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2016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全過程
2016年11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在洛杉磯舉行。這一天,成龍一身唐裝參加了典禮,因為組委會準備將這個終身成就獎授予給他。
他們說:
如果要推選一個獲獎者,他須得到全世界的公認,要對電影事業的發展有突出貢獻或深遠影響,而且還要孜孜不倦地奮斗一生,那我們認為,這個人就是成龍。
成龍獲獎,成為這個獎項的第一個華人,也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樣的殊榮,是為大家所知曉的成就。
但在取得這樣的成就之前,成龍又是如何穿過那悠悠歲月,來到這令人敬佩的境地?
成龍與武術的結緣,最早是來自父親。
他出生在一個傭人家庭,一家人住在法國領事館官員的后屋里。從4歲起,成龍每天被爸爸拎起來,打拳鍛煉身體。
小小的他,對此不但不抱怨,還十分喜歡。或許基因里,他就是一個不能安分下來的人。
等到讀書以后,成龍不愛學習,獨愛武,一年級就因調皮搗蛋留級,老師學校都管不住。
父母一看,兒子讀書無望,在朋友建議下,就把他送進了“于占元中國喜劇學院”的培訓學校。
正值那時,他父親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海外工作,就將他留在了這所封閉學校。
起初,他因不去上學而手舞足蹈,卻不知這是他10年魔鬼受訓生涯的開始。
師傅于占元是傳統戲劇教法,這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每天的生活被訓練占滿,更意味著師傅稍不順心就能拳腳相向。
有一次,成龍和同門打架,被師傅看到。師傅叫來所有人圍觀,讓他們繼續互相對毆。
打架是個力氣活,打不過一會兒,兩人都沒勁兒了。但師傅沒叫停,他們就拖著繼續鏖戰,直到精疲力盡躺下。
但這還不算完,師傅又命令他兩人互扇巴掌。于是兩個小孩,開始對著掌摑,直到把臉打的,腫得像個豬頭,將最后一絲力氣拼盡。
然而,師傅仍沒放過他倆,又每個人各打了10條藤鞭,才算塵埃落定。
這就是成龍接受的棍棒教育。在師傅的嚴威下,成龍學得一身武術本領。
學成出山,成龍跟著師兄師弟開始做武行。所謂武行,是在影視劇中的武打演員或演員武打替身,基本就是跑龍套的武角。
為了多掙錢,多有露臉機會,成龍每次都搶先去站位,卻次次鎩羽而歸。
各行都有不成文的潛規則,那些好的武打位置也是按資排位,哪能輪得上成龍這種初出茅廬的新人?
所以,每一次都被武術指導痛罵,惹得周圍人一場笑話。
就這樣,輾轉跟了多個武術指導,成龍也學乖了,更學會了向現實低頭。此時,他遇到了武術指導徐二牛。
雖然此時,他依然籍籍無名,但他使了點小心機,成功“勾搭”上了武術指導,然后把把自己躲在“拍馬屁”的外衣下,等待著時機。
果不其然,徐二牛漸漸給了成龍很多機會,還讓他成為主演的武替。但同組的人,都十分不服氣這么個年輕人上位,經常暗中給他使絆子。
成龍一邊用“幫忙干苦活”搞好人際關系,一邊不斷展示自己的武打實力。
一次,導演需要在河里完成彈床上的3連跳工作,所有武行都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成龍感覺到自己的機會來了,自告奮勇接下了挑戰。結果這一跳,讓他從普通武行成為特技武行。
用成龍自己的話來說:拍得好馬屁,也要有自己的真本事。
做武行的日子,成龍嘗遍了世態炎涼。一開始,聽到人們的辱罵和諷刺,他還會即羞愧憤怒到和別人粗脖子、操家伙。后來,他已經能在隔間,聽著別人對他的冷嘲熱諷,安然入睡。
成長是什么?
