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沃斯又叫什么,伍德沃斯提出了什么
一、單選題
1.【2014年12月】每次上新課前,老師都會預設問題激發學習,并讓學生預習,這符合桑代克“學習定律”中的( )。
A.效果律 B.準備律 C.練習律 D.學習律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桑代克的試誤說。
A選項,效果律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題干沒有體現教師的反饋,故選項A錯誤。
B選項,桑代克的試誤說有三個重要的學習定律,分別是準備律、效果律、練習律。其中準備律是指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題干中的提前預習,正符合了準備律的定義,故本題選擇B項。
C選項,練習律是指對于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復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結。題干中沒強調重復練習,故選項C錯誤。
D選項,學習律包括準備律、效果律、練習律,與題干要求不符,故選項D錯誤。
綜上所述,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選擇B項。
2.【2014年12月】以下不屬于聯結學習理論的觀點是( )。
A.學習的實質是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B.聯結需要通過試誤而建立
C.原有知識結構對學習十分重要
D.學習的成效影響后繼學習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理論。
A選項,桑代克的試誤說,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
B選項,桑代克認為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試誤)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觀點又稱為試誤說。
C選項,認知派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當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于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時,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題干中“原有知識結構對學習十分重要”,這屬于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故本題選擇C項。
D選項,桑代克的效果律,認為獎懲對聯結效果有重要影響,獎勵則聯結增強,懲罰則聯結削弱。因此,他認為學習的成效影響著后繼學習。
綜上所述,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項。
3.【2018年12月】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反饋:學生做得好時,予以表揚;做的不好時,及時指出使其改正。陳老師的做法體現了桑代克學習理論中的( )。
A.效果律 B.練習律 C.準備律 D.應用律
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
A選項的效果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
B選項的練習律是指對于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復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結。
C選項的準備律是指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D選項,桑代克認為學習的三條主要定律,即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因此排除D。
題干中強調對學生進行反饋,因此正確答案選A。
4.【2018年12月】陳老師講加法分配律時,在黑板上羅列了幾個例子,讓學生們自己總結規律。陳老師的做法最符合( )理論。
A.符號學習 B.發現學習
C.認知—接受學習 D.信息加工學習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有關學習的相關理論。
A選項的符號學習又稱代表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它們代表什么。包括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理信息、詞匯、圖標等的學習。
B選項的發現學習是指學生要學習的概念、原理等內容不直接呈現,需要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索、發現而獲得。
C選項的認知—接受學習是將學生要學習的概念、原理等內容以結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傳授,學生接受。
D選項的信息加工學習是指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題干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符合發現學習的概念,故本題選B。
5.【2014年7月】在訓練學生射擊水下靶子之前,先給學生講水的折射原理有利于提高訓練成績。可以用來解釋這種現象的遷移理論是( )。
A.關系理論 B.共同要素說
C.形式訓練說 D.概括化理論
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遷移理論。
A選項,關系理論代表人物是苛勒,主張習得經驗能否遷移取決于對情境中各種關系的理解或頓悟。
B選項,共同要素說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主張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兩個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應聯結之間,不可能產生遷移,這會使人們對遷移產生悲觀態度。
C選項,形式訓練說代表人物是沃爾夫,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它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它把訓練和改進“心智”的各種官能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認為學習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學材料對官能訓練的價值。
D選項,賈德根據水下擊靶實驗提出了遷移的概括化理論(經驗類化說),經驗類化說主張對已有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對另一個情境的遷移。其中水下擊靶實驗就說明了掌握原理有利于產生遷移,故D說法正確。
故本題選擇D選項。
6.【2015年12月】訓練學生估計不同大小長方形的面積,一段時間后,測試結果發現學生估計長方形面積的能力提高,而估計圓形面積的能力并未提高。這個實驗可以支持( )。
A.形式訓練說 B.相同要素說
C.概括化理論 D.關系轉換理論
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早期遷移理論。
A選項,形式訓練說是對學習遷移現象作出最早的系統解釋的理論。形式訓練說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形式訓練說的心理學基礎乃是官能心理學。
B選項,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狀知覺”實驗中證實了共同要素說。在實驗研究基礎上,他提出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說修改為共同成分說,即兩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題干中,學生訓練了估計不同大小長方形的面積但是沒有訓練估計圓形面積,即兩種情境中沒有相同要素,測試結果發現學生估計長方形面積的能力提高,而估計圓形面積的能力并未提高。所以,這個實驗可以支持相同要素說。
C選項,概括說代表人物是賈德。賈德認為,在先期學習A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遷移到后期的學習B,是因為在學習A時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于A、B之中。根據這一理論,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所以賈德的遷移理論稱為“概括說”或“類化說”。
D選項,關系轉換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1929年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這個理論實際上是從事物關系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他們不否認經驗類化的作用,但他們強調“頓悟”是遷移的一個決定因素。遷移不是由于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規則而自動產生的,而是由于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系的結果。人所遷移的是頓悟兩個情境突然被聯系起來的意識。
A、C、D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本題選擇B選項。
備考指南:對于桑代克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單選題,是眾位考生備考的重點題型。備考可針對聯結學習的三大定律的理解、聯結學習理論概念的識記、相同要素與其他遷移理論區分,以理解為主,難度中等。
二、多選題
1.【2018年12月】以下心理學家與其提出的理論相匹配的有( )。
A.斯金納—認知發現 B.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C.鐵欽納—人本主義 D.桑代克—共同要素
E.加德納—多元智能
1.【答案】BDE。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心理學家與其理論觀點匹配。
A選項,斯金納是行為主義代表人物,其理論是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B選項,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C選項,鐵欽納是構造心理學派代表人之一。人本主義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D選項,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狀知覺”實驗中證實了共同要素說。
E選項,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將智能分為相互獨立的幾種類型,包括: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內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每種智力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不同。
故本題選BDE。
2.【2018年4月】問題解決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思維活動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從19世紀末開始,心理學家就不斷使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問題解決。以下屬于問題解決研究的實驗有( )。
A.桑代克的餓貓實驗
B.華生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C.苛勒的黑猩猩取香蕉實驗
D.班杜拉的兒童榜樣學習實驗
E.巴甫洛夫的狗唾液分泌實驗
2.【答案】AC。解析:該題考查問題解決相關內容。問題解決是由初始狀態到目標狀態的一系列、有目標指向性的認知操作活動。
A選項,桑代克的餓貓實驗是指餓貓學習如何逃出迷籠獲得食物的實驗。桑代克認為,問題的解決過程是一種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即“試誤說”,A項正確。
B選項,華生的小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顯示人類經典條件反射經驗證據的實驗。這項研究也是一個刺激泛化的例子,B項排除。
C選項,苛勒的黑猩猩取香蕉實驗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頓悟說。C項正確。
D選項,班杜拉的兒童榜樣學習實驗對人的觀察行為做出了比較全面而客觀的解釋。班杜拉認為,學習即模仿。此實驗不涉及問題解決,D項排除。
E選項,巴甫洛夫的狗唾液分泌實驗是指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鈴聲一響,狗就開始分泌唾液。這一實驗揭示的是經典條件反射,而非問題解決,E項排除。
因此,綜上所述,本題選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