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李云龍_電視劇李云龍前傳
眾所周知,國產劇有兩座高峰——《亮劍》和《我的團長我的團》。
這些年,觀眾關于兩劇到底誰是“第一抗戰劇”的爭論一直不休。
首先同為抗戰劇,兩劇有許多共同特點,它們都改編自小說,且拍攝時都經過了刪減。
《亮劍》的小說是一場幻夢+夢的破碎,電視劇只拍了幻夢的一部分,夢的破碎部分被刪減。
《團長》本身就很喪,在拍攝時還出現了2起重大事故造成了1死40傷的嚴重后果,導演也差點命喪現場,事后一些演員罷演,是導演康洪雷給大家三鞠躬后才穩定了軍心,但結局也遭到了刪改,幾位主角之死都沒拍出來,原計劃50集最后只好拍了43集。
這兩部劇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
《亮劍》的開創性在人物。
《亮劍》是2005年的劇,在此之前,中國的抗戰劇主角大多是高大全的形象,性格缺少波瀾。
《亮劍》播出之后,觀眾發現我方將領也是會說臟話的,另一方比如楚云飛這樣的將領也是有情有義的,日軍也是有勇有謀的,這種顛覆讓觀眾耳目一新。
主演李幼斌感嘆:“李云龍這人一身毛病,沒想到會火成這樣。”
最關鍵的原因是李云龍這個“痞將”重塑了一代人的英雄主義:在小事上不拘一格,在大事上分清是非,這才是大家心中有血有肉的英雄。
《亮劍》之后的抗戰劇幾乎都延續了這種創作思路,主角身上一定會帶有三兩個無傷大雅的小缺點,這樣才接地氣。
《團長》的開創性在敘事。
《團長》被看作是《士兵突擊》的續集。
《士兵突擊》就是傳統的電視劇敘事,講一些正能量的故事,讓主角喊出“不拋棄不放棄”的口號,再加上演員立體傳神的表演,觀眾立刻感動得稀里嘩啦,簡單直接,傳播力很廣。
《團長》完全顛覆了這種敘事思路,講的是一群潰兵跟著一個假冒團長在戰場上茍延殘喘的故事,這故事聽著很喪氣。
李云龍雖然帶著污點,但好歹也是個建功立業的英雄。而《團長》里龍文章、孟煩了、阿譯這些人,都是貪生怕死之輩,肚子里藏著各種小九九,沒有一點家國情懷,觀眾能喜歡這樣的劇嗎?
最終,觀眾期盼了半天希望看一部《士兵突擊2》,卻等來了這么一部喪劇,自然是不滿意,所以《團長》在首播時收視率非常差,就在于觀眾接受不了這種落差。
不過《團長》這部劇確實需要時間沉淀,多年之后,再看《團長》,我們卻能從這些失敗的小人物身上看到深刻的人性,真實的抗戰或許不是保家衛國,只是為了活命,但凡有一口吃的,也沒人愿意扛起刀槍打仗。
這幫貪生怕死之徒戰勝了人性的軟弱奮勇抗敵是全劇最打動人的地方,《團長》 在思想性上是其他抗戰劇無可比擬的。
目前從豆瓣上來看,16萬人給《亮劍》打出了9.4分,10萬人給《團長》打出了9.5分。
《團長》以高出0.1分勝出,不過皮哥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你問路人,幾乎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亮劍》,因為它的傳播力太廣了,做到了婦孺皆知,而許多人只是聽過《團長》這部劇,再接著問收到的答復就是“我沒看”或者“我沒看全”。
在網絡上我們卻看到另一種現象,幾乎全網都在吹捧《團長》貶低《亮劍》。
有說《亮劍》小說后半段才是精髓的,電視劇毀了原著的。
有說《亮劍》不配和《團長》相提并論的。
有說《團長》是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的。
這背后有一種畸形的心理:《亮劍》通俗易懂,《團長》晦澀深奧,看懂《亮劍》算什么本事啊,看懂《團長》才有一種優越感。
這種心態也使得一些觀眾提前選擇了立場。
只要電視劇提到特殊時期,立馬唱贊歌,高呼好深刻、真敢拍啊。
只要故事延伸到人性,立馬萌發出悲天憫人的情懷,覺得這才是高級。
甚至將《亮劍》劃為抗戰爽劇。
而讀過《亮劍》原著的朋友就知道,原著才是真正的爽文,小說里就是簡單地打怪升級,最后建國后的部分也浸染著80年代傷痕文學的陳詞濫調。
電視劇《亮劍》恰恰是把打怪升級的各種雷同戰役進行了精簡,每個戰役都有各自的特點,且都有相應的原型。
蒼云嶺之戰的原型是黃土嶺之戰,那場戰役我軍一炮擊斃了日軍旅團長,八路軍傷亡500人,消滅日軍900人,
伏擊日軍觀摩團之戰的原型的韓略村戰斗,原型人物是王近山。
李家坡之戰原型是關家垴之戰,電視劇里我軍大獲全勝,真實的情況是我軍因為裝備太差傷亡慘重,未能獲勝。
平安縣城戰役的原型是新四軍解放高郵縣城之戰,人物原型是陶勇,戰斗比電視劇更加慘烈。
將小說和現實結合起來,你還能簡單地說《亮劍》是部爽劇嗎?
