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鄉人 電視劇、外鄉人 電視劇 免費
這段時間,有關上海抗疫的新聞有很多
網絡上,相關上海本地人、外地人的爭執也有很多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從此前的風格浮夸,一夜之間轉變為網友口中的“紀錄片”。有怨氣、有嗔怪,也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當然,個體不能代表群體。許多本地人調侃,自己都不敢承認自己是本地人,自己只能算得上是個郊區人,或者鄉下人。
凡此種種的新聞有很多,各種聲音紛至沓來
前段時間,電視劇《心居》便是聚焦在上海家庭發生的故事。這部劇里有外來務工人員,有外地媳婦,有本地土生土長的人,也有炒房發達的人等等。故事主要外繞,海清所飾演的外地媳婦馮曉琴立志在上海買房的事情。
中國人對房子有特殊的情節,當然房子本身所包含的升值、學區、社會地位等等,也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眾。
外地人想扎下根來,那買房就是一大關鍵。可以說,在你所生活的城市,沒有屬于你自己的房子,那像浮萍一樣的漂泊感,時刻在侵擾著每一個城市打工人。
有房子,便有故事。不過,相較于草草結尾的《心居》,有一部電視劇更接地氣、更直面社會問題,更直擊大眾內心
豆瓣評分9.3,2009年導演管虎的作品《外鄉人》
同《生存之民工》一樣,管虎這部《外鄉人》,同樣以質樸、坦率的鏡頭描繪出21世紀初上海弄堂里的故事
這部劇貴在真實,而它真實到什么程度呢?
我在看劇,但能“嗅”到悶熱潮濕、油膩又作嘔的子味兒,能感受到那“真真的”酸甜苦辣的嬉笑怒罵
雖然身處于繁華的都市,車水馬龍般的上海,但這部劇沒有繁華、沒有絢麗,算得上漂亮的空境,就是上海外灘
故事開始于一串長長的醫護急救聲,這打破了134大院寧靜的早晨,也打開了故事。電視劇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這部43集的電視劇,鏡頭忽然推進和拉遠,也旨在模擬紀錄片抓取新聞的手法。
馬少驊飾演的包工頭謝長發,帶著工友生活在弄堂里。在醫院里結識了東北農村婦女大徐(丁嘉麗 飾),大徐為人正直善良,不拘小節,丈夫身患重病繼續巨額醫療費,為此,大徐來到了上海,依靠撿破爛維生
包工頭謝長發(馬少驊 飾)精明強干,但性格局限,也有大大咧咧的一面。承包工程結果公司跑路,起死回生,但落入溫柔鄉,被人卷跑積蓄。輕信他人沒能把好質量關,事業受損,自己還鋃鐺入獄
裁縫陸文昌,手藝人,刀子嘴豆腐心。攢下積蓄給兒子買房,但兒子和自己不和睦,不認這個爸爸。輕信弄堂里的能人,二十萬被卷跑,炒股幾次贏取暴利,但貪心不足,一朝回到解放前。兒子好不容易原諒自己,但兒子見義勇為犧牲,白發人送黑發人。
《外鄉人》當然是一種記錄,而且顯然是賈樟柯所說的一種對時代的記錄,這是一個中國飛速變化和崛起的時代,也是一個農名工群體產生和掙扎的時代。
放到現在,這部劇的尺度是大的,也絕不是當下再有的影視劇
它的大尺度,不在獵奇、博眼球而在于真實
真實化的生活口語交流,沒有一本正經的大道理,也沒有板板正正“做作”的表演。一個真是的人,一個真是的弄堂,自然是葷素不忌,家事、國事、天下事滔滔不絕。
電視劇情節中大家對國內外時局及當下的討論,現如今哪部劇能做到?落在地上的口語,又有哪部劇能做得到?
弄堂里不僅有農民工,也有小商小販,有本地人,有外鄉人,有有錢人,也有窮光蛋。電視劇集中所展現的南潯街134號院大家庭溫馨和睦,雖然時有爭吵甚至打架,不過那都是生活中的波浪,若是誰真的遇到了難處,大家伙絕對是的齊心協力
找人、看病、抓小偷、安慰人,任何人遇到難處大家都會熱心幫忙。劇中本地人和外鄉人的沖突,也十分明顯,尤以說話扎人的上海大媽為代表。小美媽媽,沒啥壞心眼,但仗著自己是上海人本地人的身份,時常對一些外來打工者冷嘲熱諷
壞事在她嘴里,就能弄出外鄉人的名堂說頭。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外鄉人,但在她嘴里城市的文明卻似乎容不下外鄉人
蜂擁而至的外鄉人來上海討生活,打拼實現各自的夢想,但一次次的挖苦,便像一般,時不時讓人惱火。當然,身在弄堂里的小美媽媽自然是被無數人懟過無數次的主兒。
那時,老陸買商品房,外地人需要多交三個點的錢,老陸破口大罵,自己在這里待了這么些年,但依舊不被這個城市信任。他有錢,但為上海人做了這么多年的衣服,卻仍然還是個外人。
這也是無數人內心的感慨,無論如何添磚加瓦,但似乎自己只是匆匆過客
但電視劇并不是總給人以撕裂感,弄堂里大媽們八卦但也熱情,有困難是真幫忙,有犯法的事情,也是真盯著。
網絡上網友們調侃的“上海人”,則是那些自持高貴的文明人。他們享受身份便利的同時,也心生無上的優越感。
《外鄉人》貴在真實,但也正因為真實,早已不符合許多人的口味。很多人喜歡看甜寵、霸道總裁或輕喜劇,但這類的真實電視劇似乎已經“滅絕”。
它們沒有市場,或者說無論是誕生還是生存的條件,這類影視劇都已經沒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