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旁白;電視劇旁白說 生活就是這樣,有解決不完的麻煩
來源:【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近日,關于影視劇旁白的話題引發熱議。旁白使用的適度與過度之辯,折射了大眾對創作者“用影像講好故事”“用演技塑造角色”的更高期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旁白,是影視劇中交待劇情、發表觀點、展現角色內心的一種語言手段。曾經,旁白是一部“爆款”劇的標志和記憶點。電視劇《圍城》中幾十段旁白,恰當地融于劇情,彰顯原著幽默睿智、辛辣諷刺的風格;電視劇《大明宮詞》每集開頭結尾的旁白敘述,在現實邏輯之外,又在人物內心情感邏輯之中,賦予影像一種寫意自由的詩意空間,形成個性化的敘事風格。開篇第一場戲,隱約的編鐘聲交織暮年女人娓娓道來的獨白,為全劇奠定蒼涼的基調。
如果將影像敘事比作一本書,好的旁白畫龍點睛。它可以是寫在扉頁的心得,寫在書邊的評語,還可以是問號,是驚嘆號,是意味無窮的省略號。反觀一些被過度使用的旁白,往往成了敘事查漏補缺的萬能藥、尋求創作捷徑的萬金油。有些劇充滿“刨活式”旁白,敘事不足,旁白來湊,故事發展缺乏層層遞進的邏輯和合理鋪墊,關鍵情節全靠“說”,剝奪觀眾的參與感,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劇慣用“解釋性”旁白,畫面、表演、旁白傳遞的是同樣的內容,堆疊冗余拖沓的信息量;有些劇陷入“圖解式”旁白,機械照搬原著語言,用過多的旁白替代鏡頭語言和演員表演,劇情鋪陳和旁白講述“兩張皮”,把拘泥當真實,將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視為尊重原著。
觀眾為什么不滿意這些旁白?歸根結底,是觀眾沒有感受到創作者對他們審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有時沒有旁白,為什么敘事邏輯前后不通?有時有了旁白,為什么又深感毫無必要?其一喧賓奪主,其二畫蛇添足,正是旁白過度使用的兩大特征。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語言表達的投機與乏力。
觀眾真正需要的,是來自影像世界的說服力。閑筆不“閑”,旁白也不是游離于主題敘事外的喃喃自語。電視劇《掃黑風暴》的旁白配音演員曾說,“旁白與作品的關系如同一呼一吸,劇情緊張時受眾也跟著緊吸著氣,到旁白出現就舒了一口氣,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調節作品節奏”。
好的旁白恰當、精煉,不知不覺融入戲中,融入到故事里。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結尾洋溢著雄渾氣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著一股革命者的勇氣劈波斬浪,闖出狹小水域匯入海洋,何其幸運!我們趕上了中國百年來國運蒸騰日上的時代,我不想辜負這個時代!”不僅道出了宋運輝人生經驗的總結,也說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心聲。電視劇《潛伏》中,余則成站在左藍的遺體前不露聲色,內心卻肝腸寸斷,此刻的旁白“悲傷盡情地來吧,但是要盡快過去”極盡克制又牽動人心,將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塑造得生動立體。
從這個角度看,影視劇旁白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超越其注解、闡釋的功能性,實現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類比于中國藝術講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講述、角色塑造要與旁白講述要經過反復的意匠加工、錘煉糅合,最終才能渾然一體地傳遞主題和情感。
創作者要更好地用影視語言講清故事、講好故事,把功夫實實在在地用在影像敘事中。中國畫講求“且空而后能簡,簡而練,則理趣橫溢,而脫略形跡”的留白魅力,中國古典詩歌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余意盡在不言中”的審美意境。其實,影視劇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創作者不必將所有意圖都直接、淺顯地表達出來,創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給觀眾以想象空間,使作品更有藝術性和觀賞性。
畢竟,滿滿當當的畫紙,便再無可回味的余地了。
這正是:
情蘊影幀幀,意境須留白。
旁白字字斟,方解其中味。
(文 |王瑨)
本文來自【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