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電視劇、粟裕大將電視劇 全集24集播放
電影《大決戰》里聚集了我軍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戰將形象,有些將帥之前很少出現在影視劇里,因此他們的特型演員都是在全國新選的。有些特型演員因為在《大決戰》中表現特別出色,也借此一舉奠定了某個角色專業戶的地位。
這其中就有通過電影《大決戰》中飾演粟裕一角成為“粟裕大將專業戶”的謝偉才。
電影之外,讓人頗為驚訝的還有謝偉才人生的傳奇經歷,他的父親是一位軍少校,在淮海戰役戰場上曾經被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擊敗,更神奇的是,謝偉才本人居然先后兩次被解放軍“俘虜”過。
一、兩次“被俘”
1948年底淮海戰役進入關鍵階段,軍杜聿明率三個兵團從徐州撤退,在紛紛亂亂的人群中有一個叫謝德貴的少校軍官,他帶著妻子和四個孩子隨同敗軍行動。在戰亂中,七歲的大兒子不小心走丟了,兵荒馬亂之下無法尋找只好放棄。
這個走丟的孩子就是謝偉才,他和其他敗軍一起被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某部“俘虜”了。
解放軍在遣散俘虜時問謝偉才要去哪里,他回答要去南京附近句容縣的姥姥家,華野發給他路費并將他交給另外一名遣散的俘虜兵照顧,讓他們一起回南京。
沒想到,那個俘虜兵帶著謝偉才到了南京之后就把他給扔了,謝偉才在南京和句容之間流浪了一個來回也沒找到外婆,稀里糊涂又跟上了一支訓導隊,坐汽車跑到了義烏。
1949年渡江戰役之后,二野十二軍解放義烏,八歲的謝偉才再次被“俘虜”,這回他哪兒也不去了,直接參加了十二軍文工團,一邊學習一邊演戲,從沒有臺詞只會哭的小孩演起,從此走上了表演的道路。
二、京劇演員
謝偉才歲數畢竟太小沒法跟著大軍四處轉戰,因此他被調入了京劇團開始學唱戲,也是從沒有臺詞的龍套開始,比如演《空城計》里諸葛亮身后的小童,有一次他實在太困了,結果從紙糊的西城城頭上摔下來把城墻都給砸壞了,氣得諸葛亮拂袖而去。
十二軍參加抗美援朝時謝偉才也隨團前往朝鮮,已經長到十二歲的他依然在京劇里演兒子,戲份倒是其次,他在這里第一次見到了來前線慰問的粟裕將軍,當時謝偉才還只是激動,壓根沒想到在三十多年后他居然還能和粟裕將軍有那么大的緣分。
PS:網絡上有一種觀點說謝偉才是唯一一位和本尊見過面的特型演員,這個說法似乎不太準確,至少在《大決戰》中飾演聶榮臻元帥的史崇仁是見過聶帥本人的,聶帥還給他做了一個評價:像的,像的,有點兒意思。
謝偉才回國后加入了山東省京劇團,在該團的代表作《奇襲白虎團》中飾演主角嚴偉才身邊的配角金大勇,后來還被拍成電影。
但是,也許是因為謝偉才的出身問題,他不論是在京劇團還是山東省話劇團都長期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為人也很低調并不顯山露水,直到1989年的一天。
三、成為宿將
1989年電影《大決戰》在全國遴選演員,謝偉才經人推薦也收到了一封讓他去試鏡的電報,他試鏡的角色居然是赫赫有名的粟裕大將,這讓他感到頗為意外,信心也有點兒不足。
等到劇組化上妝后,雖然化妝師對他的形象很滿意,但謝偉才自己卻覺得沒戲,因為他感覺自己根本沒有大將的氣質,演不出來“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氣勢。
在導演的鼓勵下,謝偉才潛下心來開始研究粟裕將軍,他看書、查資料琢磨錄像,對粟裕的動作、眼神熟記在心并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粟裕是一位“視地圖如命”的將軍,他平常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地圖,而且一看就是半天,他曾說“不諳地圖,何以為宿將”。
為了培養自己的眼神和氣質,謝偉才也像粟裕一樣天天看地圖琢磨地圖,逐漸讓自己的眼神變得炯炯有神,頗有一副胸有成竹的大將之風。
然后我們在《大決戰》中就看到了一位有儒雅氣質又果敢決斷的宿將形象,從他之后,粟裕這個角色就以謝偉才為標桿了。
謝偉才在《大決戰》之后成了“粟裕專業戶”,只要是關于粟裕的影視劇,從《七戰七捷》、《豫東之戰》到《英雄孟良崮》、《濟南戰役》再到《大進軍大戰寧滬杭》,他都是飾演粟裕的唯一人選,直到他2020年去世。
四、一家團聚
讓人沒想到的是,電影《大決戰》不僅成就了謝偉才的演藝事業,也讓他的一家重新團聚。
當年謝德貴和妻子孩子在混亂中逃到了上海定居下來,謝德貴當港口修理工,妻子當保姆撫養幾個孩子長大,后來謝德貴的軍官身份暴露還吃過一些苦頭。一家人從來沒有奢望能夠找到走失的謝偉才,但也從來沒有忘記他,逢年過節總要在桌上留出一副碗筷給謝偉才。
1991年《大決戰》在上海公映,彼時在水文站當技術員的謝偉興看電影時覺得飾演粟裕的演員看起來有點兒面熟,而且似乎有個熟悉的名字在電影中一閃而過。他專門再次尋找字幕和演員表細看,赫然發現了謝偉才的名字,那就是他失散四十多年的大哥啊。
在媒體的幫助下,謝家兄妹一行人在當年中秋節趕到了濟南和大哥相聚,一家人團聚的場面讓謝偉才頗為感慨:“當年在淮海戰役中我們一家失散,現在因為我飾演粟裕將軍讓我們一家團圓”。
歷史在這里悄悄畫了一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