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韓國釜山電影節-第16屆韓國釜山電影節,在開幕紅毯上穿著長裙亮相
主視覺海報/圖源電影節官網
2023年世界影壇的第一場盛事于2月16日在德國柏林拉開帷幕。
作為與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齊名的世界三大藝術影展之一,柏林電影節近年銳意改革,力圖吸納更多的影壇新鮮血液,并彰顯其文化多元的審美取向。
評審團亮相/圖源電影節官網
不同于去年威尼斯電影節上華語電影的“缺席”,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儼然預示著華語電影又一次大爆發的來襲——
14部華語電影入圍各單元,其中朝鮮族導演張律的《白塔之光》與動畫導演劉健的《藝術學院》更將競逐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
開幕之夜/圖源電影節官網
國內春節檔票房燒得火熱,《滿江紅》、《流浪地球2》書寫商業類型片新篇章,國外華語文藝片亦在柏林大放異彩。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細數那些即將在世界舞臺上亮相的中國身影,以及他們與電影的故事。
張律:人來人往,白塔依然佇立
最先公布入圍主競賽的是中國朝鮮族導演張律的新片《白塔之光》。
《白塔之光》海報/圖源電影節官網
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張律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他卻是國際影壇的“熟臉”。這樣的認知反差與他早年間海外“離散”的經歷不無關系。
張律導演
1962年,張律出生于吉林延邊的一個小村落,后來進入延邊大學攻讀文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并且開始小說創作。
38歲前,他的人生從未和電影有過任何交集,直到某日的一時沖動和做電影導演的朋友打了個“誰都能拍電影”的賭,他才拿起攝影機。
沒想到這部重情緒輕敘事、只有聲音和音樂卻沒半句對白的短片處女作《11歲》竟入圍了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
《11歲》劇照
張律這才開始他的職業電影導演之路。他早期的電影主題和童年經歷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系。
他關注那些生活在中國邊境的朝鮮族,而文化的同源性也令韓國電影界對這位中國朝鮮族導演頗為偏愛。
《11歲》劇照
張律最初的幾部長片《唐詩》、《芒種》、《里里》等均是獲韓國資金支持拍攝完成。
電影海報
2010年,被視為他導演生涯代表作的《豆滿江》在柏林電影節、釜山電影節接連獲獎,張律也在此之后將自己的發展重心轉移到韓國,于韓國名校延世大學擔任影像系教授。
《豆滿江》海報
他的創作也開始融入更多的元素——夢與現實的曖昧、地區、空間與風景的互融、角色身份間的多義性......
《慶州》、《春夢》、《詠鵝》、《福岡》就在這樣的離散經歷中誕生,主角們總是以“游客”的身份,在一次次的短暫“出逃”中,尋找靈魂的歸處。
電影海報
張律在采訪中將這些短暫的“出逃”戲稱為年輕人們口中的“潤”。
《福岡》劇照
每個人總會有想要逃避日常生活以及捆綁我們種種關系的時刻,但我們實際上逃無可逃。
這些關系不會消失,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也無處推卸。
《福岡》劇照
主角們在故事的最后回歸最初拼命想要逃離的生活,但旅程中心態的變化令他們在面對這些繁瑣的日常時,終能安之若素。
《福岡》劇照
2021年,張律結束了十年的海外離散生涯,回到中國拍攝《漫長的告白》,對照出場的日本柳川和北京后海,勾勒起了他大學畢業后在北京進行小說創作時對這個城市的感觸。
《漫長的告白》海報
片中的北京兄弟倆立冬和立春,在張律看來是男人的兩面——一面溫柔細膩,一面大男子主義。
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由來已久,改變并非一日之功,在走到那個“平等”的終點之前,中國男人還要在立冬和立春之間徘徊許久。
《漫長的告白》劇照
男女兩性關系之外,不同的語言也總是出現在張律的電影里。
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街頭聽到不同的語言似乎已經稀松平常。
《漫長的告白》劇照
阿川和居酒屋阿婆一個說中文,一個說日語,卻能“毫無障礙”地交流。
因為“傾聽”最重要的是感受情緒,而非傳遞信息。
《漫長的告白》劇照
再聯想到阿川兒時因為不講北京口音而被本地小孩嘲笑,更能明白導演的意圖——語言無法隔離的,卻被口音隔離。
這才誤會叢生。
本次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的《白塔之光》是張律回國后的第二部作品。離開韓國影壇的他甩掉了洪尚秀的影子,也不再執著于呈現中外語言的差異。
片中獨居的中年人偶然得知失聯四十年父親的下落,一番心理掙扎過后,他決定面對自己的父親,重拾父子之情。
《白塔之光》劇照
其實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語言”,不同的成長經歷塑造了我們所處的不同“語境”。
