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抗中保臺”非萬靈丹 “大罷免”結局顯民意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題:“抗中保臺”非萬靈丹 “大罷免”結局顯民意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32:0”,一場持續(xù)數(shù)月的“大罷免”最終以民進黨“大失敗”收場。連日來,臺灣兩輪“大罷免”投票反映的民意趨向,成為島內外熱議話題。
這場鬧劇一開始,民進黨就打出“抗中保臺”的“神主牌”,期待再顯奇效。然而,從此前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以四成選票“慘勝”,至“大罷免”第二輪反對票幾乎是贊成票的兩倍,皆在說明,臺灣有越來越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不再輕易被民進黨“抗中保臺”的話術蠱惑煽動,愈發(fā)厭惡其操弄對立、加劇撕裂的行徑。
此前,賴清德當局一度啟動所謂“團結十講”,為“大罷免”蓄力。但其詭辯論調及挑動社會對立的意圖、利用司法打擊政治對手的手段、動輒給不同意見者扣上“統(tǒng)戰(zhàn)”“中共同路人”等標簽的行徑,引發(fā)越來越多民眾發(fā)自內心的厭惡。
經(jīng)歷一次次選舉的激烈角逐,“抗中保臺”已被民進黨高度工具化,也被看透其空洞與虛妄。“32:0”的結果顯示,臺灣多數(shù)民意對以“抗中保臺”為號召的仇恨動員、政治操弄明確說“不”。
一方面,“抗中”無法“保臺”。民進黨一來慣于渲染“大陸威脅”,升高民眾對兩岸正常交流往來的恐懼情緒;二來“倚美害臺”,對外部勢力予取予求,換來的卻是高額關稅、產業(yè)鏈外移及軍購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保臺”無須“抗中”。自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以來,民眾往來絡繹于途,大交流大合作一度成為兩岸關系的主旋律。而近十年,臺海局勢在民進黨當局操弄下日趨緊張,讓臺灣民眾深切憂慮,何以致之?
時過境遷,人心思變。“大罷免”兩輪投票期間,多家民調機構的數(shù)據(jù)表明,民進黨的認同度與支持度、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均大幅下滑,投票結果也被臺灣輿論解讀為賴清德與民進黨“連基本盤也守不住”。
對于“大罷免”所揭示的人心變化,賴清德依舊不愿直面。他更看不見或不愿看見,要和平、要發(fā)展、要交流、要合作才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大罷免”第二輪投票還同時舉辦了關于重啟臺灣第三核能發(fā)電廠的投票案,74%投票者贊成“核三重啟”,支持票遠高于反對票。“臺獨”和“反核”一向是民進黨的兩大“神主牌”,現(xiàn)在看來,兩者均已失靈。
顯然,臺灣民眾更關心經(jīng)濟發(fā)展、民生改善,希望兩岸正常交流、合作共贏。人心如流水,若民進黨當局充耳不聞、視若無睹,載舟之水終將成覆舟之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