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電視劇(電視劇59)
電視劇《大盛魁》首播見面會現場 弓長攝影
□北疆新聞記者張楊 9月8日呼和浩特報道
一部創作了4年、拍攝了4年,又等待播出10年之久的電視劇《大盛魁》,即將掀開神秘的面紗,與全國億萬觀眾見面了。
9月8日,呼和浩特。面對來自區內外的媒體記者、各界嘉賓和熱情的觀眾,總導演王新民宣布:56集電視連續劇《大盛魁》,將于9月10日起,在內蒙古、天津、山西、湖北4家廣播電視臺的衛視頻道黃金強檔重磅推出。同時,樂視視頻也將同步上線播出。至此,這部有上萬人參與拍攝,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大戲,即將正式亮相。
2006年初,當王新民導演決定把誕生在內蒙古,卻被塵封半個世紀的商號“大盛魁”的故事搬上屏幕時,他就注定要走一條與大盛魁創業者一樣艱險而曲折的道路。為了真實生動地再現那段歷史,在劇本創作之初,他便組織專家學者,沿著當年創業者的足跡深入內蒙古各地,踏訪湖北、山西、北京等地,并遠赴蒙古國與俄羅斯等地,搜集資料,編輯出版了200萬字的大型史志圖書《旅蒙商通覽》和100萬字的《走西口通鑒》,為所有創作者提供了堅實的史料依據。此后,由老中青三代人組成的編劇團隊,嘔心瀝血,數易其稿,最終完成了這部既有歷史厚重感和思想內涵,又有鮮明人物性格和跌宕起伏劇情的劇本。
與此同時,為了營造真實的歷史環境,王新民和他的團隊提出,通過一部戲,恢復古城風貌,延續歷史文脈,打造一條飽含厚重歷史文化的旅游線路。于是,他們開始了玉泉區大盛魁文創園、區段家窯茶葉之路影視城、四子王旗蒙古草原影視基地、恰克圖俄羅斯影視城等拍攝場景的策劃、融資和興建。雖然有呼和浩特市和玉泉區兩級政府和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的支持,但這依然是一條漫長而艱難之路。
2009年11月29日,由鄂爾多斯控股集團、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玉泉區政府及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拍攝的電視劇《大盛魁》,在呼和浩特市段家窯茶葉之路影視城正式開機。從呼和浩特、武川到二連浩特,再從和林格爾、托克托、準格爾到達拉特,從北京到山西太谷,200多人的攝制組,上百峰駱駝馬匹組成的隊伍,一路走大漠,過草地,越戈壁,穿峽谷,爬冰臥雪,櫛風沐雨。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歷經冬春夏秋四季,跨越兩個年度,前后近20000名各族群眾參加了拍攝。這與今天那些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味縮短拍攝周期,過度使用綠幕合成的拍攝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新民選演員,歷來主張演員首先要會演戲,形象氣質符合人物要求,具備這些條件后,最重要的是必須熱愛所飾演的角色,能夠全身心地投入人物塑造。電視劇《大盛魁》的領銜主演于震,就是在看過劇本后,深深地被王相卿這個人物所打動,6次到劇組與導演談劇本,談人物,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他的形象、氣質、性格,特別是對劇中人物的摯愛,使他成了王相卿的不二人選。
飾演張杰的喬振宇、史大學的吳連生、孫文舉的劉奕君、香玉的周顯欣、鳳娘的蘇麗、錢寬子的卓子、老彩頭的午馬、郭德義的魏大鳴、土木勒討浩的張秋歌、費揚古的王繪春、李金來的馬巖、馬衛軍的段泰等主演,無不是這樣。作為實力派演員,他們憑著對角色的熱愛,對表演藝術的追求,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在10個月的煎熬中,自始至終用自己的心,完成了角色的塑造,使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地向我們走來。
在《大盛魁》劇組,從導演到制片,從演員到“服化道”,每一個部門的人,心里都裝著觀眾,力爭將自己的工作做得最好。音樂作為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著名作曲家王星銘老師從劇本創作階段,便經常與導演討論,拍攝中又不斷進劇組與每個主演溝通,在一年的時間里,多次深入土默川和山西,這才有了《大盛魁》劇中氣勢恢宏的旋律和獨具地域特色的音樂。無論是充滿草原情懷的主題曲《一直走》,還是洋溢著西部風情的《親蛋蛋親》;無論是委婉凄美的《一陣風》,還是粗獷豪放的《扁擔歌》……這一首首歌曲將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扎實的劇本,曲折的故事,真實的環境,鮮活的表演,動聽的音樂,使這部劇真正成為良心之作。這也是一部沒有流量明星,沒有小鮮肉,時隔十余載依然能夠得到各大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青睞的唯一原因。
這部電視劇,不僅打動了播出機構,也深深感動了發行單位和所有投資合作方。因此,十余年來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定要讓全國觀眾看到這部講述300年前草根奮斗的大戲。今天,當這部承載著人們期盼的大戲被搬上屏幕時,已經使大盛魁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大盛魁》以開辟草原絲綢之路為背景,以3個草根創業者的坎坷經歷為內容,講述了“走西口”的發端和在這一形勢下中國最大的跨境貿易商號“大盛魁”的傳奇故事。大盛魁的歷史與呼和浩特的發展息息相關,選擇在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首輪播出,將讓全國觀眾了解內蒙古和呼和浩特的歷史文化,促進內蒙古旅游商貿經濟發展,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