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娛樂圈最牛*女人,不需要同情
最近,一則八卦頗受討論。
知名導演徐克被拍到與女友牽手散步。
(相關資料圖)
女方比徐克小三十歲,疑似懷孕。
但奇怪的是,網友的關注點并非徐克。
而是其前妻,施南生。
二人婚姻生活三十六年,未有子女。
施南生六十三歲時,二人離婚。
如今八卦一爆,路人紛紛對施南生報以同情。
稱其為徐克耗上一生,卻「慘遭拋棄」。
「被小三上位」,如今「晚景凄涼」。
這段婚姻到底「值不值」,旁人無法替當事人下結論。
而之所以涌現如此多的同情之聲,除了打抱不平的情感動機之外。
還因為,大眾對施南生所知不算多。
實際上,施南生是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的幕后功臣。
曾獲得國際電影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她是張國榮最敬佩的女性之一。
讓林青霞、王祖賢也秒變夸夸黨,連連贊其「最靚」「最有事業心」。
婚姻之外,施南生還有太多故事值得被關注。
今天,魚叔就來聊聊,這位電影圈「大姐大」——
施南生
若要細數施南生所獲榮譽,每一個都值得大書特書:
經其手制作的電影經典頻出。
推動并成就了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
她積極開辟海外市場,大幅度提升了港片在經濟文化上的雙重影響力。
施南生監制作品
在香港電影界,施南生是「呼風喚雨」的「大姐大」。
在國際上,各大重量級電影獎項也拿到手軟。
鑒于香港電影之于華語電影的意義。
用「大女主」形容施南生,都已是失了份量。
但可惜的是,比起這些實實在在的成績。
大眾討論度更高的,是她與徐克的情感生活。
確實,施南生接觸電影的契機正是徐克。
二人相識前,有時會在香港半島酒店茶座遇到。
那時施南生對于徐克的印象是:
「冬天穿個牛仔褲,皮帶扣子那么大,毛皮短夾克戴個帽子,麥嘉一遇到他就:徐克!什么時候跟我拍戲!他們兩個跑掉我就說:他們好像黑社會。」
后來二人經好友介紹相識相戀。
施南生以徐克女友的身份進入其所在的新藝城公司。
與公司里其他人接觸之后,施南生的感覺也很奇妙。
「其他六個人都是編、導、演,我是唯一一個正常人?!?/p>
新藝城核心成員七人,外界戲稱「新藝城七怪」。
公司奉行集體創作,單辟出一間「奮斗房」開會。
有人擅長特技技術,有人擅長編劇,有人擅長創意點,有人擅長裝睡。
但眾人除了才華,什么都沒有。
不懂預算、不知規劃、想到什么拍什么。
施南生之前雖在幾大電視臺做過制作、宣傳與行政。
但并未接觸過電影產業,這次因徐克入行,幾乎算從零開始。
如果說,徐克是施南生與電影結緣的紐扣。
那做大做強,就與愛情關系不大了。
秉持著「你敢用我,我就敢做」的原則。
施南生開始著手建立新藝城的運作體系。
那時公司賬目混亂,副導演一個人每天拿著巨額現金結賬。
時有人丟錢錯賬,因無從查找只得承擔損失。
施南生便設計建立簽單系統并推行,極大程度上解決了賬目問題。
這套系統從八十年代一直被各大電影公司沿用至今。
對此,施南生有點驕傲,又有點無奈:
「我不相信幾十年了沒有一點改進空間」
在制作出香港創紀錄的系列電影《最佳拍檔》之前。
新藝城導演們只有創意,卻沒有技術支撐。
施南生「整晚坐在那里打電話」聯系成熟的歐美電影制作公司,直到有人愿意合作。
你看,大佬成事的法子也相當樸素,不同的是做事的決心。
《最佳拍檔》
因為這份決心,新藝城屢創佳績。
一度將邵氏、嘉禾兩大電影產業巨頭踩在腳下。
加上施南生常探市場水溫,大力加持發行與宣傳。
「新藝城」三個字在她手下變成了一塊攬客金招牌。
很快,香港便不足以盛放施南生的野心。
1982年,施南生初到戛納,眼見全世界各地來的電影無窮無盡。
