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免費觀看完整版】
《陽光下的法庭》一部真正的法治大劇
由中央電視臺、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青島東唐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法治題材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自4月8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首播當日便位列電視劇黃金時段收視排行榜首,之后收視率和口碑都穩步上升,為觀眾帶來了長達一個多月的法治盛宴。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決定,法治中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陽光下的法庭》正是立足于這個時代背景創作的。該劇以一位共和國大法官、省高級法院院長為視角,全景展現了人民法院在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實踐。這部劇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組建后,為積極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國兩會精神,推出的第一部“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現實題材精品電視劇,具有深遠意義。
盡管這部電視劇給人的第一印象很“正”,但許多觀眾都被劇中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劇播完了,很多觀眾感到意猶未盡,還久久沉浸在劇情之中。
緣何創作《陽光下的法庭》?
“時代變化了,我們要創作一部真正的法治劇,來反映這個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展現出當代法律人的職業風采。”該劇總制片人、編劇,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主任田水泉向記者說。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作為法院影視制作專門機構,建制上歸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領導。這幾年,他們堅持緊緊圍繞法院中心工作開展影視創作,塑造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相繼推出了電影《南平紅荔》《鄒碧華》、電視劇《小鎮大法官》等,都在司法系統和影視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2016年3月下旬,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出品的電視劇《小鎮大法官》同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劇對準的是法院最基層單位、一個基層法院的派出法庭,講述了司法一線的法庭庭長王德忠如何在鄰里鄉親之間權衡法律和人情。該劇由著名演員林永健、李小萌、陳瑾、韓童生等主演,用輕喜劇的風格表現嚴肅的法律主題,讓觀眾眼前一亮。播出后收視效果很好,還得到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孟建柱的表揚與肯定。
《小鎮大法官》播出成績雖然喜人,但同時給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帶來了一些壓力,因為系統內部不少法官認為反映基層尤其是農村法官的影視劇太多了,容易讓觀眾對法官形象產生了誤解,以為法官都應該是王德忠、法官老張那樣天天奔波在田間地頭。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領導對他們也提出了明確要求,除了反映基層法官的形象外,要盡快創作一些反映不同層級法院的影視作品,全面展現不同地區不同層級法官的職業形象。
為了落實領導的要求,回應部分法官的呼聲,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便開始著手啟動以高級法院為背景的影視劇項目。因為工作關系,田水泉結識了青島東唐影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巨濤和總經理鄭紅星,他們也正準備有志于法治題材影視劇的發掘與創作。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合作共識。中間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調整方向的創作過程。他們窩在青島一處茶樓推演劇本大綱,為了趕時間,午飯經常買幾個包子蹲在門口草草果腹。劇中多處出現了關于茶的知識,就得益于他們在茶館搞創作的那些日子。
