成本且高效的精準引流路徑,形成了“一場活動帶火一座城”的乘數效應。
同程旅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受訪時稱,“票根經濟”興起反映出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要求越來越高,優質文化產品實際上成了優秀旅游產品的“芯片”,這是“旅游+票根”現象興起的內在邏輯。
但熱潮之下,“票根經濟”也暗藏“曇花一現”的隱憂。專家提醒,若僅停留在“折扣兌換”“免費入園”等淺層激勵,這種模式很可能隨活動熱度消退而降溫,“流量”難成“留量”。
“‘票根經濟’的生命力在于從‘流量優惠’升級為‘情感連接’的深度體驗。”陳建偉指出,文旅市場需推動票根價值的內涵式增長,通過與在地文化、獨家產品和定制化服務的深度綁定,將票根轉化為開啟獨特在地體驗的“鑰匙”,而非一張簡單的打折券。
陳建偉進一步指出,長遠來看,更應構建數字化的票根經濟活動平臺,利用數據洞察實現個性化推薦與長效用戶運營,從而將一次性的交易,沉淀為可持續的品牌認同與復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