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長沙會戰—電視劇長沙會戰 越南運軍火
第一次長沙會戰打得有多慘?電視劇拍得太保守,日軍還發動毒氣戰
如果你看過由張豐毅主演的電視劇《長沙保衛戰》的話,你就知道,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的是長沙會戰的一些事情,盡管,這部電視劇拍得非常不錯,大體上也還原了當時的長沙會戰時的情況,但終究在內容上面還是有欠缺的,尤其是受到審核的緣故,一些血腥場面被迫進行了刪減。
電視劇沒有說的是長沙會戰是分四次戰役的,電視劇并沒有拍得完整,尤其是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的情況,打得非常激烈,電視劇始終是拍得太保守了,那么,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聊聊第一次長沙會戰時,雙方打得有多么激烈吧。
要說第一次長沙會戰的話,就不得不說當時的大背景了,日本的盟友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一項蘇德互不侵犯的條約,讓蘇聯有著更加多的精力去對付日本,雙方在諾門坎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高歌猛進,卻在和蘇聯的戰爭中,碰上了硬骨頭,被打得那叫一個慘不忍睹,這就促使了日軍的士氣也變得十分低落。
為了恢復部隊的士氣,也是為了進一步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于是,當時的日軍第11軍司令官崗村寧次集合了10萬日軍兵力,分別從贛北、鄂南以及湘北三個地區,向當時的長沙發起了猛攻,企圖用最快的時間內消滅當時的中國第九戰區,而第九戰區的司令官便是劇中張豐毅飾演的薛岳。
當然,這只是歷史資料的記載,我在仔細查閱資料時,發現他們攻擊長沙的目的可沒那么簡單,當時的湖南是全中國有名的谷倉,在抗戰時期,湖南就是屬于中國軍隊的糧倉,甚至一些從淪陷區轉移過來的工業也在長沙這邊,如果日軍拿下了長沙,中國軍隊必然會失去糧倉和大量的工業資源,這對于中國軍隊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雙方的激戰就這么展開了,日軍開始就企圖用優勢兵力猛攻第9戰區的主力,企圖吃掉主力,然后再一步步蠶食第九戰區,可第九戰區也不傻,一眼就能看出來意圖,于是,采取了誘敵深入的辦法,將其吸引了進來,并一舉將其吃掉,第九戰區吸取了南昌會戰失敗的結果,開戰前便將鐵路以及能用的交通要道都進行了破壞。
這就導致了日軍的重裝部隊無法通過這些方式運輸到前線,雙方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了第一次的交手,日軍顯然是低估了中國軍隊包圍領土的決心,日軍和中國軍隊打了4天4夜,整體上還是中國軍隊占據優勢的,而且當時的國民政府調動了駐扎在廣西的一支機械化部隊,增援長沙地區。
日軍眼見正面進攻受挫之后,企圖跟中國軍隊玩陰的,將一部分部隊化妝成難民,企圖襲擊新市,可沒想到被70軍反擊,后來,日軍眼見打不贏了,居然卑鄙到采用毒的方式攻擊,但中國軍隊愣是靠著硬挺的方法,成功堅守住了,到了28號,眼瞅著打不贏了,決定拼死一搏,帶著部隊再次猛攻中國軍隊的陣地。
可仍然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的攻勢日漸削弱之后,中國軍隊決定發起反擊,日軍也沒想到中國軍隊會主動出擊,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日軍節節敗退,最終,在30集團軍的猛攻下,成功收復了修水,后來又接連拿下了三個地區,最終將敵我布局恢復到了最初的形式,第一次戰役到這里就結束了。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觸動了6、33、106、13師團在內的,包括了海軍的13炮艇隊和空軍第3飛行團,一共11萬人,而中國軍隊動用了47個師和海軍的布雷隊在內的部隊,將近24萬人,考慮到當時的國軍和日軍之間的裝備差距,人數差距完全不是問題,最終,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傷亡近6萬人的代價,成功保住了長沙。但這情況并沒有太好,因為日軍很快發起了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打得怎么樣呢?不好意思,我下一期在聊吧。
