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兵電視劇(有關女兵的電視劇)
《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小人物故事演繹新中國農村變遷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省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近日在央視八套黃金檔熱播,并在北京舉行了創作研討會,來自省內外的2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該劇的創作特色、故事立意、人物性格等進行了深入研討,解析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大劇的亮點。
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海報。河北電影制片廠供圖
從生活的“源”出發真實感人
近年來,《海棠依舊》《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最美的青春》《李保國》《血戰湘江》《古田軍號》等一批主旋律佳作接踵而來,將河北影視劇創作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地,讓人們在感受昂揚奮進的時代主旋律的同時,也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把視線對準了中國農村,以退伍女兵、員黃少花曲折而奮斗的一生,反映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遷和農民歷經悲歡離合走向幸福新生活的故事。
河北影視集團副總經理、河北電影制片廠廠長靳國棟介紹說,該劇是根據田運章在2008年創作完成的劇本《故鄉的泥土》改編而來,劇中桃花渡的原型就是田運章的家鄉無極縣,“他對河北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摯感情,為這部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談及創作經歷,編劇田運章感慨萬千,“是幾十年的農村生活經歷成就了我的前半生。”田運章表示,1998年報紙上一篇關于贊皇老兵的報道喚醒了他兒時對村里幾位退伍老兵的特殊記憶。“他們是共和國的奠基人,是中國最基層的力量,不能被人們遺忘。”2011年開始,他在《故鄉的泥土》基礎上,重新將主人公設定為女性,幾番修改打磨而成《在桃花盛開的地方》這部作品。“老兵們曾滿含淚水地講述自己的革命經歷,是他們不忘初心、永遠忠誠于黨和人民的精神激勵著我。”田運章坦言,創作的初衷就是要為這樣光榮的老兵樹碑立傳,頌揚他們為革命流血犧牲、不懈奮斗的精神。
“這是部中國的農村戲,又和中國的革命有割不斷的關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汪守德認為,這部劇忠于生活真實,同時又高于生活,創作團隊面對劇情、人物,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從他們掌握和了解的生活出發,按照生活的邏輯來展開對人物的描寫和表現,這一點難能可貴。
“河北的影視創作立足于革命歷史文化和當代現實生活,從生活的‘源’出發,所以既有歷史底蘊,又真實感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主創人員把劇中的故事和人物命運放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當中,放在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當中來書寫,展現了該劇的大視野和大格局。在這個基礎上展開人物命運的故事性敘事,使得劇中每一個人物身上的歷史感和命運感都非常真實。
書寫一部農村女性的新史詩
“該劇通過主人公黃少花的命運和桃花渡的變遷,來凸顯中國建立新中國的初心,為了這個初心,中國人用全部的熱情踐行它,全部的熱血奉獻它,全部的生命擁抱它。”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表示,這部劇是在艱難中寫奮爭和包容,熱情謳歌了基層勞動婦女的堅韌品格和博大胸懷,可以說是一部農村女性的新史詩。
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分析了劇中人物打動觀眾的原因。“主人公黃少花猶如一朵山野花,不畏風雨嚴寒,雖然并不艷麗嬌媚,但是清新明麗、堅韌不拔。她幾乎嘗遍人生苦楚,接連經歷了牢獄之災、背井離鄉、喪夫之痛、重病纏身……但是都以德報怨,用善良寬厚溫暖了冰冷的人心和殘酷的世界。她身邊的兩個男人,一對情敵,相互斗爭了一輩子,最后都被她的善良與堅韌感化;坑害過她的關佳玲,最后也成了她的好友;就連無惡不作的舊勢力人物,也都要敬她三分。”李春利認為,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孩到一名解放軍戰士、員,如果說起初她的善是出于人之初心,那么后來她的德就來自于部隊的培養和戰斗的磨煉。
“黃少花是在農村人物畫廊里鮮見的帶有一定精神深度和豐厚文化意韻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沒有什么口號,不講什么大道理,她的所有一切都是從實際出發。”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指出,這個人物有著中華民族傳統女性美好的品性,又在部隊經受了革命文化的熏陶,因而不同于一般的農村婦女,有著堅實的精神支柱,不管經歷多少苦難都能用生命擁抱初心。
“這部劇演起來真的不容易。在我跟角色五個月如影隨形‘相伴’的日子里,每天都面臨著心靈和情感上的極端挑戰,可以說,這個人物重新塑造了我。”黃少花的扮演者、著名演員丁柳元認為,黃少花堅強勇敢、淳樸善良,堅守信仰和初心,從她身上也映射出了時代女性獨有的魅力。
用小人物命運書寫歷史大格局
感人的故事、宏大的歷史格局,最終呈現還要落在人物的塑造上。專家們認為,《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在人物塑造方面更顯真實、親切,這種真實在于跳脫出臉譜化的英雄或惡人形象,將他們放置于真實生活中,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光芒,關注人物內心情感,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眼前一亮。