各種營銷方式、片商、電影人,讓人眼花繚亂。
但無論片源哪里,制作水平都十分成熟。
天外有天讓施南生的自滿消失不見,頓感自己就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
但又因看到了更大的可能,讓施南生十分興奮。
返港后,她決心第一學制作技術,第二學發行。
將自己滲透到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汲取營養,直接與全球片商對話,說到他們「不買不行」。
她還將「電影預售」方式帶回香港,改變了港片的商業運作方式。
向內帶回來可觀的利潤,向外輸送了巨大的影響力。
這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是施南生的黃金時代。
但即便是強者,也不可能一路順遂。
新藝城七人創作理念漸出分歧,又因集體創作埋下的分紅隱患關系愈僵。
低處見人品,施南生不愿昔日老友變仇敵,決意離開。
回憶當時的情景,施南生說:
「他們開始傾談,而且對我和徐克開條件,要徐克不要再做電影工作室。我們要一起做,一起加入新藝城這個大家庭。阿徐的說法是,你有一個大家庭,我要在花園建一個涼亭,而那個亭是我的。大家庭有大茶飯,或者我不想吃大茶飯,想吃點心。有一個階段,他們和我倆都弄得很僵,覺得我倆不愿入這個大家庭。我已經在新藝城工作,但他們要阿徐拆了他的亭搬進大宅,阿徐不愿意這么做。經過了這么多事,我想我不如離開,免得事情變得更復雜,大家永遠都是朋友?!?/p>
——《娛樂本色 新藝城奮斗歲月》
于是施南生便陪著徐克,去建造完全屬于他的涼亭。
從香港到內地,二人攜手不斷打造新的事業版圖。
用愛情去概括這份感情大概是一種窄化。
那個時代的友情與愛情里,都有一份仗義之心。
二人因追求極致的性格而步調相同,又因才華激發出互相欣賞之意。
一起淋過共同奮斗的風雨,讓愛情變成了這份感情最輕的形容詞。
同時,這份仗義不止對徐克。
1987年施南生離開新藝城全心投入徐克工作室的打造。
在此期間,她加大提攜各方面電影人才的力度。
只看能力,無懼啟用新人。
也正因這份仗義,讓施南生在事業上總能化險為夷。
拍攝《英雄本色》期間,施南生幫助一名叫余家安的服裝指導入行。
二十四年后,《狄仁杰》系列電影開拍時劇組苦惱美術無人。
余家安主動聯系施南生,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施小姐,當年你帶我入行,我現在聽說你找不到人,你愿意我來我就馬上來,預算有多少算多少,我不會跟你討價還價。」
施南生用自己的俠女做派,得到了同樣頗具江湖氣的仗義相助。
同時,盡心做事也得到了命運安排好的回禮。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拍攝時,徐克想探索3D視效。
施南生為此前往韓國尋找特效公司,但預算吃緊到「不好意思講」。
眼見就要無功而返,卻意外出現轉機。
韓國頂級視效制作者李庸基,是《東方不敗》與《黃飛鴻》的影迷。
他回應施南生說:
「我是看了你們的電影,才影響到我參與電影,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就幫你扛了這一次?!?/p>
由此,《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才終于成型,幫徐克成功開辟出更大的內地市場。
這樣的情況一次次發生著。
坊間流傳著施南生2017年在柏林電影節拿下金攝影機獎(表彰對電影事業有特殊貢獻的個人或機構)時,對前夫徐克表達的感謝:
「我真的要感謝徐克,因為他從來未真正明白我在說什么。我說,我們沒有預算了,他聽不懂;我說,我們這樣的拍法是完不成這部電影的,他也不明白。
正因為他永遠聽不懂我的話,才使我成為了比我自己預想中更出色的一名制片人?!?/p>