在得到有關領導明確指示后,他們最終確定了將大法官作為劇中一號人物,通過這位大法官的視角,展現出當代法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所具備的優秀綜合素質,同時將人民法院近年來在司法改革中取得重要成果呈現出來。于是,當代中國影視劇中唯一的“大法官”形象——“東方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國家二級大法官白雪梅(顏丙燕飾),就這樣走到了熒屏之上,走到觀眾的面前。
為了保證這部劇的專業高度,從劇本創作到拍攝過程中,他們都邀請法官和律師進行把關,確保不出現法律的硬傷和謬誤。“法治題材影視劇承擔著普法的使命,如果表達不準確就會給觀眾形成誤導,那還不如不拍。”田水泉說。因此,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們第一考慮的就是絕對不能在法律專業性上出問題,這是他們堅持的一個原則底線。“我們要堅持深耕現實、堅持專業引領,做一部真正的現實題材法治正劇。”
不久前,《》刊文對當下充斥在電視劇行業的“偽現實”題材進行了點名批評。針對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評論稱,不少影視劇是:“披著‘現實題材’的外衣,本質依然是換湯不換藥的偶像劇。”在核心創作團隊的堅持下,《陽光下的法庭》完美避開了這個大坑,真正打造出了一部教科書級別的法治題材電視劇。
李巨濤董事長是該劇出品人,同時還擔任了該劇導演和編劇工作。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為了保證法律專業上的嚴謹,保證不出現司法程序的瑕疵,該劇在創作和拍攝階段,凡是涉及法院的戲份兒和場景,我們都會請專業人員把關。大到案件背后的法理,小到法庭細節,比如庭審中法官是先說話還是先敲法槌、法徽應該佩戴在什么位置等等,都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李巨濤向記者透露:“在每次庭審戲的拍攝現場,我們都會請來真正的法官、律師進行現場指導,盡力做到和現實中的庭審現場一絲不差,令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剛開始時有的演員對這種太專業的臺詞不太認可,作為導演他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去說服演員,確保了這部職業劇里的職業人說的都是職業話,沒有說外行話。李巨濤還介紹說:“我們這個劇還專門聘請了兩位法律總監,一位是青島中院執行局局長陳顯江,一位是青島海事法院副庭長李翊。其實給我們法律指導的不只是他們兩位,還有許多沒有署名的法院領導和法官、律師。另外,為了保證拍攝出庭審現場的逼真效果,劇中東方省高級人民法院辦公大樓是在青島海事法院辦公樓取景;展現精彩法庭辯論戲份兒的大法庭,是青島海事法院的大法庭,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外景則是青島市中院的辦公大樓。”
各級法院對這部法治大劇的拍攝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社長、本劇出品人倪壽明先后三次趕赴青島,協調青島市中級法院、青島海事法院支持該劇的拍攝工作。兩家法院都分別成立了協助拍攝領導小組,由院級領導任組長,對該劇拍攝工作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確保了該劇的專業品質。
創作團隊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不少觀眾在看了庭審戲份兒后都感覺“燃爆了!”大呼過癮。微博用戶“網癮少女的追劇日常”就在微博發文說:“看過不少TVB劇的我,還是頭一次看到我們自己的法官和法庭,制服style+行業術語,感覺好燃!”
《陽光下的法庭》溫暖了誰?
4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專家研討會”在最高人民法院舉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在會上發言時表示:“法律本來就應當是一個普照的光,也就是陽光,它給社會以秩序,給人心以溫暖。《陽光下的法庭》這個片名很陽光、很溫暖,而又充滿自信。”
這樣的評價與該劇創作團隊的創作初衷十分吻合。法治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保證,公民的法律意識是促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目前,我國公民的法律素養并不高,法律意識相對淡薄。正因如此,《陽光下的法庭》創作團隊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向觀眾傳播正確的法治理念,培育觀眾對法律和法律人的信任和尊重,自覺地承擔起了法治啟蒙的社會責任。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部電視劇的主題,就是展現了法治之美和人性之善。我們要讓觀眾通過這部劇,看到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原來是這么美好,我們的法官律師是如此可以信賴和依靠。這是我們創作法治影視劇的目的。如果影視作品將個別違法違紀法律人的行為當成主流來表現,觀眾看了以后怎么可能去相信法律和法律人?所以我們這部劇從創作之初就牢牢把握住了一個基調:展示法治之美和人性之善,塑造有職業操守和人格底線,可敬可信的法律人形象。”田水泉語氣十分真誠地對記者說。
