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門虎子電視劇;將門虎子說的是什么生肖
作為一個家族觀念十分鮮明的民族,我們總是能夠在生活之中聽到一些類似于“子承父業”的故事。毫無疑問,父親與兒子之間的傳承多年來一直出現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之中,而在一個幼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對他的影響也是極為廣泛而深遠的。
在我國,有著這樣一對“上將父子”,他們之中的父親名叫張宗遜,兒子則叫張又俠,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他們父子二人竟都成為了我國的上將,真可謂是虎父無犬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講一講有關這對父子的故事。
1908年的2月7日,張宗遜出生在陜西的渭南縣。他出生于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由于家中較有積蓄,張宗遜并不怎么為生活發愁,相反,在父母的支持之下,張宗遜7歲時就讀了私塾,后來更是進入了小學讀書。
在14歲那年,張宗遜考入了當地的一所職業學校,在這里,張宗遜不僅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還逐漸了解到了一些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先進思想,而這其中就包括馬克思主義。在此期間,張宗遜也深受愛國思潮的影響,積極參與各類學生愛國運動,并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來源于內心的革命意志。
在16歲那年,張宗遜就加入了我黨共青團的隊伍,而為了更好地學習有關軍事方面的知識,張宗遜又考入了黃埔軍校,并在18歲那年正式成為了我黨的一員。
從張宗遜早期的經歷,我們能夠看出張宗遜對于革命的熱情與極強的行動力,而在之后的歲月里,張宗遜更是在黨的帶領之下逐漸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將領,并帶領著部隊屢打勝仗,立下了不少功勞。
對于張宗遜而言,能夠成為一位革命者、一名軍人,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與理想。在年輕之時,張宗遜或許并不會想到他竟能走過一條如此漫長而充滿曲折的道路,更不會想到在曲折過后,他迎來的將會是美好的明天。
但在戰場之上,在日復一日的行軍之中,張宗遜從未改變自己的初心,正因如此,他也贏得了堅持所帶來的回饋。
在新中國成立后,張宗遜被任命為西北軍區的副司令,并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的軍銜。值得一提的是,張宗遜是我國上將中的第二任,在一眾上將之中,能夠排在張宗遜前面的只有一個蕭克。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張宗遜在抗戰生涯中做出的貢獻確實十分突出。在之后的多年里,蕭克一直在軍中擔任要職,而在他的培養與教育之下,他的孩子也慢慢長大,并踏上了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張宗遜一生共有兩個孩子,都是兒子,其中大兒子張新俠后來投身于航天事業之中,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科學家,而小兒子張又俠則自幼崇拜父親,后來也入伍從軍,成為了一名軍人。
因為有一位上將父親,一心從軍的張又俠其實很容易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畢竟對于很多軍人來說,上將的軍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不過好在張又俠并沒有因此而泄氣,相反,對于父親的崇拜成為了他前進道路上的一種力量,在多年的軍人生涯之中,張又俠始終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向著父親的方向前進,而他本人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并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合格的軍人。
在2011年時,已經入伍多年的張又俠終于趕上了父親的腳步,同父親一樣成為了國家的上將。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刻,張又俠的內心無疑是激動的,但遺憾的是,他的父親已經在1998的9月14日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張宗遜的離世,給張又俠帶來了巨大的哀痛,但張宗遜所傳遞給他的精神,卻仍舊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發揮著巨大的能量,相信對于張又俠來說,這就是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