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電視劇;中國造電視劇劇情介紹
從“首家”“首次”“第一” 看中國制造升級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燈塔工廠”被稱為“世界最先進的工廠”,它被視為全球數字化智能制造的典范和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時代的“北極星”,是行業最先進、最智能、最綠色的工廠代表。近日,世界經濟論壇正式發布了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22家制造企業加入全球燈塔網絡。其中,來自中國的工廠占比接近60%,創下歷史新高。
22家工廠分布在中國、捷克、德國等10個國家。其中,來自中國的工廠有13家,是數量最多的。
從行業細化中發現,全球首家液態奶、首家風能設備、首家核電、首家煤礦機械和首家軌道交通設備的“燈塔工廠”都來自于中國,中國先進制造覆蓋的種類更加豐富。
再來看這次“燈塔工廠”的評定類別,17家為“單一工廠燈塔”,側重提升單一工廠層面的效益。兩家為“端到端燈塔”,主要體現在在價值鏈上下游廣泛部署技術,規模化實現降本增效。
另外還有3家“可持續燈塔”,代表著綠色制造的最新成果,這3家工廠全部來自中國。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應用以及其他流程創新,這些企業實現了直接碳排放、能源間接碳排放等指標均下降20%以上,全球領先。
從整個評選結果中發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是本批“燈塔工廠”的關鍵詞。可以看到,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應用到了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歸功于實施的各類數字解決方案,最新當選的“燈塔工廠”將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了50%。截至目前,全球“燈塔工廠”總數已增至172家,其中,中國工廠數量達到74家,占比達到43%。
“端到端燈塔”有啥不一樣?
本批“燈塔工廠”中有兩家“端到端燈塔”。究竟什么是“端到端”,有哪些特別之處?
所謂“端到端”的“燈塔工廠”是相對于單體工廠而言,它們不僅關注自己制造環節的轉型升級,更注重自己上游和下游協同創新發展。這個車間位于產業鏈中間部分的生產制造環節,但在這個屏幕上可以看到它上游的產業鏈最前端的訂單需求。可以看到這里有歐盟、西班牙、尼日利亞、越南等很多訂單。他們根據這些訂單的需求,在車間里安排生產,滿足不同用戶批量且個性化的需求。
企業負責人介紹,這里每年生產500多萬套空調,90%外銷供應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為了滿足海外多樣化環境需求,研發人員就給這些產線裝上了智能“大腦”。同時,工廠集成了海外多物理場的數萬條仿真和實驗數據,建立了空調系統的制冷性能預測模型,通過智能算法自動優化制冷設計參數,樣機評估驗證效率提升62%,產品開發周期縮短了49%。
這里是空調整機組裝完畢準備包裝的環節。對于一般的制造企業來說,這里就是它們產業鏈的最終端。但是對于這家“端到端”的“燈塔工廠”來說,它們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和服務應用,一直覆蓋到全球136個國家。無論是零上53攝氏度高溫的中東地區,還是零下40攝氏度極寒的北歐地區,這些空調的用戶在使用這些空調的過程中,發生什么故障或有什么新的建議和需求,都會實時的反饋到這里。到這里,才是這家“端到端燈塔工廠”全產業鏈的最終端,從而更好滿足不同用戶個性化需求。
全球首座風電行業“燈塔工廠”落戶中國
在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里,位于湖南韶山的三一重能的首座超級葉片工廠,代表中國實現了風電行業“燈塔工廠”從0到1的突破。這里究竟對傳統風電葉片生產模式實現了哪些顛覆性的創新?
走進這座工廠,工作人員給記者展現了工廠里的實時運行情況和生產數據。
工作人員介紹,葉片作為風機的核心大部件,直接影響著風機的發電性能和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其成本也占機組總成本的20%—30%。
眼前的這個數字元平臺,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讓工廠擁有了一個“智慧大腦”,從源頭保障了葉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
整個工廠通過機器人配合激光引導技術,實現了葉片表面自動打磨、大面積自動噴漆、物料按需自動出庫配送等諸多工序的無人化,讓產品缺陷減少了20%,交付時間縮短了30%以上。
“燈塔工廠”點亮“未來制造”
除了“燈塔工廠”,中國企業還誕生了首家海外“燈塔工廠”。這一個個“首家”“首次”“第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制造的不斷升級。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燈塔工廠”在中國誕生,不僅點亮中國制造業的前行之路,也引領著世界高端制造的發展方向。
電閘一拉“全球停產”!中國制造創造奇跡東方雷神到底有多強?