實際上,《陽光下的法庭》的播出效果的確實現了創作團隊的初心,起到了溫暖人心的效果。不論是同劇中職業一樣的法官、律師、記者、企業家觀眾群體,還是普通觀眾群體,看完該劇后,心中都洋溢著濃濃的暖意。
劇中女主角、東方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白雪梅的感慨戳中了很多法官的內心:“一個優秀的法官,一定是個有心人。不僅要有較高的智商,還要有很高的情商,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情感,要能夠感受到人間的疾苦和深情。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將溫暖和正確的價值觀帶給每一位當事人。法官,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機器,是法律的執行者,更是法律的詮釋者。在當事人看來,他有溫度,法律就有溫度;他有深情,法律就有深情;他有正義之心,法律就有正義的靈魂。”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執行法官李建勛觀看該劇后,對白雪梅的感慨有著切身體會:“看到劇中白院長蹲下來捧起河水的這一幕,我立刻想起了2016年保全變賣2.6萬噸小麥那件案子。同樣是俯下身子,同樣是親手查驗,似曾相識的畫面讓我感同身受。為了及時執結案件,我們執行局幾赴衡水糧庫開展現場調查,引入第三方企業收購小麥、及時變現。看著60筆共近5000萬元的變現款一筆一筆打入法院監管賬戶最終全部發還申請執行人,既是奔波的經歷,也是回甘的記憶。”
劇中的公平正義體現在多處細節中。比如,白雪梅作為省高院院長,發現法院沒有為律師提供停車位,而檢察官卻有專門的停車位,親自過問給律師設置專用停車位。又比如,清水河環境污染案的審理與調解中,白雪梅對作為被告代理人的資深律師寧致遠與初出茅廬的原告代理人鹿鳴律師,始終是充分尊重、平等相待。再比如,劇中有一次法院舉行座談會,邀請部分律師參會并對法院工作提出意見建議。從白雪梅的開頭致辭及其對寧致遠律師與鹿鳴律師的征詢態度,充分體現了東方省高級法院對律師職業的理性尊重、對律師行業的真誠支持、對律師制度的高度敬畏。這些細節溫暖了許多律師的內心,讓大家看到了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構建。
在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專家研討會上,《民主與法制》周刊總編輯劉桂明就從律師的角度談了對《陽光下的法庭》的體會。他說:“前幾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孟建柱同志說過,法官、檢察官、司法人員和律師應該建立一種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相互監督、正當交往、良性互動的關系,這部劇里面就寫到了這個關系。很多當事人是通過律師去感受公平正義的,為什么通過律師呢?因為司法過程是一門藝術,我們講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就是從過程到結果的正義,正義就是一個結果,而很多過程是要靠律師來實現的,所以人民群眾要首先通過律師來感受公平正義,這部片子就是通過律師來感受公平正義。”
誰是《陽光下的法庭》劇中人物原型?
《陽光下的法庭》以全面推進司法改革為背景,劇情主要圍繞清水河環境污染修復案、跨國知識產權案、陳年冤錯案這三個案件逐一展開,全部由真實案件改編而來,從根本上保障了故事的真實性,并在創作團隊的努力下,進一步將其生活真實提煉到了藝術真實。
田水泉向記者說明,劇中他們選擇的三個主要案件,是經過了一番認真思考的,這三個案件分別對應了人民群眾的生存權、生命權和社會的發展權等關鍵問題。“法槌一敲,可能決定人的生死,可能決定群眾生存在什么樣的環境,可能影響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科技方面的創新和發展。通過這三個案件告訴觀眾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性和法官手中權力之大。”
除了這三個主要案件,劇中還反映了其他幾個案件,比如執行案件、省長出庭應訴的行政案件等,回應了現實生活中社會老百姓比較關注的熱點。該劇還把司法改革這條線作為一條副線貫穿,目的是告訴觀眾,法官權力雖然大,但有相應制度確保他們公正行使手中權力,比如通過司法改革實現的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通過員額制改革,確保最優秀的法官能夠在審判崗位獨立行使自己的審判權。另外,劇中展現的建立智慧法院、陽光平臺建設等過程,也契合了《陽光下的法庭》的主題,讓老百姓放心,法官權力雖然大,但是都在陽光之下運行,是可以得到有效的監督的。
由于劇中展現的大法官形象深入人心,使得觀眾們邊看劇邊不斷猜測劇中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誰?