“田山堂勇敢而魯莽沖動,但是在關鍵時候卻能夠身先士卒,最后犧牲在抗洪第一線;魏守根靈活老辣,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也絕不含糊,有著男人的擔當。他們雖然各有各的弱點,但都真誠、可愛,在洪災到來之際,兩個人敞開心扉,一笑泯恩仇,這種和解就是一種人性的超越。”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認為,這部作品的戲劇性是從生活當中提煉出來的,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基礎上,在藝術化的戲劇情境中,寫出了人性的真實、人性的善良。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環境下表現出來的復雜性,構成了他們人生經歷的波瀾起伏,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仲呈祥認為,這部劇不是一般年代劇的寫法,而是把鏡頭聚焦在幾個具有獨特意義、內涵和價值的人物身上,用小人物的命運書寫歷史大格局,從而生動呈現新中國農村的發展歷程,展現人民群眾拼搏奮進的磅礴力量。(張宇昊 田 恬)
這些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你了解多少?
很多人對抗美援朝戰爭的了解,主要是通過電影和電視劇來獲得的。從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來,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一直長盛不衰,成為中國軍事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進步,滋養和培育著整個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電視劇《三八線》劇照
如果以時間為歷史軸線進行區分的話,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電影是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主要形式。進入新時期以后,隨著電視劇這一新的藝術形式的勃興,電視劇便成了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藝術形式。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后,關于這場戰爭的藝術呈現,成為中國軍事文藝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20世紀50年代初,當抗美援朝戰爭依然進行時,一部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便已經在全國上演了。這部作品當時在全國激起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可以說成為20世紀中國影視藝術創作歷史的重要記憶。
從那時開始,新中國的電影工作者勤奮耕耘,著力表現朝鮮戰場拼死奮戰的志愿軍英雄,努力記述關于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拍攝了一部又一部感動中國的電影,謳歌這場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956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推出的表現上甘嶺戰役的故事片《上甘嶺》。這部電影也被稱為抗美援朝題材文藝開端之作。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部老片依然以動人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激蕩著每一名觀眾的心。歌曲《我的祖國》今天聽來依然讓人們熱淚盈眶,成為愛國主義宣傳的文化經典。
以電影《上甘嶺》為發端,從此表現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進入一個碩果累累的時代。此后,讓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如《奇襲》《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烽火列車》《英雄坦克手》《我的戰爭》等,一次次成為當時的銀幕熱點。從1956年《上甘嶺》首映算起,到200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北緯三十八度》,這期間表現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作品就不下30部,電視劇更是數不勝數。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回顧以往的創作,不論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還是新時期以來的創作,對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張揚,都給觀眾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1964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英雄兒女》,堪稱是一部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經典佳作。這部由巴金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塑造了王成這樣一個志愿軍戰士英雄的經典形象。他手握爆破筒,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畫面大氣磅礴,如同一尊雕像永遠留在了中國觀眾的記憶中。該劇由王成重傷、重返前線、要求參戰直至壯烈犧牲作為表現戰爭的線索,以王文清、王芳、王復標從失散到團聚為一條情感線,將父女、兄弟間的情感表現得蕩氣回腸。該劇的插曲《英雄贊歌》同樣成為藝術的經典。此外,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表現志愿軍空軍的《長空比翼》、記錄陣前播音員故事的《戰地之星》、反映女兵題材的《三八線上的女兵》,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反映雷達兵生活的《碧海紅波》,以及根據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松骨峰戰斗創作的《硝煙散后》,還有根據英雄黃繼光犧牲前最后幾天的故事創作的《火紅的山脊》等,都從不同角度謳歌了志愿軍英雄,塑造了一個個英雄戰士舍生忘死、英勇殺敵的經典形象。
