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電視劇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鄧小平端著一盆蜂窩煤爐上的溫水,試好水溫給殘疾的兒子擦背。而這個時候,中南海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以這樣一個場景開場,讓48集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顯得別致且有溫度。
今年恰逢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目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
平民化的敘事方式,加上一些從未在熒屏上披露的歷史細節,讓業內人士和網友對這部劇紛紛點贊。而收視率的火爆也佐證了這一點——首日收視率高達2.88,第二天平均收視率2.005,創主旋律題材電視劇收視新高。
該劇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鄧小平故鄉、四川省委組織領導拍攝,北京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浙江影視集團等聯合攝制。浙江廣電集團為聯合出品方之一,浙江影視集團為聯合攝制方之一,而浙江著名作家黃亞洲是該劇編劇之一,所以這部劇有著濃濃的浙江印記。
強烈的反響,讓在美國訪問的黃亞洲也“不得安生”,每天都接到大量親朋的短信轟炸。
面對海量史料該如何選擇?怎樣把主旋律片拍得真實又生動?接下來,還會出現哪些不為人知的偉人細節?通過越洋電話,黃亞洲和記者聊起了這部劇背后的什么故事。
史料的取舍是門學問
記(以下簡稱“記”):電視劇一開頭就是鄧小平給兒子擦身的鏡頭,這個鏡頭也感染了很多人,很溫情。這個開頭是怎么出爐的?
黃(以下簡稱“黃”):原先的劇本倒不是這么一個開頭。開拍之前,吳子牛導演與編劇組同志商量,既然寫軟禁中的鄧小平的艱苦歲月,就應該有這方面的表現,于是就臨時設計了這場戲。效果很好。再說,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這樣的,鄧小平的家人也給我們說過。
記:劇中還有哪些描寫鄧小平家庭、溫情的細節,能劇透一下嗎?
黃:鄧小平過生日,鄧家第三代會送他禮物,比如玩具“三只小豬”。我們去鄧家的時候,就在鄧小平的書房里見到過,鄧榕(鄧小平三女兒)笑著指點給我們看。
當時,鄧小平主動提出給幾個孩子都寫一幅字,說爸爸對你們沒別的可以送,就一人送一幅字吧。這話聽著就感人。
記:有一些網友提出了意見,說劇中有些情節是杜撰的。寫這種重大歷史題材劇,要怎樣把握這個度,既能符合歷史真實情況,又要生動,讓觀眾看了不枯燥?
黃:寫這類題材,總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的歷史事件,事件的基本經過,人物的基本面貌,這些都不宜杜撰。而細節方面,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或者性格特征的時候,應該用典型化的表現手段。
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本里,我曾經設計了一個軍委秘書長羅瑞卿讓四個身強力壯的戰士合力抬起他的輪椅的場景,他對解放軍報的全體工作人員大聲說“我羅長子現在又站起來了”,這就表現了他的豪情。因為當時思想解放大討論正遇到壓制,有點兒萬馬齊喑。
在這種思想高壓下,羅瑞卿挺身而出,又在《解放軍報》放了一炮,支持思想解放運動。當然這樣的事情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羅瑞卿當時的思想、感情、政治判斷、豪氣,都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四個戰士抬起輪椅”的表現應該也是可以成立的。這一性格描述的設計后來受到了大家的肯定。
記:那面對海量史料,取舍會不會很糾結?
黃:取舍是門學問,既牽涉到藝術,也牽涉到政治。畢竟所反映的年代離現在太近了。比如我們寫到的劇中人鄧家子女、劉源、陶斯亮,包括老領導人萬里、汪東興,現在都健在,怎么寫,都是原則問題。
還有,抓捕四人幫,也只能外圍表現,涉及幾個點就行;還有中央領導班子調整的問題,某些運作,就不宜正面展開,常常是一筆帶過。
比如汪東興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本來還有一場戲,我們也寫了,導演也拍了,也就是鄧小平叫住會后匆匆離去的汪東興,說我們還有一件事沒有辦,汪東興有點發愣,鄧小平說我們還要拍個照,于是就拉住華國鋒、葉劍英一起與他合了個影。
這件事是有歷史依據的。但這場戲,后來斟酌再三,還是刪去了。
鄧榕發話:這就是我們家老爺子
記:寫這么重大歷史題材的劇,導演組是怎么找到您的?
黃:找到我的倒不是導演組,是中央文獻研究室。
約十年前吧,我曾寫過電影《鄧小平1928》的劇本,上影廠拍的。更早一些,寫過電影《開天辟地》,也出現過青年鄧小平的鏡頭,或許是有關部門的同志認為我比較熟悉鄧小平史料,是個合適的創作人選,所以就邀請我加入了編劇班子。
記:導演組這次為什么選了馬少驊來演鄧小平?他以前是經常扮演孫中山的。
黃:回答這個問題,最有權威的是導演組。我個人想,一個當然是演技要好,另外也要看實際情況。
開始瞄準的主演,也不是馬少驊,是另一位,但那位在再三動員下,仍然說沒有把握,所以也就沒有請成。后來看中馬少驊,一試鏡,特別好,神似,也是一口四川官話。審片的時候鄧榕代表鄧家人發言,開口就說:“看了第一集就感覺,這就是我家老爺子!”
記:張嘉譯的戲主要在哪些方面?
黃:張嘉譯飾演的是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主政廣東的時候,努力推進特區建設,是改革開放的急先鋒。我個人覺得張嘉譯也演得很好。
我特別覺得,一些配角演員也特別精彩,比如描寫鄧小平訪日時,出演前首相田中角榮的日本演員就演得特別出彩,中國演員是絕對勝任不了那種神情的,你們看下去就會知道。這也體現了劇組在遴選演員時的嚴謹。
記:您現在在美國,身邊也有人追看這部劇嗎?
黃:在美國的華人圈里,也有強烈的反映。我這幾天住在朋友賈明家,他去參加派對,說起:國內那部電視劇《鄧小平》的編劇之一就住我家。對方一聽就說,你趕快從這里拿塊比薩餅回家,你多拿幾塊,還有蛋糕!最終,賈明拿回的比薩餅像大鍋蓋那么大。
記:這部劇,我爸媽都在追看,他們是50后,經過上山下鄉,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但現在的80后、90后可能對很多歷史都不熟悉了。
黃:你說得對。親歷者,對這部戲肯定有“掐到肉里”的感覺。說實話,我們這一代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受到了鄧小平的影響,甚至是革命性的影響。讓人們借這部劇回顧這段歷史,評價這段歷史,總結這段歷史,接續與開創這段歷史,是我們寫作的初衷。
80后、90后,他們應該也不會排斥這樣的題材。畢竟是中國人,誰都對自己的國家感興趣。
在審片的時候,在場的一些80后的年輕編輯們,眼淚流得不比我們少。我當時就感到這部戲肯定也能吸引很多年輕人的眼球。因為,鄧小平個人的魅力,是國家的魅力。
更多精彩內容可關注浙江新聞客戶端。
蘋果用戶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聞”下載;安卓用戶請可在各大市場(如豌豆莢、360手機助手、小米應用商店、應用寶、應用匯、安卓市場、安智市場、機鋒市場、91手機助手、百度市場等)搜索“浙江新聞”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