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電視劇、走西口電視劇全集免費播放
視頻加載中...
中國的民歌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民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其數量之多,歷史之悠久,品味之高,風格之多樣,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能與之相比美的。民歌是勞動人民對生活的寫照,反映了人們對勞動的追求、愛情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典藝術講堂邀請我國音樂教育家、指揮家曹文工先生擔任主講,通過“中國民歌里的大江南北”系列展現中國傳統民歌藝術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期線上課堂將帶大家了解各個地區的民歌《走西口》。
一、中國近代史上的人口大遷徙
我國北方的山西省、陜西省,以及河北省的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惡劣,由此形成了人口的遷徙。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五次大的人口遷徙事件,從明朝初期到民國初年的4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蹚古道”“赴金山”這五次人口大遷徙。其中“走西口”是指這三省的人們打通了中原至內蒙的通道,把中原先進的耕作技術傳到內蒙,促進了內蒙和中原的商業往來。
還原走西口場景的畫面
二、“走西口”的歷史背景和民歌作品的產生
“西口”是一個泛指,陜西是指“府谷口”,山西指“殺虎口”,河北指“獨石口”。山西河曲地區的西口是黃河的渡口,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劣及頻發的自然災害,我國北方三省的農民為了謀生,他們在每年的春季相約一些親朋好友和街坊四鄰結伴而行,外出走西口。有的要去打工,有的要去做小生意。外出自然條件惡劣,常常會遇到疾病、瘟疫、強盜、野獸,甚至遇上“白毛風”。到了他鄉異地,他們忍辱負重,把中原大地的耕作技術帶給內蒙,又將內蒙的特產帶到中原,同時也帶去了文化與藝術,促進了內蒙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的從事體力勞動,打短工、挖煤,他們常常是春去冬歸,但因為有的是春去冬不歸,因此在送親人走西口時,往往像生離死別一樣,千叮嚀萬囑咐,只盼親人早日回家。
當年人們走西口一景
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會有相應的藝術作品出現,包括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等藝術形式。它們從各個角度展示和反映了這個歷史事件,是讓后人了解歷史最好的方式。在漫長的400余年中,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特別是在民歌發達的山西、陜西、河北等地產生了許多反映“走西口”這一歷史事件的民歌。這些歌曲以詠嘆離別、思念、期盼為主,反映了“走西口”給人們帶來的悲歡離合,真實地展現了這一歷史時期背后的真情寫照。
三、不同地區的民歌《走西口》
陜西是民歌《走西口》流傳廣泛又品種眾多的一個省,這些歌曲展示了西北人們忠厚、樸實、粗獷的特性,又和當地的“信天游”緊密結合,歌曲高亢直接、大起大落,表達了人們在悲歡離合之時的絕望之中又滿懷希望的復雜情緒。歌中唱到:“送出(來就)大門口,妹妹(這)不丟(這)手,有兩句知心話,哥哥你記心頭”。詮釋了送出了大門口,生死也不丟你的手,兩眼的淚珠,一道一道往下流!
陜西民歌《走西口》曲譜
山西的《走西口》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動人的一首原是一個“二人臺”的小戲。該曲唱出了孫玉蓮和丈夫太春新婚燕爾,太春就要走西口,這讓孫玉蓮無法接受。歌曲表現出山西婦女的細膩、善良、溫柔,以及對親人的無限忠貞。歌中她叮囑丈夫:走路要走大路,不要獨自過河,坐船要坐船頭,不吃生飯冷飯等等...曲調高亢悲愴,而旋律感情真摯纏綿,使人潸然淚下,震撼人心。
而山西省另一些反映“走西口”的歌曲,雖不叫《走西口》,但它們從另一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這一事件。如山西的《送情郎》即深刻描述了送別“走西口”親人的場景,曲調典雅真切優美,語言樸實無華,真摯而生動,是民歌中的精品。而另一首民歌《三天路程兩天到》描述了一個“走西口”歸來的青年,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對生活的期盼,對幸福的渴望,活靈活現地展示了這個年輕人的形象。
《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組畫之“走西口”,由李志國、李志強繪制
河北省的《走西口》結合了河北的方言,用平實、率真的語言唱出了一個結婚不足一個月的新婚女子,給即別的丈夫“梳住頭”“做屯飯”“敬杯酒”,這樣極富畫面感的場景。更加深刻地體現了淳樸的愛情,也體現出“走西口”時人們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夠平安歸來。
河北民歌《走西口》曲譜
內蒙古的《走西口》大部分是從陜西和山西流傳過去的,歌中從新婚少婦的口吻唱出了夫妻難分難舍的情景。而女子對丈夫的囑咐及期盼早歸的心情,又使音樂凄涼委婉,動人肺腑。
內蒙古民歌《走西口》曲譜
這些《走西口》將人間的離別描寫到了極致,凝練深刻又震撼人心,音樂的高亢、悲愴、真摯、纏綿,會永駐人間,成為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期主講人簡歷
曹文工,音樂教育家、指揮家。四十余年致力于民族管弦樂隊的創作、編配、指揮及教學。在民族管弦樂的訓練、表演及指導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在長期的教學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樂隊經驗,磨礪出不尋常的樂隊感。多年來,他創作了多首樂隊作品及民族聲樂的伴奏,他的作品以簡潔、單純的技藝求得精致、豐滿的效果,既強調了樂隊的融合性,又賦予每一種樂器單獨發揮的空間,給人一種好聽、易記又不失奇巧的聽覺享受。??曹文工先生擔任中國少年民族樂團常任指揮以來,多次率團出訪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出色完成重要的國家演出任務,受到一致好評。
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曹文工/文
呂天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