明明應該是最親密的人,父母與子女卻往往難以相互理解。
《白塔之光》劇照
張律的代際抗爭不會是劍拔張的。
就如同白塔這一意象,人們來來往往,經歷悲歡離合,白塔卻只是佇立在那里,注視著一切的發生。
《白塔之光》劇照
人們為了和某個整體對抗,總是尋找另外的整體。但張律不想這么做。
他想要耐心、細致地聚攏起所有遺失的碎片,但絕不是再把碎片連綴成某個整體,而是讓碎片獨立而毫不妥協地存在下去。
《白塔之光》劇照
《白塔之光》的“父子情”想必也會在觀眾的心中留下無數溫柔的碎片。
劉健:在人生的關口,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另一部壓軸入圍主競賽的是動畫導演劉健的《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劇照
說到國漫的崛起,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無疑是“封神宇宙”,是哪吒、姜子牙和楊戩。
但其實主流商業大片之外,中國獨立動畫也在默默發力,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以“黑色現實主義”畫風聞名的劉健。
劉健導演
劉健是學習中國畫出身,199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大學中國畫專業,1995年開始進入動畫領域。
早期他主要為影視和戲劇領域的大導演們做動畫片段,其中就有為馮小剛喜劇電影《大腕》和孟京輝劇情電影《像雞毛一樣飛》所做的短動畫。
2010年,劉健賣掉房子為自己的首部動畫長片《刺痛我》籌措資金。
《刺痛我》海報
該片創作歷時三年,劉健集導演、編劇、原畫、動畫等工作于一身,講述了兩個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為了改善生活而企圖綁架一個超市老板的故事。
《刺痛我》劇照
《刺痛我》因其獨特的畫風和深刻的現實反思,在國際影展上收獲多項大獎,被譽為“中國首部黑色動畫”,這為劉健的動畫導演生涯開了個好頭。
《刺痛我》劇照
2017年的《大世界》則真正讓劉健蜚聲國際,又是“三年磨一劍”,劉健再次包攬了全片主要創意工作。
《大世界》海報
這部“每一根線條都是劉健風格”的作品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這是中國動畫長片第一次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其后又斬獲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
片頭的托爾斯泰文學作品選段,是劉健眼中的殘酷成人世界/電影截圖
今年再度入圍柏林主競賽的《藝術學院》 講述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南方藝術大學一群“文藝青年”在新思潮與舊觀念的猛烈撞擊中,探討藝術和人生,經歷友情與愛情,并最終在轉折的關口做出自己“將成為怎樣的人”的重大決定的故事。
《藝術學院》海報
《藝術學院》的英文片名“Art College 1994”更為清晰地指明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1994年是世界文藝圈的“大年”,《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活著》、《重慶森林》、《飲食男女》、《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數不勝數的佳片在同年上映,震撼著全球影市,也在青年人的心中埋下對藝術無限憧憬的種子。
《藝術學院》劇照
雖說背景是設定在90年代,但《藝術學院》并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懷舊電影”。
它只想讓我們短暫地穿越回在那個沒有社交媒體和內卷,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用天真粗糲的聲音,來贊美年輕人心靈深處勇敢的生命力。
過去和當下,在某一個維度,都能凝集成“此刻”。
“它想和每一個年輕的生命,以及每一個或許表面老去但內心依然年輕的人,共同感受生命和藝術的美好。”
——劉健
雙雪濤:時代如風吹拂,人在當中搖擺
還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入圍劇集單元的網劇《平原上的摩西》。
《平原上的摩西》英文海報
早在去年10月,第73屆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就宣布將從2023年開始增設最佳劇集獎,而首次評獎就有國產劇入圍實在令人驚喜。
劇集單元入圍作品/圖源Berlinale Series官方IG
要知道幾年前國產劇還因為各種狗血橋段和霸總傻白甜人設飽受詬病,而網劇也比衛視上星劇低上一等,但近年幾家國內流媒體平臺持續發力,把國產網劇制作水準拉高到了能與海外劇集相提并論的高品質戰線。
《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平原上的摩西》改編自當代作家雙雪濤的同名小說——
叛逆少年莊樹成為刑警后負責偵查7年前的舊案,疑犯卻逐漸指向了兒時曾留給他美好回憶的鄰家父女,而他自己也曾以某種形式被牽連進那樁慘案......
