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不過,新的雖好,經典作品給人帶來的情懷沖擊還是讓人難以抵擋。
這個假期,《甄嬛傳》熱度再次回升,拿著顯微鏡刷劇的那批觀眾,又來了。
“粉嬌你幾”“翠嘴”“杏花微雨”梗百玩不膩,就著雪天看安小鳥冰嬉,頗有趣味。
《武林外傳》里的拜年表情包,快要被盤出包漿。
據說,過年去七俠鎮懷舊已經成了很多“武林人”的傳統,和滿臉黑灰的郭芙蓉“見上一面”,新年的財運才能紅紅火火。
她姐也來了一波“回憶殺”,在前段時間《無限超越班》的影響下,點開了TVB的經典劇集。
話說回來,TVB鼎盛時期,劇種可謂百花齊放,不過,她姐作為真·港劇迷,最愛回味的還是警匪片。
追捕、槍戰、CIB、油麻地、尖沙咀,各類標簽,無一難忘。
每次打開一部,我都會一秒回到西九龍警署,回到那個炎熱的夏天。
O記、槍戰和蘋果馬提尼
在互聯網還不發達的年代,TVB的呈現形式是超前的。
你會看到五花八門的組織架構,然后驚呼,“警察還有這么多類別”。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警察掏出證件自報家門,大概率都會說“我是西九龍重案組高級督察XXX/XX警司”。
此外,你還會看到刑事情報科(CIB)的Laughing sir在《潛行狙擊》里談笑風生;
《陀槍師姐》里的娥姐參加機動部隊(PTU)培訓,直至拿到配槍資格;
《飛虎》中的特別任務連在對付歹徒時毫無懼色,排兵布陣,極其專業;
十年前大火的《雷霆掃毒》,講的是毒品調查科(NB)緝毒的故事,看簡稱就知道惹不起;
《使徒行者》中,收獲最多罵聲的黑警葉兆良,是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O記)總督察。
在別的地區還在拍《貓抓老鼠》時,TVB就已經把香港警察拍了個遍。無論是臥底還是黑警、談判專家還是法醫、緝毒警察還是執行特別任務的飛虎隊,統統可以作為劇集主角。類別之多,眼花繚亂。
除了設定前沿外,TVB警匪片的場面也叫人大開眼界。
就拿每部劇都少不了的槍戰場景來說,盡管警匪片中“開火”是常態,但導演和制片絕不含糊,每次都會提前安排走位、預演爆破,力求場景真實。
你會看到《使徒行者》在街頭巷尾的靈活槍戰;
也會看到《飛虎》中裝備齊全的大場面;
在《法網狙擊》拍攝現場,陳敏之拍最后一場殺青槍戰時,還因槍聲過于真實,在現場被“嚇哭了”。
當然,TVB警匪片從來不會局限于警察上班時的場景,它會用大量篇幅描繪香港警察下班后的生活。
《談情說案》里,盧sir常在下班后去酒吧“Happy hour”,和幾位同事小聚吹水;
《法證先鋒3》中,法醫國棟、學心與西九龍重案組的老拍檔坐在酒吧喝著“蘋果馬提尼”,順便找到了案件線索。
而這些,對彼時的觀眾而言,帶來的效果宛如“破次元”。
“原來,下班后可以去酒吧小酌,而不是回家做飯。”
“說話還能中英文混雜,好潮哦?!?/p>
從那時起,人們的心中就展開了關于都市生活的絢爛畫卷。
無論是五花八門的職業設定、激烈的警匪大戰,還是燈紅酒綠的市民生活,都讓千禧年初的人們“開眼了”。
很多人的第一句英語,是從“Yes,sir”開始的。
很多人對奶茶和咖啡的概念,是由“鴛鴦,走冰”構建的。
看過TVB警匪片的人,多少都會給自己取個英文名,又或者在名字后加個“Sir”或“Madam”。
潮流的趨勢,拿捏住了。
港女、Laughing sir和五生五旦
不僅形式超前,TVB警匪片中的眾多角色人設都一反傳統,即便放在當下看,也不顯落后。
1998年,《鑒證實錄》播出,劇中的聶寶言可謂女性角色代表。
她工作盡責,會在兇案發生后第一時間手持證件穿越警戒線,堅持“不能讓死者死得不明不白”的職業信念。
同時,她又率性情真,容易受騙,在“被小三”后忍痛斬斷情絲。
她總是在劇中說,“一個人最要緊的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冷靜果決、隱忍克制,陳慧珊也因此被評為“颯爽港女”。
老粉還會發現,TVB警匪片里的主角,幾乎與“完美”毫無關系。
他們敢于有缺點,即便博學如《談判專家》中的彭sir,也因自大、居高臨下、大男子主義在劇中被離婚,《學警狙擊》里的鐘立文,總憑直覺行事、沖動越軌,屢次被上司訓斥。
佘詩曼在《使徒行者》中扮演的釘姐,最愛做的事就是“敲詐上級”,要求加薪以完成臥底任務,甚至一度賭錢虧本。
不完美,也不影響他們受觀眾喜愛,因為真實的人物原本就多面、復雜,比起名校畢業雙商超高的霸道總裁,人們更愿意在TVB看有血有肉的主角拌嘴,過鬧騰的生活。
不止角色,TVB警匪片中的人物關系也可圈可點。
警察與匪徒之間的故事并非單純的“黑白追擊”,而是含括了人性、利益與情感的糾葛。
在《潛行狙擊》中,Laughing sir梁笑棠看中了處在人生低谷的跛co蘇星柏,并說服他成為線人,幫其在黑社會內部上位。作為劇中的“正派一號”與“反派一號”,兩人曾在天臺握手言和、搭肩談心,似乎成了“兄弟”。
但轉眼間,跛co又背刺Laughing sir,讓人防不勝防、心涼徹底。
