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歲月2000_光輝歲月2000八一公映國語百度網盤
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綿陽觀察 陳冠宇 郭超英
早晨八點,九洲大道上車輛如織,絡繹不絕的“上班族”步履匆忙。俯瞰綿陽市園藝山片區,一個形似五角星的建筑群非常醒目——國家科技城創新中心。不遠處,科技城人才公園內,休閑鍛煉的市民讓公園充滿活力。步行走出公園,數百米之外的綿陽科創區博雅學校內晨讀聲陣陣。這里如今已成為綿陽科技創新企業的集聚地。
圖片為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圖片作者為郭超英
但在20年前,這一帶卻是建筑物稀少、一片荒涼的境況。園藝山片區的高速發展始于2000年,搭上了科技城建設的“快車道”。
重大決策,進入發展新階段
2000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做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重大決策,成立了由科技部等10個部委(成員單位現增至19個)組成的科技城建設部際協調小組,科技城建設正式啟動。2001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綿陽科技城發展綱要》,指出:“建設好綿陽科技城,把綿陽市豐富的科技資源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論斷的具體實踐,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從這一刻起,綿陽圍繞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園區建設、開放合作、城市建設、教育人才、體制創新等命題,開始了建設中國唯一科技城的破冰之行。
目標明確,駛入發展快車道
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綿陽科技城2005-2010年發展規劃》,綿陽科技城進入加快發展關鍵時期。
2010年綿陽創新創業及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增長了3倍,電子信息產業正向千億產業集群邁進。次年6月,《綿陽科技城2011-2015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使科技城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創新人才匯聚地、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地等“五地”的戰略定位。 2011年綿陽GDP突破千億大關;2013年第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在綿舉行;2015年,綿陽經濟總量突破1700億元,至此綿陽的社會經濟發展由此步入快車道。
取得突破,邁向新臺階
2016年,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綿陽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產品生產線項目正式簽約,填補了作為綿陽第一支柱產業之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上的“關鍵一環”,此后惠科等百億級項目接連落戶綿陽。2017年,綿陽經濟總量突破2000億元大關,成為四川除成都外首個邁入2000億元臺階的市州。時隔3年,綿陽一舉在全川地級市中率先邁上3000億元新臺階。2021年3月,綿陽科技城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高水平建設中國科技城的重要載體,也吹響了綿陽科技城建設的新的“沖鋒號”。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