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墨菲是哪國人_愛德華墨菲的生平
疫情3年,周圍的世界發生了很多改變。
比如,
以前外出說走就走,現在走哪要戴口罩;
從前無論到哪自由進出,現在卻要出示健康碼。
外界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但世界內部的運行規律始終沒有改變。
新冠3年,明白這4條定律,你就讀懂了疫情中的很多現象。
哈佛大學的詹姆斯與卡爾森是一對好友。
一天,詹姆斯跟卡爾森打賭,說:“我一定會讓你養一只鳥。”
卡爾森不相信:“我從來都沒有打算要養一只鳥。”
等到卡爾森生日,收到了一份來自詹姆斯的禮物——一只漂亮精致的鳥籠。
卡爾森立刻明白了詹姆斯的用意,告訴他:“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別費勁了。”
這只鳥籠被放在卡爾森辦公室的一角,每當有人進來,都會不約而同地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什么時候死了?”
他只好向客人解釋,自己從來都沒有養過鳥。
但沒有人相信他,紛紛報以懷疑的眼神。
卡爾森最終受不了大家的質疑,自己跑到商店買了一只鳥,養在那只精致的鳥籠里。
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擁有一件物品之后,就會不自覺添加更多與之相關的東西。
疫情之下,人們正在經歷一場大型的“鳥籠效應”。
新冠就是那只意外飛來的“鳥籠”。
由于疫情反復,每當所在城市出現病例,就會有市民到超市采購大量生活用品。
我們會看到各大超市被搶購一空,結賬隊伍排成長龍的景象。
囤積糧食可以理解,有人大量囤積綠葉蔬菜,但是沒有冷柜,吃不完的蔬菜最后發霉變壞,只能扔掉。
甚至有人囤積的物品,平時根本用不到。
病毒引發的焦慮,蒙蔽了我們的思考,看到別人瘋狂采購,于是我們也跟風照做。
必備物資可以適量準備,“恐慌式囤積”確實沒有必要。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陷入“鳥籠式購物”。
原本只想購買一種商品,卻不知不覺被人勸說多辦了幾種會員卡;
本來只準備購入一套運動裝,卻頭腦一熱買了不少運動設備,最后又都落灰。
我們總是被別人影響,做出原本并不需要的決定。
想要將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首先要識別這種“鳥籠陷阱”。
不在這個“鳥籠”里盲目前行,跳出籠外看問題,才能看清“鳥籠”的目的,拿回屬于自己的掌控權。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這個效應,并解釋: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指的是在整體環境中,一個微小的變化,也能在整個系統中發生連鎖反應,最終引起巨大改變。
蝴蝶效應告訴人們,我們總是對微小的過錯不以為意,殊不知巨大的禍患,都是從微小的變化引起的。
剛開始人們都沒有重視新冠病毒,以為它只是一場重型流感。
當它開始傳播的時候,我們以為它會像2003年SASI病毒一樣,幾個月就被撲滅;
現在幾年過去了,我們仍深受其擾:
病毒不僅在一個地區肆虐,而且傳播到全世界的范圍,
憑借一己之力,讓無數人失去生命,攪動整個世界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回溯當初,誰也想不到,一個小小的病毒,竟然產生如此核彈級的能量。
生活中,很多現象也是如此。
身體出現了一點小毛病,剛開始不以為意,后來變成一場大病。
人品上出現了些微瑕疵,并沒有加以修正,最后釀成一場大禍。
所有的不幸,在它們沒有發生之前,就有跡可循。
聰明人善于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將危機控制在源頭,才能避免人生的多米諾骨效應。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疏忽,小問題,關鍵時刻它能夠使你功虧一簣。
無數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小不妨則亂大謀。
常懷敬畏之心,及時清除隱患,才能避免更大的禍端。
1949年,愛德華墨菲跟他的上司斯內普做過一個火箭減速超重的實驗。
由于儀器失靈,導致實驗發生嚴重的事故。
查找原因發現,原來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全部裝反了。
這原本是一個常識性的操作,基本不會有人犯錯。
事后他得出一個結論:
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而其中一種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這就是墨菲定律。
疫情之下,我們的防控策略再嚴格,卻總有防不勝防的漏洞。
最近,鄭州大學突然爆發的疫情,上了熱搜。
5000名學生被隔離,1000人進方艙,導致這一嚴重疫情的,僅僅是校內一名同學,在封校管控期間,出校,與朋友見面。
兩人在校外吃飯,看電影,吃燒烤,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回到學校。
回去之后,她沒有去核酸篩查,而是抱著僥幸的心理,讓自己的室友替她去做核酸,企圖瞞報。
期間,這位同學依舊出入校內各種場所。
到了第5天,她終于堅持不下去,高燒39.8度,確診新冠,但她的任性已經造成嚴重影響,最后被學校開除學籍。
這位同學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一次任性,卻會造成這種結局。
如果當初知道是這個結果,相信她肯定不會肆意妄為。
當我們存有僥幸心理,以為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卻都發生了,這就是墨菲定律的可怕之處。
為了避免風險,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預判這件事最壞的后果,假設后果難以承受,那么最好不要去做。
這就是我們反向利用墨菲定律的過程。
不是所有任性都可以逃避追責,有的放縱會讓你付出慘重代價。
學會趨利避害,趨吉避兇,人生才能少一些意外的挫折。
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首次提出“熵“的概念,即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那什么是熵增定律?
指的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沒有任何外力干預,那么任何事物的最終結局都是走向混亂。
就像對疫情的態度,不少國家從最開始的嚴格管控到后來的全面放開,最終導致病毒在整個世界瘋狂傳播。
以韓國為例:
自從施行躺平政策后,韓國疫情在3月迅速惡化,單日確診數最高達60萬。
截止5月15日,全國累計確診1778.2061人,累計死亡2.3709萬例。
任由疫情發展而不去干預,最后導致疫情大爆發,這就符合熵增定律。
相比國外,國內一直堅守“清零”政策不動搖,采取嚴格管控,精準防控的策略。
前段時間,奧密克戎攻擊上海,每日確診人數動則大幾千,看得人心驚肉跳。
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管制,昨日(5月20日)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降低到84例,相信不久之后上海本土確診就會清零。
面對外部的混亂無序,選擇去干預、去對抗,那么就會改變脫離軌道的狀態,這就是熵減定律。
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運用到這一規律。
當你暴飲暴食,體重暴增之后,有意識地運動節食,會讓你恢復原來的身材;
經歷過一段渾渾噩噩的生活,當你開始制定階段規劃,并且認真執行,人生就會停止墮落,有所改變。
懂得熵減定律,你就明白,人生若是一條大船,我們就是船上的舵手。
隨波逐流雖然很輕松,但自律的人生會更爽。
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管理自己的欲望,將時間分配在有價值的事情上,你的人生將會邁向正軌。
愛因斯坦說過:
如果給我一個小時,去解答一道關于生死的問題,我會先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么,剩下的5分鐘足以解答這個問題。
生而為人,不僅生活在表象里,還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如果終其一生,我們都沒有抵達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那才是最大的可悲之處。
看清世界的真相,活得足夠清醒,你才擁有智慧和膽識,與生活見招拆招。
點個【在看】,愿你足夠理性與智慧,對抗生活里的光怪陸離。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