《學警狙擊》中的大反派江世孝,發現了警察鐘立文的臥底身份,考慮到女兒與立文的情侶關系,一向心狠手辣的他并未斬草除根,還期望培訓立文成為自己的黑社會接班人。
最終,他被“出賣”,邁入大牢,淪為階下囚。
黑白兩道的對立與糾纏,出色的人物設置和情節安排,成了警匪片中最大的亮點來源。
說起來,TVB真是從來不缺好角色,更不缺好演員。
甚至,有許多演員,都是被角色成就的。
在TVB巔峰時期,江湖一度流傳著“五生五旦”的說法,將他們的代表作細數下來,即可組成一套黃金時期警匪片發展史。
五生(左起):林峯(峰)、馬國明、陳鍵鋒、吳卓羲、黃宗澤
五旦(左起):鐘嘉欣、胡杏兒、楊茜堯(楊怡)、陳法拉、徐子珊
而他們的臉,也反過來成了觀眾判斷劇集質量的“金標準”。
十年前,無論TVB推出什么新劇,只要有黃宗澤、吳卓羲等人出場,大家就知道,穩了。
正義、死亡與向前看
盡管“五生五旦”風靡一時,但TVB的創作邏輯仍然不變。
在TVB,演員、角色都需要為劇情服務,再受歡迎的人設,也影響不了劇情為王的規則。
重要配角,該死就得死。
《使徒行者》中的小弟木虱誤中流彈,倒地犧牲,臥底連浩勤(Kobe)罹患腦癌,遠赴國外接受安樂死,“騙取”了一大片觀眾的眼淚。
正義會“遲到”,也有可能“不到”。
《陀槍師姐》中的“童年陰影”鮑國平被緝拿后,將《圣經》當作工具,繼續教唆他人犯案,女警陳三元也因此痛失愛子。偶爾,你還會看到罪犯搭上某個跨國集團,任重案組布下天羅地網,仍然逃脫,逍遙法外。
主角光環,在TVB被無限淡化。
《雷霆掃毒》中的最慘女主,因身世凄慘被網友叫冤,即便到了大結局,編劇仍不忘“再插一刀”,讓她死在了病床上。
黃宗澤在《護花危情》飾演的正義許Sir,在大結局時遭車禍重傷去世。
這段情節曾遭觀眾投訴,監制劉家豪則淡然表示,“許sir的死合情合理,按照人物邏輯,他不可能有好的結局?!?/p>
家庭劇中的“大團圓”結局,在TVB警匪片中鮮少看到,編劇正是在用觸目驚心的情節告訴你:
正義的反面,是罪惡。
團圓的背后,會流血。
警察與嫌疑人的斗爭,歷來就是殘忍的。
據公安部公開數據,僅2021年,就有261名民警、131名輔警因公殉職。今年以來,又有50名民警倒在了崗位上。
公安部每年都會發布A級通緝令,追捕重大在逃人員,但至今,仍有部分嫌犯沒有到案,抱著僥幸心理四處躲藏。
TVB沒有美化這一切,只是呈現了世界原本的復雜與陰暗面。
不過,在殘酷現實之下,TVB還是保留了一絲善意與樂觀。
在《學警狙擊》中“犧牲”的Laughing sir,又換上皮衣,在《潛行狙擊》中現身了。
《使徒行者》里的Kobe去世后,愛人阿欣去墓地看他,含淚許諾自己一定會好好生活,會向前看。
這或許就是TVB想傳達的精神——
即便遭遇厄運,也不會沉溺深淵太久,而是向前、向前,永遠向前。
哪怕回頭已是千瘡百孔,哪怕身心俱疲精神耗竭,也要打起精神,關注未來的可能性。
如今,TVB已然衰落,那些被我們細數的警匪片,竟成了它最后的絕唱。
新出的劇集質量嚴重下滑、惡評不斷,連大IP“法證先鋒”都免不了被嘲諷,網友稱,《法證先鋒4》里的高科技和特效,極盡浮夸,就像“小孩在過家家”。
浮夸的《法證先鋒4》
五生五旦紛紛出走,只有馬國明還留在TVB,吳卓羲與黃宗澤偶接新劇,但整體來說,已經風光不再。
好萊塢工業體系愈發成熟,美劇英劇風起,港劇原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又再次被擠壓。
TVB內部更是斗爭頻頻,高層屢次“大換血”,最早的邵氏“金牌團隊”,已經散落在天涯。
但可以看見的是,TVB仍然在夾縫中掙扎生存,謀求發展。
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不再圍困于香港一隅,與優酷、騰訊、衛視等內地平臺合作,力推新作品,比如近日的《廉政狙擊》,以及前文提到的綜藝《無限超越班》。
《廉政狙擊》主角團,你叫得出他們的名字嗎?
口碑與結果究竟如何,還需時間檢驗,但至少,TVB遵循了自身“向前看”的理念邏輯,即便艱難,仍在前行。
當然,對于港劇迷而言,最讓我們懷念和悵惘的,還是那個黃金年代。
讓我們回到十三年前,TVB42周年臺慶現場。
場景來回切換,裝潢盛大至極,鏡頭隨便一切,就能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
那年,黃宗澤和胡杏兒還在熱戀,離官宣分手還有三年。
佘詩曼還是當家花旦,念著“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金句,緩步登場。
馬國明仍在兢兢業業,在2007年才第一次扮演男主的他,對未來將歷經的一切還一無所知。
林峯與無線的合同還沒到期,憑借一首《愛不疚》,成了演藝俱佳的TVB當紅小生。
有人說,那時,TVB的衰退就已經初現端倪。
但是,那些共同的集體記憶,我們無法忽視,更難以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