成長就是一個人,在無數次直視人性, 三觀崩塌,信仰挫敗,如履薄冰后的坦然面對。
成龍不再糾結別人的眼光,他開始研究武術指導如何設計動作、導演如何運用鏡頭、現場燈光如何布置。
他學會了專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其他。
雖然成龍作為武行,過著的是“不知能不能見到明日太陽”的生活,但這其中也不全是艱辛。
有一次,他參與了《精武門》的拍攝,有幸和李小龍過招。
他站在最后,李小龍一路打來,到他時沒收住勁兒,往他胸口砸去一個拳頭,瞬間聽到“格格”骨頭作響聲。但導演并未喊停,兩人繼續排演。
等到這一場戲收工,李小龍親自跑來看他,不斷跟他道歉,當天還貼心地安排他守夜場,后來又給他水下打戲的戲份,讓他賺得不少。
來自偶像的關懷,讓成龍倍感幸福。不論是被打的艱辛,還是偶有的幸福,成龍徹底成為了武俠光影世界里的忠實追隨者。
這里有他的營生,也有他的夢想。
后來,經人介紹,成龍簽約成為羅維導演公司的演員。
羅維就是捧紅李小龍,創作了《精武門》的導演。只不過那時,李小龍已逝世,所有人都在想著如何能夠創造出第二個“李小龍”。
成龍也被這種思想裹挾著。在公司安排下,他拍攝了《新精武門》《少林木人巷》等影片。這些電影都在試圖復制李小龍式的武打方式,展示更厲害的招式,更兇狠的打斗。
以至于那時,武術指導成為一部劇的核心,片酬甚至是男主角的3倍。而戲中男主角是怎樣的人,無人關心,能不能打,打得漂亮不漂亮,才是王道。
只是李小龍是所有人都翻不過去的“神”,武俠片的同質化讓觀眾也漸失興趣。成龍主演的多部影視劇,都遭遇滑鐵盧。
但所有人把罪過都歸于他一人身上。人們說:大鼻子小眼睛的,怎么會紅呀,浪費錢!
成龍委屈的同時也覺得這樣的影片有些不對勁,但他始終沒能明晰心中想法,直到他爭取到拍攝《蛇形刁手》的機會。
這部影片的投資人吳思遠,一上來就問成龍:
如果讓你拍一部完全自己主導的電影,你會拍什么呢?
這個問題讓成龍受寵若驚,那時沒人會搭理演員的想法。但他還是鼓起勇氣,把自己失敗后的反思全盤托出。
他說:
我們大家都在想著超越李小龍,可他是神,超越不了,何不另辟蹊徑?
一語正中吳思遠心意,他拉上導演袁和平,叫上成龍一起,三人開始邊拍邊琢磨怎么找出武俠的新路。
成龍建議,李小龍的打斗是把腳踢得高高的,那我就踢低一些;
李小龍打斗時發出憤怒的吼聲,那我就邊打邊做鬼臉。
這些建議被采納進了電影里,人們發現武俠片還能如此有趣,于是電影大賣。
成龍一掃之前“票房”的稱號,開啟了喜劇武打片的黃金時代。
成龍作為知名演員,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這種熟悉更多來自娛樂版面。他的戀情、他的婚姻、他的孩子……
但翻開《我是成龍》這本傳記書,我們卻能看到,成龍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存在。
他的人生故事中,有少小離家的苦楚,有初入社會的莽撞,也有不得已的討好賣乖,更有突破事業瓶頸的掙扎。
看別人的人生,我們其實是在汲取力量。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去比較著過活,也絕不是要去尋找什么成功秘方。
《我是成龍》里提供了一種歷程,一個普通人成為一代電影巨星的歷程,而這個歷程所包含的淚水、歡笑、掙扎與我們的何其相似。
如今,充斥在我們生活里太多“速成”的信息,甚至“7天學會,月入過萬、年入百萬”這些都已不夠刺激。
漸漸的,我們只愿相信“一夜暴富”,忘記光鮮背后必然需要的付出,忘記時間累積的力量。
在《我是成龍》里,我們卻可以看到在人生各個的階段,成龍從心理到行動的過程,期間有苦有樂,頗為有趣。
現在我們大多活得割裂,一方面渴望著世俗的快速成功,一方面現實的泥沼又讓人覺得裹足不前。
讀別人的故事,或許我們內心能有些許安寧。
再看到那熟悉的面孔,再聽到那陣陣掌聲,我們就能看得更深一些,明白那是付出后的因緣際會,是“事上磨”后的“結善果”。
就像當初,成龍在人生低谷期,苦苦探尋武打片的突破而百般不得法,直到受到啟迪,他才發現說:
李小龍是“神”,我是普通人。
此后,他把會耍樂、會痛苦的普通人塑造為影片主角,開創出新的武打片時代。
普通人無法成神,但普通人卻能創造神跡。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在紛雜的世界里,鎮心理氣,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事”上,去過充實而有意義的一生。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點贊、留言和轉發,這是對最大的鼓勵,感謝!
我相信文字的緣分,也是一場美麗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