中國口碑最高的10部“抗戰劇”,《雪豹》第9,《亮劍》僅排第2
許多觀眾對“抗戰劇”有誤解,他們把“抗戰劇”和“抗日神劇”劃上了等號,覺得看抗戰劇要么是上一堂枯燥的思想課,要么是看一些“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雷人劇情。
恰恰相反,中國在過去20年里拍了很多經典的抗戰劇,這些劇要么有著深邃的思想深度,要么有著豐富的趣味性,要么有著鮮活的人物,要么有著感人細膩的劇情。
今天皮哥給大家推薦十部豆瓣口碑評分最高的“抗戰劇”,希望大家抽空能看一兩部,消除對國產抗戰劇的偏見。
看看這十部劇,有沒有你喜歡的——
—10—
《中國遠征軍》
2011年丨豆瓣8.0分
國內少見的反映遠征軍抗戰的電視劇力作,全劇大咖云集,黃志忠、張豐毅、柯藍等實力派演員在劇中均有出色發揮。
整部劇籌備了整整5年,講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國際格局發生變化,中美英結成同盟,中國遠征軍奉命進入緬甸。
本劇的主角是韓家三兄妹,長子韓紹功是戴安瀾將軍麾下的一名上校團長,其弟韓紹勛是跟隨孫立人將軍的少尉排長,妹妹韓紹英則是我黨滇西支委的重要成員。
韓家兄弟倆參與了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見證了中國遠征軍的輝煌歷程。
本劇在云南拍攝,劇中有大量戰爭和爆炸場面,但酷暑和蚊子給了劇組演職人員極大的考驗,拍攝時正值云南雨季,演員在拍攝時經常被石頭絆倒或被樹枝劃傷,主演之一的劉小寧還因此摔傷骨折,劇組等了他整整45天。
同樣是講遠征軍的故事,這部劇在開播前的宣傳語是要超越《我的團長我的團》,看完整部劇能感覺主創的用心,全劇試圖勾勒出滇緬戰爭的全貌,對遠征軍也是采用了主旋律電視劇中正面歌頌的手法來表現,它的開拓意義大于電視劇本身,這也是大家給它打高分的原因。
不過就電視劇本身來說,整部劇過于求全,反而不夠精致了,從情節的設計到人物的塑造都乏善可陳,出演本劇的全都是大咖,但本劇卻沒有成為他們的代表作,而且劇中的細節處理也欠缺嚴謹。
總的來說,《中國遠征軍》雖然差了《我的團長我的團》一個檔次,但也是一部難得的勇氣之作。
—9—
《雪豹》
2010年丨豆瓣8.1分
演員文章出事前的代表作品,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在全國大火,之后經常重播,和《仙劍2》、《愛情公寓》是十年前的“輪播三巨頭”。
本劇講述了文章飾演的富家公子哥周文棄筆從戎,改名周衛國,進入黃埔軍校學習,之后被派往德國學習,期間認識了日本好友竹下俊,中日戰爭爆發后,周衛國回國,和昔日的好友在戰場上成為對手,周衛國經歷了戰友犧牲、未婚妻自殺、南京大屠殺后,北上參加了八路軍,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中國首支特種作戰部隊,與竹下俊的日本特戰隊狹路相逢,最終取得了勝利。
本劇改編自網絡小說《特戰先驅》,看劇就像網絡爽文一樣,主角自帶光環,不斷打怪升級,有觀眾吐槽《雪豹》應該叫《衛國無敵》才對,主角光環太強了。
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主創在寫劇本時花了一番心思,觀眾獲得爽感的同時也不會感覺到劇情太過突兀,還能獲得共鳴,這也是這部劇如此受寵的原因。
演員文章最開始差點和這部劇失之交臂,后來在投資方協調下才出演了本劇,劇中主角周衛國精通英語德語和日語,而文章則全部“真聲”出演,表演上也是火力全開,使得整部劇呈現的氣質和他本人那種龍傲天氣質非常契合。
周衛國這個角色雖然能力值爆表,有些脫離實際,但總的來說也是有血有肉,充滿了一身的橫,不按常理出牌,有點年輕李云龍的意思,受到了觀眾的喜歡。
看完《雪豹》你就會發現,文章或許不是個好父親和好丈夫,但確實是個好演員。
—8—
《民兵葛二蛋》
2012年丨豆瓣8.3分
黃渤拍過的電視劇里最高光的一部,當年在CCTV黃金強檔播出,黃渤不僅貢獻了精彩的表演,還演唱了片尾曲《正道之光》。