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電閘一拉,全球停產”,這句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話,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甚至有些中二氣息。但如果深究其背后的邏輯,卻又讓人無法輕易否定。
現代社會,早已被一張無形的電力網絡緊密連接,而在這張網絡中,中國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稱之為“東方雷神”。
電力,這個看似平常的事物,實際上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城市夜晚的霓虹閃爍、工廠機器的轟鳴運轉、醫院里各種精密儀器的正常運作,都離不開穩定的電力供應。
一旦電力中斷,整個社會將陷入癱瘓:交通信號燈熄滅,城市交通陷入混亂;網絡信號中斷,信息傳遞受阻;工廠停工,生產生活物資供應鏈斷裂……后果不堪設想。電力,早已不是簡單的“照明工具”,而是與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息息相關的戰略資源。
然而,回顧中國電力發展史,卻是一部從落后走向強大的奮斗史。幾十年前,中國電力工業基礎薄弱,技術水平落后,很多關鍵設備都需要依賴進口。
那時候,想從西方國家手里買到先進的電力設備,難于登天。他們要么漫天要價,要么捆綁銷售,甚至故意提供淘汰的技術,目的只有一個:阻止中國在電力技術領域崛起,把中國牢牢控制在產業鏈的低端。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即使面對如此不公的待遇,為了發展,中國也只能選擇隱忍。上世紀90年代,中國發電量雖然達到了5430億千瓦時,看似可觀,但同期美國的發電量卻是中國的6倍還多,而美國的人口卻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當時,無論身處中國哪個城市,停電都是家常便飯,人們習以為常。很多電力技術人員,至今還記得當年為了保障電力供應,通宵達旦搶修設備的場景。
電力技術的落后,不僅制約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更成為西方國家用來卡中國脖子的工具。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中國電力人決心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
蘇聯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特高壓技術,最終也只搞出了一個半成品。而當時的中國,在特高壓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很多西方專家甚至斷言:“以中國當時的科技水平,想搞特高壓,無異于小學生說要解開弦理論!”
資金不足,就自籌經費;設備落后,就自己動手改造;技術難題,就集思廣益,反復試驗……特高壓技術研發過程中,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中國電力人始終沒有放棄,他們憑借著“愚公移山”的韌勁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最終攻克了特高壓技術的一道道難關。
中國能源資源分布的特點是“西電東送、北煤南運”,而特高壓技術正好可以將西部豐富的電力資源輸送到東部負荷中心,從而優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特高壓技術可以減少輸電損耗,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與傳統輸電技術相比,特高壓技術可以將輸電損耗降低70%以上,這對于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特高壓技術的成功,不僅打破了西方國家在電力技術領域的壟斷,更讓中國成為了全球電力技術的引領者。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掌握特高壓交直流全套技術的國家,并制定了84項特高壓國際標準,漢語也成為了電力系統的通用語言之一。
除了特高壓技術,中國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智能電網、新能源技術等領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可以實現電力系統的靈活控制和高效運行,被譽為電力電子技術的“上的明珠”;智能電網利用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的高度智能化,提高了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則為中國電力系統注入了綠色動能,推動著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
如今,中國電力系統的強大實力,早已不再是“國內新聞”。“中國制造”的電力設備和技術,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為全球電力發展貢獻著“中國力量”。從東南亞的水電站,到非洲的輸電網絡,再到南美洲的特高壓工程,都能看到中國電力企業的身影。
中國電力“走出去”,不僅是技術輸出,更是發展理念的輸出。中國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分享電力發展經驗,幫助他們發展電力基礎設施,提升電力供應水平,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電閘一拉,全球停產”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電力系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例如越南,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被視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然而,越南的電力系統卻相對薄弱,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經常需要從中國進口電力。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電力系統的支持,越南的經濟發展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中國電力,就像一位守護神,默默地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中國電力“走出去”,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力量。
智能電網建設,將是未來中國電力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國電力系統將變得更加智能化、自動化、互動化。
屆時,電力系統將能夠實時感知用戶的用電需求,并根據需求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則是實現中國電力綠色發展的關鍵。中國已將發展新能源列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傾力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之發展。
其力度之大,彰顯決心,志在開拓綠色能源新未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不斷下降,新能源將逐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成為中國電力系統的主力軍。
當然,中國電力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隨著新能源裝機容量的不斷增加,如何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激發電力市場活力,也是一項需要持續推進的任務。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電力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電力行業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
中國電力,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構建一個更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消息來源:光明網——2024-08-15——《戰高溫保供電有良方》
京報網——2023-11-14——《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
從“首家”“首次”“第一” 看中國制造升級
視頻加載中...
