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不是精英_電視劇我不是精英免費觀看完整版
最近迷上了前夫哥和小姨媽的新劇《我不是精英》從劇名我就大概了解到整個劇情的發展情況。
只是在現在都追求“成功”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該劇反其道而行提出“我不是精英”的說法讓人眼前一亮。
印象中近兩年的都市生活劇,似乎一直都離不開精英人設。精英,顧名思義就是與草根相對,初想到這個詞,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西裝革履、雷厲風行的職場完美主義者。
《我不是精英》整部劇最大的亮點就是對“精英”一詞的重新解讀。劇中我們看到米陽由刑警下放成片警,而韋晶也從一個為愛投身職場的外賣小妹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剛開始的米陽并不適應這種落差,后來漸漸在工作中領悟到,精英也是從草根做起的道理從而開始認真的活出自我,但精英的優越感并不是簡單的高大上的身份附加值。
初入職場的韋晶,面對明槍暗箭的競爭氛圍,和處心積慮的同事,亦或是高學歷精英環繞的環境,處處都讓她顯得格格不入,最后被迫成為“精英”。
她也領悟到不是身處精英環境自己就是精英了,精英并不是在穿著打扮上下功夫,而是變得有實力,有擔當的成功蛻變。
通過兩人的經歷傳遞出一個道理:“加入了精英的行列,你未必就是精英;在草根階層里工作生活,也未必不是精英”。
你覺得什么樣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精英往往說話帶著英文,行為衣著優雅,為人處世雷厲風行他們追求的是:“情商智商雙高”的成功。
草根往往穿最動情的衣,喝最烈的酒,有事沒事擼個串,他們追求的是:“人生必須high,黃瓜必須拍”的灑脫。
我們都曾羨慕過那些走路帶風,自帶光環的精英人士,可是當我們真的去嘗試那種精英生活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想要那種擼串的時光。
你說這是沒出息,其實是每個人對“有出息”的定義不同。
一朋友跟我說她特別羨慕身邊的人要么高薪,要么自己開公司,好像一個個都是成功人士,但是自己好像永遠都沒法邁入精英的行列。
于是她頻繁的換工作,因為她總是在自己的工作中無法找到成就感。最后她告別了朝九晚五自己開了個小店,當起了小老板,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說到精英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和“辦公室”,“寫字樓”,“西裝革履”聯系起來,我們自身把“精英”這個詞理解的狹隘了。
前幾天一個新聞報道說一個剃頭阿姨月入三十多萬,想擺攤就擺攤,不擺攤就到處旅游,最近打算去土耳其。
你敢質疑她活的沒有你瀟灑嗎?你又敢說這樣的一個人不是“精英”嗎?
我不愿意把精英狹隘的理解為職場上叱咤風云的白領,也不想把精英理解為動一根手指頭就能影響整個城市的經濟狀況的行業大佬。
對于“精英”這個詞我更想理解為它是某一方面表現的很出色的人,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情感”方面的體現。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沒有“擺正好位置的人。”
上學那會我聽到老師說過一個詞叫:“垃圾人口”。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社會中有一部分人是產生不了任何價值的,所以被稱之為“垃圾人口”。
我聽著覺得非常的憤怒,因為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這個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同樣人也是如此。
或許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人們眼中“光鮮亮麗的精英”,但是我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自己的“超級英雄”。
這個世界不是精英構成的。大部分主體還是“不是精英的我們”。
大家都知道短板效應,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木板的長度,同樣社會的發展取決于“不是精英”的我們的成長速度。
在草根階層里愛崗敬業,在生活底層積極樂觀,我不是精英,但我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