對此,李巨濤也多次向記者解釋道:“劇中的白雪梅其實真的沒有原型,她是一個理想化和美好化的法官形象,是我們心目中大法官應該有的樣子。如果非要探尋這部劇的原型,那就是對法院工作的高度還原。”許多法官觀眾反映,這部劇真正反映了十八大之后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有的還是正在進行的事。員額制改革、智慧法院建設、環保公益訴訟、攻克執行難、依法平等保護產權和維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等這些發生在法院人身邊的事在劇中都有展現,難怪有觀眾打趣道:“我以為自己不小心看了一部人民法院工作紀實的紀錄片。”
不只是對法院工作的完美呈現,劇中對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展現也恰如其分。正如有的觀眾在網上留言所說:“劇中的律師形象儒雅、專業,表現了恰當的職業操守,記者追尋真相,不向黑惡勢力低頭,他們共同構成了社會生態應該有的樣子。”
前不久,央視記者遭村霸扣押的新聞人盡皆知。緣由是央視《經濟半小時》不斷接到山西省洪洞縣民眾的舉報,稱該縣有一家名為三維集團的上市公司,一直以來違規傾倒工業廢渣,大量污染農田,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汾河,對沿途村民的健康帶來威脅,而且還造成該縣趙城鎮溝里村一名農婦的死亡。于是該欄目派記者前往調查,誰知遭到了村干部的阻攔,并被強行要求搜身。
現實生活中的這一幕與劇中記者形象寧佳怡(瑛子飾演)的受傷遭遇驚人相似。劇中,法治記者寧佳怡只身前往志成化工調查,被工作人員發現后,在推搡過程中,不小心頭部受傷。但她沒有退縮,依舊百折不撓,不斷探尋志成化工背后的真相。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給予了《陽光下的法庭》高度評價,他指出:“這是一部在當下中國電視劇創作中具有獨特地位、獨特價值的重要作品。這部電視劇最鮮明的一個特點是大氣,既從高處去深思、駕馭,又從細部去把握。對這部電視劇,不能只用一般評判標準去衡量它,而是要看到其獨特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這部電視劇寫的是省高院的一把手,在法官序列里是真正的大法官,關注的是國家法治建設進程中最前沿的東西,比如這兩年法院大力推進的員額制改革、審判方式改革等等。這些改革都是正在進行時,藝術表現正在進行時是需要膽識的。一杯茶,擱了一會兒,澄清了,但是剛給它沖下去,還在混沌狀態的時候就要把握它、反映它,是要冒風險的,必須要有膽有識。因此,對這樣的作品,要為它提供寬松的環境,要為它鼓與呼,不能用一般言情劇、公案戲的評價標準去苛求臺詞的生活化和情節的戲劇性,更不能用一般的收視率去衡量它,它擔負的職責、它具有的價值,是其他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無法相比的。”
“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是邁向新時代后,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陽光下的法庭》用心達成了這一要求。盡管該劇首播已經結束,但它的現實意義一定不會就此止步。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在主持研討會時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將進一步加強法院影視創作的組織和領導,進一步加強和優化與影視制作機構、影視藝術家的合作,健全符合藝術和市場規律的創作機制,為創作者和藝術家深入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便利的條件,努力將人民法院司法實踐中符合影視劇要求的資源素材轉化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推出更多的講品位、講風格、講責任的法院題材影視劇,展示法治之美,弘揚法治精神,引領社會風尚,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通過我們的作品樹立和培育起對法治的尊重和信仰。
“前方的路何懼艱險,公道在心中,善惡分兩邊。別說你我多平凡,一身正氣天地寬。”隨著該劇片尾曲的唱響,我們期待人民群眾心中綻放出法治之美,新時代法庭的陽光照耀在每一個人身上。
記者:孫潔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陽光下的法庭》央視熱播 對法治現實有美的傳遞
在去年大火的《人民的名義》之后,觀眾對于反映我國公檢法現實狀況的影視劇,有了空前的熱情。4月8日晚,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開播,這部重磅作品也被認為是對中國當下法治建設實際的一次全景式的展現。
在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該劇制片人、編劇田水泉說,這部作品未必是“最熱鬧”的,但它溫暖的表達能讓觀眾相信法律、相信法律人,自覺守法,“我們的初衷是要展示法治之美和人性至善,要讓觀眾看到法律的美好,看到法律是大家最可靠的依賴,遇到了問題,法律工作者是最能保障他們權益的。”
首次聚焦女性大法官
2016年,電視劇《小鎮大法官》在央視播出。在口碑喜人的情況下,新的問題擺在了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面前:除了反映基層法官,熒屏上還能不能有一些反映更高層級法官工作現狀的戲?