這部劇改編自真實故事《“另類民兵”葛二蛋》。
本劇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鬼子屠村后,葛二蛋(黃渤飾)、麥子(高虎飾)和苗子(方慧飾)僥幸逃生,三人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葛二蛋加入了八路軍,苗子成為了特務,而麥子投靠日本人成為了漢奸,三人用三種不同的抉擇只為了完成相同的使命:復仇。
黃渤在劇中飾演了一個另類的抗戰英雄,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有點混不吝,但性格直爽,敢為人先,最終走上了一條滄桑正道。
而高虎飾演的麥子和葛二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麥子本性善良,卻陰差陽錯地給偽軍當了,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可憐人。
這悲劇把抗戰期間小人物的遭遇鑲嵌進了主旋律的敘事中,在抗戰劇中融進了喜劇和懸疑的要素,沒有丑化日軍,不落窠臼。
而方言的應用與細節的雕琢也讓本劇的故事更加接地氣,為抗戰劇的創作提供了全新的模板和方向。
—7—
《四十九日·祭》
2014年丨豆瓣8.4分
本劇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是《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由著名導演張黎執導,張嘉益、宋佳、胡歌和黃志堅等一批實力派演員出演。
當年日本人在南京屠城六周,九州悲慟,本劇的故事就是從事發前一周開始講起,一共七周49天。而49天正是中國傳統中人去世后靈魂超度的節點。
電視劇向我們展現了當年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時也反映了絕境之下閃耀著的人性光輝。
這部劇投資高達1.2億,是一部品質卓越但皮哥不輕易推薦別人看的劇,因為南京大屠殺是所有中國人的痛點,要用46集來回顧這一幕慘劇,許多人承受不住這樣的壓抑。
而且相比于張藝謀的電影版,本劇去掉了風花雪月的修飾,將慘烈的氛圍拍攝得更加真實。
胡歌坦言本劇是他拍過的“最臟的戲”,張可佳因為入戲太深常常做噩夢,張嘉益希望導演能多加一些臟話,因為很多戲演的情緒到了,只有臟話才能代替心中的情感。而宋佳拍這部劇時每天有十幾場哭戲,拍完劇后她休息了8個月才緩過勁兒來。
這部劇提醒我們,南京大屠殺的痛不能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
—6—
《長沙保衛戰》
2014年丨豆瓣8.6分
本劇故事取材于長沙會戰,編劇是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錢林森,為了寫好劇本,他翻閱了大量長沙會戰的資料,請教了權威專家,最終還原了鐵血將軍薛岳的真實面貌,張豐毅在劇中飾演了薛岳。
本劇堪比一本軍事教科書,用宏大的視角全方位還原了長沙會戰,對戰雙方從外交到諜戰,從糧草輜重到軍事裝備,從地形到氣象,新墻河抵抗、文夕大火、草鞋嶺苦戰、營田爭奪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接踵而來的劇情向觀眾呈現了真實的戰場,把三次會戰的思路講得深入淺出。
看完這部劇你就明白,抗日戰爭是幾百萬軍人靠著嚴明的軍紀和堅定的意志打下來的,它對于重塑觀眾的歷史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5—
《生死線》
2009年丨豆瓣8.7分
著名編劇蘭曉龍寫的“戰爭三部曲”都拍成了電視劇,其中《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可謂家喻戶曉,唯獨第三部曲《生死線》關注度不高。
《生死線》是在《團長》播出半年后于2009年9月與觀眾見面的,由張譯、廖凡、楊爍和李晨主演。
這三部曲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團長》里的龍文章和《生死線》里的龍文章穿著同樣的衣服,而《團長》里的孟煩了手下的那個團就是《士兵突擊》里的鋼七連原型。
《生死線》作為三部曲的收篇為啥沒火起來呢?
