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鐸王朝—電視劇都鐸王朝是美音還是英音
前幾年有一部熱遍網絡的英劇,叫做《都鐸王朝》,這部劇被網友評論為英國的宮斗劇。
可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只要與權利沾了關系,那一定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斗爭,唐太宗李世民發動過“玄武門之變”,兄弟鬩墻,手足相殘;武則天上位,屠戮唐室功臣;雍正即位,流放兄弟,以“塞思黑”改其姓名,這些為了權力之爭做出的種種殘忍行為,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都鐸王朝劇照
而隨著《都鐸王朝》熱播之后,都鐸家族的亨利八世也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亨利八世的原配王后是一位西班牙公主,她叫阿拉貢的凱瑟琳,如果以西班牙語發音則應該譯為卡塔利娜。
凱瑟琳身材矮小,有著一頭紅色長發,一雙藍色寬眼,面若銀盤,皮膚白皙。
她為亨利八世生育過幾個兒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些孩子都很早就夭折了,最后只剩下一個公主,這個公主非常有名氣,她叫瑪麗,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有一些熟悉的氣息了,對,沒錯,她就是著名的血腥瑪麗。
雖然有了女兒,但是亨利八世還是想有一個兒子來繼承王位,這個“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亨利八世的腦海中慢慢地種植下來。
這個想法就如春天播下的一顆種子,到秋天終于成熟了。
凱瑟琳
其實公主瑪麗是可以繼承王位的,可如果瑪麗去世后,都鐸家族就會被迫給其他家族讓位。亨利八世不想都鐸家族那么快成了別人的“小弟”,只要有了兒子,就誰也無法撼動都鐸家族的地位了,都鐸家族就可以延續榮耀。
其實這種事情在中國也曾經發生過,不過除了沒有公主繼承王位這種事情,其內核還是挺像的,比如晚清王朝找不到血統正宗的繼承人,就只能過繼宗室子弟,光緒與溥儀都是過繼來的。
在中國的君主制度中,還有一個可以解決皇位繼承的辦法,那就是廣納后宮,把那三千佳麗一個個“寵幸”下來,總能有一個生出兒子的人吧,皇妃生不出來,不是還有宮女嗎?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就曾是一個宮女,當然宮女上位未必會太好的結局,帝王只是一時之歡,那種愛很難長久。
而在英國這樣的國家,這種情況就太難發生了,因為這個國家嚴格的奉行著一夫一妻的制度,如果國王跟別的女人生了孩子,這個孩子只能被視作私生子,而這個孩子也沒有繼承權。
其實想想這種方法還挺好的,假如現在能用于婚姻法,非原配子女不能享有繼承權,那些什么小三、小四是否會收斂一點呢?
在英國婚外生子這條路是行不通了,亨利八世的“兒子”夢也很難實現,那離婚呢?這個看起來還挺靠譜的吧。
可是在當時的英國,離婚也是要受到阻止的,直到今天,一些下屬的教派,也是不允許教徒離婚的,在他們看來,離婚是對婚姻的褻瀆,也是對忠誠的背叛。
可見亨利八世再想離婚都不可能,有各種道德法規給限定著的。
除去這些客觀的因素,凱瑟琳的娘家勢力也是無法小覷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政治聯姻的事實永遠存在,凱瑟琳的母親是西班牙的強勢女王——伊莎貝拉,這個國家剛剛統一了西班牙半島,又因為常年和地區做戰,軍事力量非常強悍。
而凱瑟琳自己也是堅決不愿意離婚的,亨利八世也有些無可奈何,但是這樣下去,他就不會有兒子。
這個凱瑟琳一直恪守著妻子和王后的本分,相夫教子,地信仰,可以說母儀天下,不僅在英格蘭王國受到國民的廣泛擁戴,在整個西歐世界也有極高的威望。因此相比亨利,她得到人們更多的同情。
于是亨利八世無奈,便指使親信樞機主教托馬斯·沃爾西向教皇申請離婚,并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羅馬教廷游說,可是只得到了一個回復:想休掉王后,這事堅決不允許。
此時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亨利八世的情人安·波琳懷孕了,這就麻煩大了,如果一直這么拖著,孩子一旦生下來,一切就前功盡棄了。
在
“山窮水盡”之時,亨利八世決定孤注一擲,在1534年,他強行推行了一個《至尊法案》,宣布在英國統治范圍內,所有人必須效忠英國國王,并且宣布國王就是上帝的代言人。
既然都這么說了,好像沒有主教什么事情了,于是為了這個離婚官司,亨利八世硬生生的改變了英國的制度,這個代價其實也是蠻大的。
但是你以為這是真愛嗎,那恐怕想多了,后來,這一切引發了很大的災難,安·波琳的結局也沒有多好。
固然凱瑟琳的結局并不好,被休棄后,她孤獨而亡,那安·波琳呢?她后來也被判處了死刑,并且公開斬首。
所以歷史告訴我們,無論當時有多么風光,都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絕了,也許今天嘲笑別人,明天自己的下場會比前一位更慘呢?