這樣互相較勁的狀態早已成默契。
即便2014年宣布離婚,施南生仍是徐克電影的專屬制片。
事過后她也不曾口出一句惡言,相當體面。
事實上,施南生極少在公眾場合談論情感問題。
她并不喜歡談論私事,僅有的幾次回應也都十分大方。
面對徐克早年層出不窮的緋聞,她說:
「我知的,都不是事實。我不知的,就不知了。」
1996年,媒體瘋傳施南生因不堪徐克濫情遠走相逼。
二人相戀十五載終于拿到一紙婚書,她對此回應:
「不是為了討承諾,只是出于對徐克的關愛?!?/p>
任何時候,施南生都姿態優雅從未失控,只有鮮少幾次「露出馬腳」。
某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上,施南生意外收到徐克的公開感謝。
她肉眼可見的開心,背過身去掩飾失控的表情。
在林青霞所書《鏡前鏡后》《窗里窗外》中。
施南生是讓眾女星頓感自身暗淡渺小的氣場靚女。
在徐克面前卻要操心照顧他吃芒果前要擦手這樣的瑣事。
會因無法與徐克過結婚紀念日而落淚,知曉徐克的情感傳聞時會傷心,又說服自己「把他當家人」。
情到濃時甚至說出:
「徐克是個藝術家,他需要火花,如果有一天有個女人可以帶給他火花和創作上的靈感,我會為徐克高興?!?/p>
看上去,施南生確如同金庸所說:
「她是百分百的癡情女子,將自己奉獻給她心中的才子?!?/p>
也因這種種旁人口中所說的愛情證據。
施南生成了輿論中成就徐克又慘遭拋棄的可憐女人。
網上搜索施南生,出現最多的是這一類情感文
但,諷刺之處就在這。
在施南生協助徐克開辟事業時,有人贊揚她的忠貞與深情。
她出眾的能力被視作為丈夫「打天下」的利器,成功的事業成了她豐厚的嫁妝。
而男人的愛一旦消失或轉移,女性自身的價值也被剝奪,甚至還會要求反思己身。
「是不是施南生太強大了,讓徐克自卑了?」
在這樣的評價體系里,憑實力打拼來的成績因「沒有為徐克生下子女」幫她留住丈夫而變得更加可悲。
如果再青春不復,那就徹底「晚景凄涼」。
說到底,還是「得到男性的愛」當成了判別女性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將生育當成女性人生中的最終使命。
這是輕視。
在眾多品鑒二人愛情婚姻的說法中,很少人撥開社會附加價值去看施南生。
或許她確是因徐克接觸電影產業,但她個人同樣熱愛電影。
施南生家境富裕,七八歲時便經常跟母親一起去影院看電影,鑄就了光影底色的童年。
婚姻的結束也并未影響她對電影的態度。
正是因為電影之于她遠不只是為了「捧徐克」。
將其個人價值局限在婚姻子女問題上,更是可笑。
施南生歷經香港電影的沉浮與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對整個行業有著精準深刻的認識。
她洞悉電影市場的諸多問題,源于內地電影商業化的激速進程。
大量的資金流動,卻沒有完善的電影工業承接,難免生出畸形。
對此,她沒有停下腳步。
一方面,效仿國外成熟的工業制作和管理方式,助華語電影制作規范化。
一方面,提攜更多電影專業人才入行,為行業注入新生力量。
她扶持藝術電影,有目的地豐富華語電影種類。
而并非一味以市場為導向千篇一律地制作商業電影。
「好電影我可以不賺錢?!?/p>
同時利用自身影響力,在國際上拓展華語電影的輻射力度。
如今七十一歲,仍然以制片人身份活躍在電影背后。
施南生的婚姻值不值得,沒人能替當事人下定論。
愛過人,不是什么丟臉的事,也無分輸贏。
但最重要的是,施南生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創造出了無可取代的價值。
這一切值得被看見,值得被講述。
值得讓人丟掉「可憐」的眼鏡。
看到這份可敬。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