《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其實《平原上的摩西》早在2021年就曾被改編電影《平原上的火焰》在第69屆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首映,但因種種原因至今無緣公映。
《平原上的火焰》
但就首映場反響來看,中篇小說體量改電影,難免有些篇章難以取舍,造成敘事節奏混亂,“故事是好故事,沒有講好”是公認的評價。
劇版《平原上的摩西》就發揮了劇集媒介的優勢,用短小精悍的6集講好了一個“時代如風吹拂,人在當中搖擺”的故事,收獲原著作者雙雪濤肯定。
雙雪濤評劇版《平原上的摩西》/圖源網絡
雖然劇版在愛奇藝迷霧劇場播放時因其過于文藝的慢調引發了一些爭議,不符合看慣強情節懸疑網劇的觀眾們的“文化速食”習慣,但柏林電影節的入圍應該讓諸位主創放下心來——劇集本身的品質絕對是世界級水準。
作家雙雪濤
近年的“懸疑劇”風潮之下,雙雪濤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層出不絕,他和路陽合作的《刺殺小說家》在2021年春節檔大片夾擊的情況下,以超低排片逆襲票房破10億,《刺殺小說家2》的計劃也已經提上日程。
電影海報
另外,他的《獵人》、《鸚鵡殺》、《我的朋友安德烈》、《飛行家》等多部小說改編電影也已經進入制作/待映階段。
只要有好的文本作支撐,以文學入電影,擺脫被爛小說改編的爛片、爛劇所支配的華語影視圈指日可待。
杜琪峰/斯圖爾特:中美影壇多面手,強強聯合
除了各競賽單元,本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也有中國身影。
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峰將出任主競賽評審團成員,至此,杜Sir不僅是影壇多面手,也實現了三大電影節主競賽評委大滿貫。
杜Sir和搭檔韋家輝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杜琪峰就作為香港杰出的商業片導演聲名鵲起,拍得出《開心鬼撞鬼》、《八星報喜》這樣的爆笑喜劇,也能駕馭《阿郎的故事》、《天若有情》這樣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更能在本世紀初憑著《黑社會》、《奪命金》轉型成為獲國際評論界認可的作者導演。
電影海報
杜琪峰電影中的男人是熱血的、充滿男子氣概的,女人也都是巾幗英雄。
1992年《審死官》中港圈大姐大梅艷芳飾演的宋夫人是唯一一個能和星爺組“女強男弱”搭子的女性角色,宋世杰在外惹了官司,全靠武功高強的老婆保護。
《審死官》韓國海報
1993年由梅艷芳、楊紫瓊、張曼玉主演的《東方三俠》、《現代豪俠傳》系列科幻動作片是史上首部全由女演員挑大梁的動作片。
《東方三俠》劇照
而2001年的《鐘無艷》中忽男忽女的狐貍精張柏芝、“男”扮女裝的昏庸好色齊宣王梅艷芳,也以獨特的酷兒氣質在新千年登上當年港產片票房Top5。
《鐘無艷》劇照
如果說大家還對今年的評審團陣容有所存疑,那看到這里大可以放寬心了。
去年底官宣本屆國際評審團主席為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時候,網絡上一片嘩然。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圖源電影節官網
1990年出生的斯圖爾特現年32歲,是柏林電影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性評審團主席。
雖說年紀小,但她8歲童星出道,參演作品逾40部,論資歷絕對算得上是影圈“前輩”。
《戰栗空間》劇照
早在青少年時期她就出演過許多小成本藝術片,成為國際電影節常客。
《不再沉默》劇照
《暮光之城》系列是她事業的轉折點,該系列超出她自己預料的商業成功令她從“演員”搖身一變成為“明星”,但鎂光燈照射的不僅是耀目光芒,還有苛求與非議。
《暮光之城》系列海報
她對自己的要求沒有止步于做一個鏡頭下完美的好萊塢女明星,她內向的性格、邊緣的性取向和為女性發聲的強烈愿望令她選擇打破“完美”人設,到歐洲電影中尋找轉型路徑。
《錫爾斯瑪利亞》劇照
2014年,和茱莉亞·比諾什合作的《錫爾斯瑪利亞》令她獲得被稱為“法國奧斯卡”的法國凱撒獎,成為凱撒獎歷史上首次獲此殊榮的美國女演員。隨后的《私人采購員》、《茜寶》中她也接連貢獻精彩演出,甚至嘗試執導了兩部短片,并將制作個人首部長片《水之年代》。
電影海報
去年,她憑《斯賓塞》中對戴安娜王妃的塑造而首次角逐奧斯卡影后,接下來又將出演美國20世紀最受矚目的女性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的傳記片,鎖定下一個頒獎季大熱門。
斯圖爾特接演桑塔格/圖源Variety
相信同具酷兒氣質的兩位影壇多面手杜Sir和斯圖爾特會平衡多元文化的力量,帶領本屆評審團選出眾望所歸的金熊獎。
第7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華語電影入圍全片單
主競賽單元
《白塔之光》(中國大陸)
《藝術學院》(中國大陸)
特別展映單元
《命案》(中國香港)
劇集單元
《平原上的摩西》(中國大陸)
奇遇單元
《雪云》(中國大陸)
短片競賽單元
《我的朋友》(中國大陸)
《親密》(中國大陸)
全景單元
《綠夜》(中國香港)
新生代單元
《深海》(中國大陸)
《一時一刻》(中國大陸)
《小暉和他的牛》(中國大陸)
《火箭發射時》(中國大陸、美國)
《明天比昨天長久》(新加坡、法國、中國臺灣)
《另一面鏡子里的夢中之夢》(法國)
文|Remi
編輯|福爾魔歌、R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