“法治題材專業要求高,如果表達不準確,會給觀眾形成誤導,不如不拍。我們有過《小鎮大法官》《馬背上的法庭》這樣的好戲,但大家還是覺得‘不解渴’。”田水泉透露,創作團隊從一開始,就決心將舞臺放到更高層級的法院,集中反映當代法官、司法工作者所具備的優秀綜合素質。
于是,《陽光下的法庭》塑造了當下中國法治劇中真正的“大女主”——“東方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國家二級大法官白雪梅(顏丙燕飾)。在首集中,面對有爭議的法律問題,她就鮮明地給出了不俗的見解:“在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法官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擴大解釋但也不拘泥于條文,處理案件時把社會責任放到第一位。”
田水泉說,白雪梅這個角色具有很高的職業素養,雖然沒有原型人物,但卻非常有典型性,“目前像‘白雪梅’這樣的女性大法官,我國在職的也就5位。”他強調,法官形象的高大與否,并不根據層級而定,但講述白雪梅這樣一位大法官面臨的困境,更能折射出現階段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成果與問題,“遇到比她級別更高的領導干部,怎么溝通?她要傳達更高層級的思想,怎么具體落到實處?她作為普通女性,怎么面對家庭親情帶來的干擾?”
與此同時,在刻畫律師群體時,該劇也拋棄以往部分影視劇中極其刁鉆的單一形象。該劇導演、編劇李巨濤表示,這是主創一開始就定好的基調,“文藝作品需要抨擊、揭露、批評,但更需要建設。律師是法律共同體中的一部分,所以劇中律師都表現了恰當的職業操守;另外戲里也有追尋真相、堅持操守的記者,他們共同構成了社會生態應該有的樣子。”
法官律師全程參與把關
有了法官、律師等核心人物,《陽光下的法庭》 的創作難度依然不小,首當其沖的,就是專業關。為了保證法律專業上的嚴謹,主創在故事大綱創作階段,就請來幾十位法官、律師參與把關。大到案件背后的法理,小到法庭細節,如庭審中法官是先說話還是先敲法槌、法徽應該佩戴在什么位置等,劇組都找到了細致準確的依據。
以目前播出的幾集來看,不少觀眾驚嘆于這部戲所展現的莊嚴而充滿儀式感的法院工作:開庭審理講流程、講法條,合議庭開會要表決,執行局執法更是有理有據。許多法學專業的觀眾更調侃說,這部戲格外體現職業榮譽感,臺詞里更處處是“考點”。
而在案件的選擇上,《陽光下的法庭》也跳脫了以往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家長里短、刑偵懸疑,聚焦于環保、知識產權等社會熱點。這一方面得益于故事背景被置于某省最高人民法院,另一方面,也出于對當下法治中國建設的呼應。
田水泉透露,該劇主要呈現了環境污染修復案、冤假錯案和跨國知識產權案三個主要案件,分別對應了人民群眾的生存權、生命權和社會的發展等關鍵問題。“法槌一敲,可能要了人的性命,可能決定群眾生存在什么樣的環境,可能決定如何保障國家民族科技的進步。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個案件展示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性,人民法官手中權力之大。”
當然,對于法律專業知識帶來的門檻,主創團隊也有過考慮。田水泉坦言,作品可能會有一些“陽春白雪”,不是單純讓人“看好玩”“看過癮”。李巨濤則認為,對庭審流程、細節的還原,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新鮮感,并由此抵消專業感帶來的門檻。“比如說合議庭討論,意見不同怎么辦?大家舉手表決,你如果不同意,意見會記錄在案。這會給觀眾帶來很實際的感受,知道原來法院是這樣工作的,一切都是法律說了算。而如果遇到問題,我們可以怎么做。這對法治建設是有社會意義的。”
突破尺度也打破誤解
表面上看,《陽光下的法庭》沒有《人民的名義》那樣尖銳的矛盾沖突。但從目前播出的幾集看,該劇依然有不少突破尺度的內容。比如當下司法改革在法院內部不同層級人員中引發的討論,比如法院執行難問題的表述,比如對冤假錯案的與重審,比如部分行政機關試圖對司法審判施加的影響。
對此,田水泉直言,“我們并不回避現實存在的問題,但也要看到大家是如何從不理解到理解,如何克服困難,這是我們的總基調。”他舉例說,劇本創作時努力兼顧了戲劇性和陽光正面的基調,“比如知識產權的案子,我們希望通過它還原司法程序,一審、二審、再審,每一次判決都不同,但每一次都必須有法理和證據的依據,創作時是絞盡腦汁。”
而對于劇中主線之一——年輕律師鹿鳴之父張大年17年前的案的,主創也進行了巧妙謹慎的處理。“我們沒有刻意表現怎么被冤,而是更多地去表達,作為一個法官,當她(白雪梅)知道自己參與的案件有可能是錯案的時候,她做了怎樣的抉擇和思考,她內心有怎樣的自我約束和道德拷問。這是我們的敘事重點。”李巨濤說,看完《陽光下的法庭》,觀眾或許會打破以往對法院工作的誤解,“社會上有一種觀點,判案是要看法官的,要找熟人;但法官實際是居中的裁判,證據支持誰,他就站在哪一方。”
