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電視劇_兒科醫生電視劇免費觀看高清
近日,由楊磊執導,陳曉、王子文、賈青等主演的都市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正在北京衛視熱播。該劇講述了一群兒科醫生為了守護兒童的生命防線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務兒童的故事。作為一部深切觀照中國兒科醫生與“寶貝”患者及其家庭關系的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通過兒科醫生與患者家庭雙視角的呈現,在同類型劇中脫穎而出,精準突圍,同時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因愛相遇,古裝小生化身白衣男神”,“白大褂Buff加成配超A眼神,不愧是童馨一哥”,“能被鄧醫生問診,看病也是值得期待的事”。作為“普外第一刀”、“童馨之光”的鄧子昂醫生,一上線就大獲好評,陳曉在劇中的精彩表現也讓人直呼想連夜去童馨醫院排隊掛號。
從《笑傲江湖》中亦正亦邪的林平之,到《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古靈精怪的二少爺沈星移,從《遇見愛情的利先生》中的霸道總裁利耀南,到《陸戰之王》中個性張揚而勇敢頑強的張能量,對于角色,陳曉始終精益求精,永不設限。在《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陳曉飾演了一位專業能力強、醫術高超的兒科醫生鄧子昂,雖說“鄧子昂”被稱為童馨醫院的全能大神,但對于首演醫生的陳曉而言,專業的醫學知識讓他倍感壓力。
Part.01
關于角色:
首演醫生,陳曉直言壓力大
老百姓有句話,說小兒科小兒科,但其實兒科對于醫院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醫生這個職業,陳曉則充滿敬畏之心。為了力求真實還原兒科醫生的職業現狀和心理,陳曉在開拍前特意進入醫院體驗了一把“實習醫生”,對醫生的日常工作和行業規范都進行了觀察記錄。期間,除了跟隨兒科專家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他還跟著醫生們一起查房、一起與患者家屬溝通,甚至進入手術間觀看全程的手術。興許是身為人父,患者家長的很多情緒都讓這位“實習醫生”特別能夠產生共鳴。
“有些病情發展到某些程度時,做手術也不是,不做手術也不是,那時候其實是非常絕望的。”在跟隨醫生與患者家長溝通病情時,陳曉看到一位父親在大家面前率先崩潰的樣子,內心十分觸動。“我以為那個媽媽會先崩潰,結果是那個父親先崩不住,母親反而非常平靜的接受。”陳曉坦言,當時面對整個場面自己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感覺有點想哭。此外,陳曉還透露在《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拍攝期間,自己的孩子小星星生病住院,正好在拍攝的樓下。“他們在下面住院,我在上面拍戲,等做了家長以后會明顯的有一種心態,就是孩子生病比大人生病會揪心很多。”小兒科,小兒科,聽起來好像是小事一樁,但隨之牽動的往往是幾個家庭的事,相信每一位為人父母在面對這樣的情況都是同樣的揪心,同樣的感同身受。
雖然在兒科醫院最常見的便是哭著鬧著不愿意打針看病的小朋友,但對于陳曉而言,醫院給他帶來的不是恐懼,而是滿滿的安全感。由于父親學醫的關系,陳曉從小接觸到的叔叔阿姨們基本上都是學醫的,飯桌上也充滿了關于醫學的話題。小時候的他三天兩頭發燒感冒,是醫院的常客。聊起醫院,陳曉覺得比在家好,“在家的話,萬一我要發燒我自己也害怕,但一到醫院,我就感覺這下有救了。”出于對醫生的熟悉,陳曉從小就有一種很強的信賴感,但對于飾演“醫生”這樣專業要求極高的角色,他表示還是充滿了壓力。
“有一些基本的基礎的東西我能理解,就是我說的臺詞里的東西,但是像手術這種專業領域特別強的的東西,絕不是靠一天兩天就能明白透徹的。” 相較于同組演員,陳曉演起醫生可能更加得心應手,但有時候越了解其中的奧義,背負的壓力也就越大。
Part.02
關于孩子:
自稱慈父,和小朋友相處沒壓力
和小朋友打交道是兒科醫生的日常,作為“鄧子昂”醫生,陳曉談起和小演員的合作直言沒有任何壓力。“說實話我們劇里的小演員都還挺有天分的,絕對是拍過很多年戲了,都是小戲骨。”此外,陳曉還透露自己在片場被一個小孩給嚇壞了。“我們組里有個小姑娘,我第一次見她的時候,她就突然沖過來一把抱住我,跟我說陳曉哥哥好。我這人是比較慢熱型的,平時比較緊張,突然有個陌生小孩過來一抱,聲音還是個女孩子的聲音,我一下就懵了。”面對小演員特殊的打招呼方式,陳曉當時有些手足無措,但那一刻倆人之間的陌生感一下被這個熱情的擁抱消除了。“雖然當時有被嚇一跳,但事后想起來還是非常溫暖。”也正因如此,在與小演員拍戲的過程中,倆人相處十分自如。
說起與兒子小星星的相處日常,陳曉自稱自己是位慈父。“我是溫和的,特別溫和的,”陳曉強調了兩次“溫和”,在他眼里孩子就像朋友一樣,他不希望給小星星設定太多框架。“我原來以為我會是一個比較嚴厲的,但后來發現我做不到,裝不了太久。”談起孩子的教育,這位奶爸有著自己的見解,“不要把小孩子當成一個沒腦子的人,不要因為我們是大人,覺得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要求他們必須聽我們的。很多時候小朋友其實已經懂很多事情的,只不過是他覺得你那么強勢、那么高大的站在我面前,我打不過你,我就得聽你的。” 雖然聲稱自己是位“慈父”,但堅決拒絕“溺愛”,在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和相處模式上,陳曉選擇了一種和小星星像朋友般的父子關系。
