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的電視劇—孫儷賣房的電視劇
這邊,買菜時候要順一把蔥的外地媳婦,在家全職帶娃,心心念念就是在這個城市,買一套屬于三口之家的小房子,于是逼著性格懦弱的老公去問小姑子借首付。 那邊,在自家寬敞陽臺做著瑜伽,有著寬敞衣帽間和摩登辦公室的單身都市女白領,為了置換一套更好、更大的房子,準備要找人假結婚。 海清、童瑤、張頌文、馮紹峰,柴米油鹽,買房賣房,《心居》昨晚就這樣接地氣地開播了。
圖說:《心居》海報
這是滕華濤闊別小熒幕10年后,重新執導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但他接受專訪時說:“《心居》雖然以買房子作為開始,其實最終并不是說房子的事。”
房子,只是故事的開始
滕華濤從騰訊影業拿到《心居》小說時,還是一個未完成的打印稿。這么多年,很熟悉上海,也很熟悉家長里短的導演滕華濤幾乎闊別了小熒幕,“中間很多年,沒有發現這樣可以代表現實都市、可以記錄生活的一個小說了,《心居》在這方面是非常有特點的。”但滕華濤也說,相比過去的買房賣房,小說和小說所呈現的生活都有了變化,“現階段大家買房子的事情,不是說沒錢、沒地住、買不著房子、買不起房子,而是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一個新需求。”尤其,導演強調說雖然前六集多集中在買房賣房上,但之后故事將會漸漸展開,“本身是家庭生活劇,避免不了的還是從房子這個事說起。”
圖說:《心居》劇照
關于從房子說起,《心居》的原著作者和電視劇編劇滕肖瀾更有話說。“當時寫《心居》的時候,其實我就是想寫一部比較能夠反映上海當下各個階層老百姓生活的這樣一部作品,我希望能夠盡可能真實的反映這幾年城市百姓生活的生存狀態。房子應該說是一個切入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上海,房子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以房子作為切入點就會比較貼切,也更容易介入。”但《心居》的“心”和“居”,“居”是房子,作者是把“心”放在了“居”前面,“也就是說房子是切入點,但我更多的是想寫人跟人之間的關系,想寫以顧家這么一個大家庭衍生出來形形的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他們為了心中所想、心中所愿,怎樣去奮斗,怎樣去努力地生活。”
圖說:《心居》劇照
側重,刻畫不同的生活
還原、呈現、勾勒出這座城市的“形形”,是編劇的初衷,也是導演的向往。“《心居》跟我之前戲稍有不同的點在于,這次側重刻畫當代都市各個不同階層,在這上面花了比較大的力氣。”滕華濤說,小說以上海為中國都市的一個代表,都市之中各個典型人物全景式地展現了出來,“整個劇35集,從體量上來說也足夠。最典型、突出的人物就是顧清俞(童瑤 飾)所代表的都市白領、高知階層的女性,和馮曉琴(海清 飾)所代表的社會中堅力量、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婦女。慢慢打開之后,還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物出現。”他說,這一次希望能夠涵蓋當代都市中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一些階層的人物,“所以這些人物細節的東西,吃穿住用等等,區分得比較開一點。”
圖說:圖說:《心居》劇照
《心居》和剛刷新了央視一套黃金檔電視劇近8年收視新高的《人世間》,都是騰訊影業和閱文影視的“時代旋律三部曲”的作品。“‘關注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的故事’是其最重要的內容方向。”兩部電視劇的總制片人馬好這樣解讀,“如果說《人世間》全景式地記錄了社會的變遷,那么《心居》則是一個滬上市井風景畫。前者縱深感比較強,后者則側重反映社會橫截面。為什么選取這個小說呢?因為上海這個大都市有多種多樣的生活,能夠聚集中國社會當下各色各樣人的縮影。我們希望‘日子’這個詞,再一次在當代的影視作品中能有具體的樣貌。”
圖說:《心居》劇照
“女性”,不是刻意選擇
乍看之下,海清和童瑤,都將在劇中經歷陣痛、成長和蛻變,很是符合當下女性題材流行的趨勢。但滕華濤卻給觀眾劇透說:“沒有太多的成長,互相理解是有的。”他說,自己這些年大多拍的就是女性題材,從《雙面膠》到《王貴與安娜》,“這是我個人創作邏輯”。不過他關注到老搭檔海清的成長:“我跟海清合作的時候,她那會兒還比較年輕,我覺得表演上,女演員反而在三十多到四十這個年紀是比較黃金的,因為她很多的經歷,包括表演上的很多技巧都更融匯了,完整了。”于是,剛開播兩集,馮曉琴作為一個外地媳婦的要強、自尊,以及蓬勃生命力已經躍然熒屏。
圖說:圖說:《心居》劇照
至于另一位女主角顧清俞,是選擇張頌文還是選擇馮紹峰,未開播就有觀眾關心她的愛情結局,但編劇滕肖瀾直言:“最終顧清俞選擇了誰不重要的,因為她已經達到了心靈上與自己的和解。馮曉琴跟顧清俞,她們看似是兩條平行線,她們的家庭背景、教育狀況、所屬的社會階層,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一路走來,她們各自找到了一種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女性在聽從內心的安排,尋到了心之居所的時候,愛情很多時候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滕肖瀾再次強調說,《心居》寫的是上海的生活,從沒有刻意要往女性題材作品靠攏,“我寫的不僅僅是這兩個女性的傷痛、努力和自強。我們在寫每一個在生活中掙扎向上、在愛中求索失落的人,我們希望這個故事,能給予人們在生活中如螢燭般的光芒,微弱,但帶來安慰。”(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