央視網消息:“燈塔工廠”被稱為“世界最先進的工廠”,它被視為全球數字化智能制造的典范和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時代的“北極星”,是行業最先進、最智能、最綠色的工廠代表。近日,世界經濟論壇正式發布了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22家制造企業加入全球燈塔網絡。其中,來自中國的工廠占比接近60%,創下歷史新高。
22家工廠分布在中國、捷克、德國等10個國家。其中,來自中國的工廠有13家,是數量最多的。
從行業細化中發現,全球首家液態奶、首家風能設備、首家核電、首家煤礦機械和首家軌道交通設備的“燈塔工廠”都來自于中國,中國先進制造覆蓋的種類更加豐富。
再來看這次“燈塔工廠”的評定類別,17家為“單一工廠燈塔”,側重提升單一工廠層面的效益。兩家為“端到端燈塔”,主要體現在在價值鏈上下游廣泛部署技術,規模化實現降本增效。
另外還有3家“可持續燈塔”,代表著綠色制造的最新成果,這3家工廠全部來自中國。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應用以及其他流程創新,這些企業實現了直接碳排放、能源間接碳排放等指標均下降20%以上,全球領先。
從整個評選結果中發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是本批“燈塔工廠”的關鍵詞。可以看到,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應用到了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歸功于實施的各類數字解決方案,最新當選的“燈塔工廠”將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了50%。截至目前,全球“燈塔工廠”總數已增至172家,其中,中國工廠數量達到74家,占比達到43%。 “端到端燈塔”有啥不一樣?
視頻加載中...
本批“燈塔工廠”中有兩家“端到端燈塔”。究竟什么是“端到端”,有哪些特別之處?
所謂“端到端”的“燈塔工廠”是相對于單體工廠而言,它們不僅關注自己制造環節的轉型升級,更注重自己上游和下游協同創新發展。這個車間位于產業鏈中間部分的生產制造環節,但在這個屏幕上可以看到它上游的產業鏈最前端的訂單需求。可以看到這里有歐盟、西班牙、尼日利亞、越南等很多訂單。他們根據這些訂單的需求,在車間里安排生產,滿足不同用戶批量且個性化的需求。
企業負責人介紹,這里每年生產500多萬套空調,90%外銷供應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為了滿足海外多樣化環境需求,研發人員就給這些產線裝上了智能“大腦”。同時,工廠集成了海外多物理場的數萬條仿真和實驗數據,建立了空調系統的制冷性能預測模型,通過智能算法自動優化制冷設計參數,樣機評估驗證效率提升62%,產品開發周期縮短了49%。
這里是空調整機組裝完畢準備包裝的環節。對于一般的制造企業來說,這里就是它們產業鏈的最終端。但是對于這家“端到端”的“燈塔工廠”來說,它們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和服務應用,一直覆蓋到全球136個國家。無論是零上53攝氏度高溫的中東地區,還是零下40攝氏度極寒的北歐地區,這些空調的用戶在使用這些空調的過程中,發生什么故障或有什么新的建議和需求,都會實時的反饋到這里。到這里,才是這家“端到端燈塔工廠”全產業鏈的最終端,從而更好滿足不同用戶個性化需求。 全球首座風電行業“燈塔工廠”落戶中國
視頻加載中...
在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里,位于湖南韶山的三一重能的首座超級葉片工廠,代表中國實現了風電行業“燈塔工廠”從0到1的突破。這里究竟對傳統風電葉片生產模式實現了哪些顛覆性的創新?
走進這座工廠,工作人員給記者展現了工廠里的實時運行情況和生產數據。
工作人員介紹,葉片作為風機的核心大部件,直接影響著風機的發電性能和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其成本也占機組總成本的20%—30%。
眼前的這個數字元平臺,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讓工廠擁有了一個“智慧大腦”,從源頭保障了葉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
整個工廠通過機器人配合激光引導技術,實現了葉片表面自動打磨、大面積自動噴漆、物料按需自動出庫配送等諸多工序的無人化,讓產品缺陷減少了20%,交付時間縮短了30%以上。 “燈塔工廠”點亮“未來制造” 除了“燈塔工廠”,中國企業還誕生了首家海外“燈塔工廠”。這一個個“首家”“首次”“第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制造的不斷升級。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燈塔工廠”在中國誕生,不僅點亮中國制造業的前行之路,也引領著世界高端制造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