原來《生死線》原名叫《戰地三部曲》,全劇故事分為三個篇章:“戰地1938”、“戰地1941”和“戰地1945”。
張譯、廖凡、楊爍、李晨在劇中的角色組成了抗日組織“四道風”,聽起來像個組合的名字。這也是《生死線》失敗的地方。
整部劇就以“四道風”中的四個男子合作和友誼為主線,用三個年代剖面講述了一段平民的抗戰傳奇。
全劇跨度時間長,劇情也是跌宕起伏,制作也很精良,但過分夸大了“四道風”的作用,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力量,使得本劇在前期高能的情況下后期淪為了一部典型的抗日神劇。
不過它的拉胯是相對于《士兵突擊》和《團長》來說的,這部劇本身的質量還是過硬的,豆瓣8.7分就是最好的證明。
—4—
《永不磨滅的番號》
2011年丨豆瓣8.8分
10年后再看這部劇,多少有些唏噓。主演黃海波已經離開了公眾視野,主演王雷空有一身演技也沒有真正大紅大紫。
而劇中的主角也像這些演員的表演一樣,越耀眼,越無名。
本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小縣城,一群走投無路的窮人聚集在李大本事(黃海波飾)身邊,組成了一支雜牌軍隊。
他們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用戲劇舞臺上“孫臏斗龐涓”、“岳飛大戰金兀術”、“火燒赤壁”的方法智斗日軍,牽制了華北的日軍,掩護了八路主力轉移。隨后他們又用戰打跑了殺奔而來的偽軍。
這樣的草臺班子,卻屢立戰功,先后挫敗了日軍細菌戰的陰謀,打敗了日軍的“治安戰”,擋住了鬼子的精銳之師,粉碎了日軍對八路軍的合圍。
然而,李大本事帶著鄉親們打了很多勝仗,卻遲遲無法贏得一個永不磨滅的番號。
整部劇故事新奇,不可避免多了很多抗日神劇的影子,比如炸飛機、賽貂蟬與親王同歸于盡、混進日軍醫院偷藥等,不過整體的劇情還是經得起推敲的,而且劇中這支九路軍在歷史上也是有真實原型的。
本劇的結尾也是一大淚點,“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把許多人聽哭了。
—3—
《戰長沙》
2014年丨豆瓣9.1分
這部劇看名字血氣方剛,可實際上沒啥大的戰爭場面,主要就講述抗戰中長沙一家人的日常瑣事。
抗戰劇中以小見大的典范,導演用一個家族的抗爭史給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全劇都在說戰爭,可是主題卻是反戰。
整部劇呈現的眾生相十分精彩到位,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勇敢和怯懦。
德國軍校畢業的軍官,一輩子只打了幾場遭遇戰;智勇雙全的男子剛上戰場就被帶走溫度;胡家無心戀戰,卻在顛沛流離中成為了抗戰英雄家庭。
前半段鋪墊很長,胡家每個角色都刻畫得很深刻,可是到了后半段節奏突然加快,一集死三個,看得人十分戳心。
我們常常也會陷入疑問,如果國家卷入戰爭,我們作為凡人是否有勇氣拿起武器走上戰場,看完這部劇你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2—
《亮劍》
2005年丨豆瓣9.4分
《亮劍》是一代人心中難以逾越的經典。
2005年一經播出就引發收視狂潮,最高收視率達到了13.7%,壓過了《武林外傳》成為當年的收視冠軍。
16年過去了,它在人們的心中地位仍然不倒,全劇除了曲折的劇情、鮮活的人物,還誕生了無數臺詞金句和梗,是網友心中的表情包資源庫和金句批發商。