表現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以優秀的故事片為主。如八一電影制片廠在1960年拍攝的《奇襲》、在1965年拍攝的《打擊侵略者》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具有極強時代感的優秀作品。記述重要事件的作品,如長春電影制片廠在1976年拍攝的《長空雄鷹》,取材于志愿軍空軍英雄王海、張積慧擊落美國飛行員戴維斯的傳奇經歷。同樣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在1972年拍攝的《奇襲白虎團》,是根據志愿軍英雄楊育才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而八一電影制片廠在1975年拍攝的《激戰無名川》,描述的是志愿軍鐵道兵修復無名川大橋的真實故事。作品中連長那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成為抗美援朝英雄畫廊里讓人過目難忘的經典人物之一。
進入新時期以后,隨著電視劇創作的繁榮,表現抗美援朝的電視劇成為收視熱點。廣受大眾歡迎的電視劇《毛岸英》,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這樣一個青年共產主義者的形象。作品濃縮了毛岸英的奮斗歷程,反映了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表現了他對祖國對人民無限的愛。他始終以父親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最終為國犧牲。毛岸英雖然只有28歲的短暫生命,但他充滿激情、充滿理想信仰。他的品格和追求,使他成為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題材相近的由瀟湘電影制片廠1991年拍攝的《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則以催人淚下的情節畫面,形象敘述了毛澤東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偉大的人格力量。在著力塑造毛澤東偉大領袖形象的同時,毛岸英的形象也體現了樸素、真實、爽朗的品格。這部作品顯然與電視劇《毛岸英》題材相近,但一樣收到特別的觀賞效果。
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劇照
許多抗美援朝的影視劇之所以受到觀眾的特別喜愛,是因為作品對生活的真實再現。電視劇《三八線》為了適應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寫了一群青年志愿軍戰士的故事,但是編導并不因為考慮適應青年觀眾,就隨意增加現代元素,而是著力表現在當時那個年代里人物的成長和生活環境,力爭使作品具有時代的韻味。從主人公李長順的成長軌跡看,入伍前,他本來是一名漁獵戶,美的飛機轟炸,使他父親和弟弟被炸身亡,也讓他萌生從軍殺敵、報仇雪恨的強烈愿望。故事隨即展開,人物也從開始時的愣頭青,一步步經過戰斗的洗禮,成為一個有覺悟的英雄戰士,最后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指揮員。作品以事實為依據,不脫離實際,不凸顯個人英雄主義,從小人物的視角,充分表現了我志愿軍戰士不畏犧牲、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這部作品,為戰爭題材電視劇如何更加得到當代觀眾的喜愛探討了一條成功的新路徑。《彭德懷元帥》雖然是一部傳記片,但表現抗美援朝的內容,在整部作品中占有較大篇幅,也是極為感人的篇章之一。在朝鮮戰場,他英勇善戰、關愛部屬,電視劇將他運籌帷幄的大智大勇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軍事人物傳記片中,這是一部感動人心的難得佳作。彭德懷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客觀真實的藝術再現,讓觀眾領略了一位優秀軍事家以黨的事業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博大胸懷。
抗美援朝戰爭,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與世界強敵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敗了敵人,從此為國家和平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這場揚國威軍威的勝利之戰,也為文藝創作特別是軍事文藝創作提供了一座富礦。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和英雄血性,至今依然都是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發揚志愿軍前輩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對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中國觀眾,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抗美援朝這場戰爭中,仍有寫不完的英雄故事值得挖掘。我們相信,隨著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持續努力,無愧于時代的表現抗美援朝作戰的精品力作一定會不斷呈現給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