亨利八世終于如愿以償和安.波琳結婚了,可能他是滿足了一切,可是失去了地位的沃爾西呢?
總體說來,他的確對于亨利來說沒有什么用處了,可是正因為如此,他的心中才會憤恨,于是他給教皇寫信,譴責他們縱容國王。
沃爾西不但沒有作用了,還一直搗亂,亨利八世大為光火,把他從睡夢中叫醒,隨即把他扔進了倫敦塔,在那里沃爾西內心焦躁,義憤填膺,不久后就撒手人寰了。
沃爾西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假如我當初像侍奉亨利八世那樣侍奉上帝,上帝肯定不會在我頭發花白時把我拋棄。”沃爾西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在這場離婚案中,沒有贏家,只有政治的博弈。
沃爾西死后,他的擁戴者開始反對亨利八世了,沃爾西有一個學生叫托馬斯·莫爾,雖然他和亨利八世也有一些交往,但是他卻是堅決擁護的,他是怎么也不會承認國王是宗教的代理人的。
亨利八世用“眾叛親離”換來了與安·波琳的“幸福生活”,可是老天是公平的,她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叫伊麗莎白,這就是后來著名的伊麗莎白一世。
自從安·波琳生下女兒后,亨利八世就不再“愛”她了,甚至把她當做眼中釘肉中刺,一心想再次廢掉她。
可是這一次總不能又離婚吧,于是亨利八世就找來親信托馬斯·克倫威爾,他給亨利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羅織安.波琳的罪名,于是想來想去,他們想了一個損招,他們以安.波琳不守婦道,情人眾多,還與哥哥亂倫,根本不是處女為由,把那個可憐的女人送上了“斷頭臺”。
處死了安.波琳,托馬斯.克倫威爾很快就給亨利八世再一次物色到了一位佳麗,她叫簡.西摩爾,這個女孩長相靚麗,不像凱瑟琳王后那樣強勢,也不像安.波琳那樣粗俗,她滿足亨利對于王后的所有要求,而且這個西摩爾的肚子還很爭氣,不久之后就生了一個男孩。
亨利八世終于折騰出了一個兒子,全城歡呼,都在歡慶這個重大事件。
真是生了個兒子,恨不得弄得全城皆知,城中燃起了紅艷的篝火。
后來不幸的是,西摩爾由于生小王子太過虛弱,身體垮掉了,很快就去世了。
托馬斯在西摩爾去世后,又給亨利八世找了一位女子——安妮公主,可是這女子哪里有西摩爾的美貌,亨利很不喜歡她,說她長得像匹馬。
最后也不知道安妮怎么得罪了亨利,他把安妮送到了一個小城堡,之后再也沒有理過她,后來干脆連出主意的托馬斯也被亨利殺掉了。
從1525年開始,亨利休掉凱瑟琳王后,再到沃爾西死亡,幾任王后沒有善終,亨利八世算是把“作精”兩字發揮到了極致。
短短十余年時間,因為生兒子的問題,引發了一個又一個血案,看來無論權力大小,在婚姻面前都要持一個謹慎的態度。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春風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