很多90后甚至是00后還在網上反復刷著這部劇,劇中很多橋段大家都已經爛熟于心,去年到今年,本劇的豆瓣評分從9.3分漲到了9.4分,這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神劇。
過去的英雄人物都是唇紅齒白式的高大上人物,李幼斌成功飾演了一個帶著匪氣的另類英雄,這也深刻影響了之后的影視劇創作,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角幾乎都帶一些無傷大雅的弱點,這樣人物更加真實鮮活,這基本是都是從李云龍這個角色中得到的靈感。
不過一味的模仿也會誤入歧途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亮劍3:雷霆戰將》這樣的電視劇就是東施效顰,讓抗日戰士抹發膠住別墅,惹了眾怒。
就是為了痞帥而痞帥,就像小孩模仿大人說話一樣,看了讓人想笑。
《亮劍》中的李云龍率性而為,后面抗戰劇里的另類英雄是拙劣的模仿,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亮劍》的經典不可復制,這是一部寶藏劇。
—1—
《我的團長我的團》
2009年丨豆瓣9.5分
《士兵突擊》火了之后,原班人馬集結拍攝了《我的團長我的團》,其中王寶強因為拍攝《我的兄弟叫順溜》錯過了這部劇的拍攝,只是在劇中友情客串了兩集,結果播出時全都被刪減掉了。
相比《士兵突擊》的正能量,《團長》色調昏暗,節奏緩慢,臺詞晦澀,精神萎靡,觀眾看得很不得勁兒,《團長》在首播撲街后再也沒在電視上重播過。
多年后互聯網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觀眾在網上看到了這部劇才給它重新翻案。
最經典的評價是:《團長》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說它是中國版《兄弟連》那是抬舉了《兄弟連》。
其實《士兵突擊》和《團長》是風格完全不同的兩部劇,觀眾帶著看《士兵突擊2》的心態看這部劇自然會大失所望。
本劇講述的是中國遠征軍的故事,呈現的是真實殘酷的歷史,它的題材注定了它的曲高和寡。
導演康洪雷和蘭曉龍是去了云南烈士墓園,了解了遠征軍的故事,兩人當場落淚,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拍攝的這部劇。
張譯讀完了劇本痛哭到凌晨六點,段奕宏在拍完劇后常對著劇照流淚,張國強在十年后回到拍攝地,給遠征軍的墓碑上灑了48瓶白酒。
而在拍攝時,劇組也歷經各種困難,煙火組組長被彈片炸穿胸膛不幸去世,拍一場戲時橋梁坍塌,數十名群眾演員受傷,劇組一度散伙,是導演康洪雷含淚給大家三鞠躬保住了這部戲。
《團長》就是戴著雙重鐐銬出現在電視熒屏上的,觀眾很難第一時間領略到這部劇的真正風采。
不過就像陳年酒一樣,初嘗味道因人而異,放幾年再嘗就很香,這幾年隨著彈幕文化流行起來,許多人一邊看這部劇一邊在彈幕里交流這部劇的精妙,使得《團長》的內涵被大家逐漸接受,這部劇的口碑也逐漸好了起來。
豆瓣評分達到了9.5分超過了《士兵突擊》的9.4分,成為了評分最高的國產戰爭劇,如今10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一部劇能和它在思想深度上相媲美。
好了,以上就是十部經典的抗戰劇,希望大家能在百忙之中看一看國產抗戰劇,接受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禮吧!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