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歷電視劇;弘歷電視劇古裝
落霞三部曲三部曲是已故作家二月河的三本小說分別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本小說都被改編成了電視劇分別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
2001年的《康熙王朝》高達9.2分,1999年的《雍正王朝》高達9.3分,然而2003年拍攝的《乾隆王朝》卻只有7.7分。
雖說這個片子的評分也不算低,但是從分數上差了許多。而且《乾隆王朝》拍在最后,按理說有前面的成功經驗,為什么分數反倒不如前面的作品高呢?
老王認為《乾隆王朝》在分數上不如前面的作品有這個4個原因。
一、演員實力。《乾隆王朝》中雖然有焦晃、陳銳、錢學格、李心敏、劉偉明這樣的演員,但是作為主角的陳銳的表現很難說有多出色。同樣是對和珅顛覆性的刻畫,但是陳銳的表演更加趨于逢迎,沒有表現出和珅的干練和果敢。其次,劇中加入了當時大量的年輕演員且戲份很重,而這些演員的演技不足以支撐起這樣龐大的歷史題材。
二、大量不相關的劇情割裂整個故事線。劇中有大量關于十格格以及嘉慶皇帝的個人描寫,這些故事與“王亶望案”、“錢峰連參十大督撫的貪污”、“南巡反清書案”等事件關系不大,彼此直接沒有承接,在一些細節上實在推進不下去,干脆就是乾隆皇帝的 一語道破,或者十格格的靈光一現,這就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松松垮垮,缺少連貫性。
三、故事反映的問題太過負面。《乾隆王朝》反映出背后的問題和《大明王朝1566》所要表達的一樣。雖然《大明王朝1566》被冠以神劇,但是這是幾年之后的事情。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給和珅各種條款不能逾越,和珅最后也只能作繭自縛。嘉慶皇帝利用黨爭扳倒和珅,總體來說不夠正能量。
四、傳統形象的顛覆。在此之前的乾隆皇帝都是正能量的宣傳,十全老人、千古一帝,和珅也被臉譜化成了一個大貪官的形象。但是本劇將乾隆描繪成了一個只知道要錢、甩鍋且極度愛惜自己羽毛的皇帝,和珅成了能員干吏。加上之前張國立和張鐵林的乾隆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王剛飾演的諂媚和珅也不能撼動,所以焦晃和陳銳的表現就多多少少有一些差強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