同樣《團長》雖然看上去真實,但它劇中的原型是松山戰役,那場戰役中國軍2萬人打日軍1300人打得難分難解,最終國軍傷亡7783人,日軍傷亡1200多人。
從數字上看完全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啊,可是電視劇里卻對這個情節進行了拔高,因為有了所謂的人性刻畫,所以給人感覺才很真實。
所以,在皮哥看來,《亮劍》拍得這么粗糙,穿幫鏡頭不斷,全部的戲都在冬天拍完,依然能俘獲一代人的心,證明了它絕不是一部簡單的爽劇。
《團長》固然深刻,但拍攝背后事故頻發,劇組捉襟見肘,成片缺斤短兩也是事實。
所以,單純從豆瓣評分入手評價這兩部劇的高低,并不準確。
兩部劇都是頂級好劇,哪到底是誰更勝一籌呢?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拋除掉豆瓣評分,從兩劇創作的3個角度來對比,它們間的差距,自然就出來了——
第一個角度:我們是追求生活的真實,還是藝術的真實?
《團長》選擇了前者,《亮劍》選擇了后者。
電影《吉祥如意》里展現了這兩種矛盾,扮演女兒的演員和女兒的人物原型在一個畫面里出現,結果真實的女兒面對父親無人贍養態度冷漠,甚至玩起了手機;大鵬找來的“女兒”面對同樣的情況卻瞬間入戲,眼帶淚痕,眉鎖陰云。
你作為觀眾,你希望看到上面哪一種真實?
同樣看一部抗戰劇,你希望看到哪一種真實?
一方面,《團長》拍得更真實,龍文章帶的這幫“戰場草包”貪生怕死,就像電視機前唯唯諾諾的我們,可這些真的是觀眾在茶余飯后希望獲得的消遣嗎?
所以這幾年網上也流行一種說法:生活已經很累了,我想看點開心的。
而這些觀眾希望看到的真實,就是李云龍那樣的叱咤風云談笑風生的真實,是一種藝術升華后的真實。
就像《覺醒年代》里的李大釗一樣,張桐在飾演這個角色時生怕自己演得不真,導演告訴他你就不是在演真實的李大釗,而是在演觀眾心中的李大釗。
《亮劍》就是抓住了這種真實。
第二個角度:我們選擇怎樣的歷史觀?
《亮劍》和《團長》分別代表了兩種歷史觀。
《亮劍》代表的是英雄史觀,即少數人創造了歷史,看完這樣的劇,你會產生一種錯覺,感覺是李云龍和小兵張嘎打跑了日本人,中國要是有100個李云龍,早就把入侵者趕跑了。
《團長》代表的是唯物史觀,即創造歷史的是普通的大眾,是劇中那幾個貪生怕死隨后又戰勝恐懼的普通人。
從學術的角度看,當然是《團長》的歷史觀更值得推崇。
但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他們看的是電視劇,電視劇本就是大眾通俗藝術,在創作上符合大眾的愿景也是有必要的,畢竟現實已經殘酷,讓大家過過英雄主義的癮也無妨。
第三個角度:我們選擇怎樣的格局?
皮哥曾經談論戰爭片時說過,好的戰爭片是讓人對戰爭產生恐懼,爛的戰爭片讓人對觀眾產生向往。
看完《亮劍》,你會覺得戰爭很熱血,恨不能自己去戰場上揮兩斧子。
看完《團長》,你會覺得還是算了,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從這個角度看,當然是《團長》更高明。
但我們今天談論的不是電影,而是電視劇。
電影是第七藝術,是你花50大洋,接受藝術熏陶和思想啟迪的東西,你花了那么大精力,當然要看到更高級的東西。
電視劇就是通俗的藝術,是你吃了晚飯打發時間的消遣,你上了一天班,還準備通過看個電視劇再上一課嗎?
所以討論到這里,答案已經不言自明了。
皮哥想要說的觀點總結如下:
如果兩部劇非要比個高低,那從創作的角度看,《亮劍》適合拍成電視劇,《團長》適合拍成電影,既然都是電視劇,當然是《亮劍》更勝一籌了。
但如果你依然還對其中一部存在“成見”,那也無傷大雅,看自己喜歡的另一部就可以,電視劇本身就是為觀眾服務的,在拍攝時也就有了各自的目標群體定位,我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對號入座”就好。
總之,《亮劍》在傳播度和影響力上達到了抗戰劇的最高峰,而《團長》在思想性上達到了抗戰劇的最高峰,從電視劇的品質而言,皮哥認為兩部劇都值得入坑,都值得我們一遍遍反復品味。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