這種溫暖、真實的現實主義表達,也打動并吸引了顏丙燕、王志飛、何冰、劉之冰、高明、果靖霖、廖京生、姚安濂等近40位實力演員的加盟。田水泉說,選角方面,主創就是希望選合適的,沒有過多考慮“明星流量”,比如女主角顏丙燕,她在此前的佳作中已經充分展現了表演的張力,“我覺得她是內心堅定的,年齡、類型上也很吻合”。而在導演的過程中,李巨濤對演員們提出的要求則是理解、相信法律工作者,“比如白雪梅,你必須從內心相信,生活中有這樣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內心非常豐富優秀的女性。”
《陽光下的法庭》:本以為是另一部《人民的名義》,結果我想多了
近日,法治題材劇《陽光下的法庭》熱播,看到這個劇名,相信很多觀眾會想起另一部現象級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和《人民的名義》聚焦檢察官行業不同,這部《陽關下的法庭》則是聚焦檢察官的“兄弟”行業——法官,在司法改革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這部劇通過不起眼的小故事謳歌了一線的司法工作者。
有了《人民的名義》的成功,這部《陽光下的法庭》被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因為和檢察官一樣,法官也是很神秘,同樣兼具故事性的人物類型,再加上本片的卡司群星薈萃,在海報的C位凸前的是著名演員顏丙燕,在她身后則是幾乎一色的男星,最熟悉的當然是演員何冰和許久不見的王志飛,所以按道理來說,同樣的人物類型加上同樣耀眼的卡司,這部劇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火,但事與愿違,這部《陽光下的法庭》自開播以來,并未激起什么水花,雖然是抱央視爸爸的大腿,收視率還不錯,但是豆瓣評分6.7似乎說明了廣大觀眾并不買賬,有網友就表示:不會再有下一部《人民的名義》。
小編簡略分析了一下,這部劇和《人民的名義》差距大還是有原因的,首先呢,和《人民的名義》比起來,這部劇已經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新鮮度,雖然聚焦的是和檢察官不同的法官,但大家都知道,這兩家是兄弟單位,其實差別不大,但是呢,所謂的新鮮度只是很小的一個原因,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故事內容足夠精彩,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就算是沒有新鮮度,也不至于豆瓣6.7分,還有就是有的觀眾就吐槽該劇人物臉譜化,觀眾一眼就看的出來人物的正反,和《人民的名義》人物的亦正亦邪比起來,那真是差了不少。
該劇的女主角是著名演員顏丙燕,可能有些觀眾并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其實這是一位演技頗佳的演員,人家身世也是很顯赫,據說顏丙燕是孔子四大弟子之一顏回的后裔,這可是不得了。從影視作品來看,2007年顏丙燕就憑借電影《愛情的牙齒》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2013年的電影《萬箭穿心》更是拿獎無數,飾演女主角的顏丙燕把一位受盡人間疾苦,幾近家破人亡但又挺過來的女人演繹的感人至深,但是呢,在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中,可能是發揮空間太小,顏丙燕飾演的正直女法官太過臉譜化,很多觀眾都直言浪費了好演員。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范爺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雖然這部戲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范冰冰的演技,還幫范冰冰拿到了金雞獎影后,但是其實坊間一直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其實顏丙燕來當女主更合適,雖然名氣不及范冰冰,但是有電影《萬箭穿心》里精彩的表演,其實顏丙燕更能把一位委屈悲憤的女人演好,畢竟范冰冰沒有這樣的能力,相信馮小剛也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之所以選擇范冰冰,肯定也是向商業妥協的一種方式。
雖然不會有下一部《人民的名義》,但是作為一部反映法官行業的電視劇,能學點知識也是極好的。文/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