“我不會隨著你的節奏來,比如說你要我就給你,你哭我就給你,你耍脾氣我就給你。我從小只要耍脾氣,家里人就會用‘暴風驟雨’來對付我,所以我只有在我們心平氣和,或者在我能夠說道理的情況下才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對于小星星,陳曉表示希望他不要靠哭鬧去達成目的,不要永遠把自己當作寶寶,他希望與孩子建立起一個平等的交流環境。
Part.03
關于演戲:
棄醫從藝,感激與每個角色相遇
“要不是理科太差,我可能會去當醫生。”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陳曉從小接觸過很多醫生。本以為自己也會子承父業走上醫學之路,誰知十歲那年,偶然被一個電視劇導演選中出演了人生第一部電視劇《我們班的歌》后,一顆表演的種子就此在他心中種下。
小學四年級,陳曉在少年宮學書法時有幸被人選中出演安徽那邊的一個兒童劇,那是他第一次接觸表演。“當時我們的導演是現在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的教授張金娣,然后她們就跟我說,曉曉以后考我們中戲啊,我們的導演、副導演都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興許是看到了陳曉表演的潛力,大家都十分看好他,對表演的向往之情也就此在他心中萌發。本以為自己能順風順水開啟表演生涯,誰知剛起步就被迫停下了。“那會家里人覺得小孩還是要好好讀書,老是去參加這樣的活動會耽誤學習,所以后面再找我拍的戲全都被一律否決了。”但一件事情越壓抑,越被限制不讓做的時候,人往往會更加留戀,更加向往。在陳曉面臨文理科分班之際時,他選擇向父母吐露心聲。“我理科實在不行,沒天賦,學不了醫。”正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陳曉最終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成功走上演員之路。
亦正亦邪,亦溫亦冷,從藝以來陳曉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我沒有特別想演的,”提及未來的規劃,他表示順其自然。在市場上,演員始終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地位,想的多不如干得好,對于角色的選擇,陳曉很感激被人看到。“很多時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身上還有這一面,能被人挖掘出來,我覺得還挺有意思。”在他眼里,演員更多時候需要和自己較勁,需要去調動自己所有的一切全心全意投入到角中。作為一個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組里的演員,比起通過“營業”去展示自己,陳曉表示不如角色來的更精彩。對他來說,觀眾對角色的肯定比對他這個人的贊許更為重要。
Part.04
關于公益:
治愈別人的同時也在治愈自己
除了演戲,近幾年陳曉還參與了很多公益方面的實踐。2018年陳曉加入了文聯志愿者團隊,隨后又加入了韓紅愛心團隊。在跟隨團隊去外地給大家送溫暖和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幫助的時候,陳曉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價值。“我看到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我會覺得我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雖然我朗誦得不好,但是大家能看到你來就會很開心,雖然我不會給人看病,但是我能把排隊的那些人帶到他們想要的科室去,然后幫他們分分藥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時候,我會覺得很OK,原來我除了演戲還是有點用的,我真的感覺很快樂。”
很多時候在治愈別人的同時,往往也在治愈自己。無論是塑造角色,還是生活當中的身體力行,陳曉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給人輸送一些正能量。談及此次疫情,陳曉對在各地堅守的醫生表示出發自內心的敬佩。“有醫生朋友跟我說你們演員壓力大,我說怎么可能呢,因為我們最大的壓力可能來自于飯碗,今天有戲拍明天沒戲拍的事情。但作為一個醫生,身上背負的壓力和責任不只是你自己一個人的,這牽扯到無數個家庭,我覺得醫生比我們偉大太多。” 一直在成長,一直在路上。相信未來不管是“鄧子昂”醫生,還是陳曉,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溫暖,更多驚喜。
來源:北京衛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首都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