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王保長新篇—電視劇王保長新篇第二部
對《王保長新篇》最深的印象便是龍隱鎮的村民去山上背錢,因為對于這種撿錢暴富的好事自己曾經也幻想過,盡管至今也沒有碰到,但想想也是好的,陪著電視中的角色那樣經歷也是能感同身受的。
《王保長新篇》是2004年播出的一部黑色諷刺喜劇,其導演是陳福黔,在《王保長新篇2死去生來》中扮演過盧隊長手下的“刀疤臉”。該劇由李保田、李朝友、劉亞津、謝潤、侯繼林等主演。
一、《王保長新篇》
《王保長新篇》改編自四川話劇《抓壯丁》,和原作不同的是在劇中王保長、李老栓等舊社會官僚地主最終在新中國的教育下洗心革面,充滿了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和《王保長新篇》同期播出的還有沈伐版的兩部《王保長》,相比之下沈伐版才是原汁原味的川話版,可惜的是也正是這“川話”使之格局變小,畢竟不是所有觀眾都喜歡聽川話方言,也因此劇集不如李保田版為人熟知。而《王保長新篇》就很聰明地在劇中“新生活運動”時將“川話”名正言順地變成“普通話”,這樣全劇都在不正宗的“川話”和“普通話”中切換,既幽默又大眾。
《王保長新篇》以“抓壯丁”開篇,講述了抗日戰爭后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風俗世態。該劇在劇情上可以分為兩部分,由關金券失落龍隱鎮為界線。前半部分基本上就是《抓壯丁》的劇情,通過的“抓壯丁”“新生活運動”“收捐”等一系列政策刻畫了王保長、李老栓等主要劇中角色的性格特點。后半部分收繳關金券則是重頭戲,也是該劇的原創劇情。
《王保長新篇》刻畫了舊社會中形形的小人物,其中又以王保長的改變為核心。
王保長由著名演員李保田扮演,他原名王耀祖,外叫“王麻子”,是龍隱鎮少有的讀過書的人。王保長作為管理的龍隱鎮的一保之長,他有著舊社會的惡習,貪財、愛占便宜、欺壓百姓……因為為“抓壯丁”“收捐”有功,又被蔣介石封為“天下第一保”,并親賜牌匾,也因此遠近聞名。
二、做人留一線,得饒人處且饒人
作為舊社會的官僚階級,王保長壞嗎?壞!因為他在“抓壯丁”“新生活運動”中害了不少窮苦人民。但同時他又是屬于官僚階級的最底層,依然受著官僚主義的欺壓,所以他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其實在劇中編劇對于王保長的“壞”僅僅是通過他舊社會的身份背景來刻畫,而對于他的所作所為不但沒有刻畫出他的“惡”,反而在其他官僚的對比下襯托出了他內心的“善”。
說到這就要提起另一個人,他就是盧隊長(李朝友飾),盧隊長是管區征兵工作隊長,一開始主要負責抓壯丁。盧隊長抓壯丁只為業績,從不顧百姓死活,哪怕是重病、殘疾人、傻子也會被他抓走,弄得天怒人怨。除此之外他還貪財好色,強占民女、無惡不作。王保長作為盧隊長的屬下,也常常受他欺壓,對于他的惡行也是常常背地里唾罵,但明面上又只得笑臉相迎。
相比于盧隊長殘暴,王保長反而會對百姓留下余地,除非是受到他的脅迫,否則殘疾人、獨生子還是不會去抓的,盡管他會收取費用,但總算是能保得他們的性命。
王保長做的第一件好事便是幫芋子娃妻子逃生。芋子娃的妻子被盧隊長奸污,盧隊長指使王保長將她殺害。王保長卻背地里將她釋放,并給了她一些錢財保證她的生活。
那么,看到這里就能說王保長是好人了嗎?其實不然,王保長救芋子娃妻子也是有目的的。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王保長的精明和遠見。盡管王保長欺壓百姓,但他有著最后的底線,就是從不拉人命。王保長雖是官員,但他頗有眼見,深知國民政府離倒臺不遠,也因此他處處為自己留后路。芋子娃是,他知道不能和他結怨,所以救下他的妻子將來對自己總會有好處。
這就是人生哲學,這就是我們平日里所說的“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除了救芋子娃妻子外,王保長還救過姜大貴,在救姜大貴時他就對丁當說明了目的,讓他將來在解放龍隱鎮后能夠為自己證實姜大貴能逃生是自己所為。
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得饒人處且饒人,能讓一步是一步。很多時候給別人希望,也就是給自己希望;給別人退路,就是給自己后路。在《王保長新篇》中不僅王保長如此,李老大亦是如此。
劇中王保長常常壓榨李老栓,但作為團長的李老大始終沒有殺他,甚至在最后逃走時還給他留下一筆錢財,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讓他幫忙照顧自己父母弟妹,哪怕是王保長會騙取父母錢財,卻也能保證他們性命不被傷害。
三、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自古忠臣出孝子,自古英雄必有情。王保長作為的爪牙,總算心中有情;也正是因為他心中的那份情,使得他良心未泯,能夠被人感化。
盧隊長貪財好色,只要看到美麗姑娘都會發泄獸欲,相比之下王保長就好得多。王保長鐘情于三嫂子,盡管她先是李老栓三娃子的童養媳,盡管她后來被盧隊長凌辱,但他始終對她無私地付出。
三嫂子作為舊社會底層婦女,她美麗善良,熱心助人,同時她也具有舊社會的一些愚昧,也因此會被盧隊長誘奸。在和盧隊長與王保長的相處中她也看出王保長還沒有壞透,所以常常勸他“做人別做狗”。
“狗”在《王保長新篇》中屢見不鮮,從主題曲到劇中臺詞,都會出現這個字眼。而“狗”也最能形容作為舊社會底層官員的王保長,他是舊社會的“狗”,為舊社會做了不少壞事,但同時這也是他為了自己的更好生存。“狗”既說明了王保長的壞,也道出了他的無奈。三嫂子勸他別做“狗”便是希望他即使一無所有也不要為了富貴而擔當舊社會的爪牙。
在王保長被李團長抓去之后,三嫂子帶著小銀鳳去探監,那一段感人肺腑,也讓王保長認識到自己的真情沒有白費,通過三嫂子對王保長和盧隊長的態度的對比,也讓觀眾明白善惡的不同結局,實際上從那時起以前的王保長即已死去……王保長落難,才表現出三嫂子的真情,盡管此時的她并不愛王保長。
王保長對三嫂子的情,讓三嫂子堅信他能棄惡從善;王保長對三嫂子有情,才使得他能顧及三嫂子,能在三嫂子的循循善誘下慢慢改變。
在第一部結局中,王保長用和平勛章救下丁當,這一次的行善并非如救姜大貴和芋子娃妻子那樣是為了給自己留后路,而是因為情,因為他真正希望能和三嫂子生活在一起,踏踏實實地過上日子。
《王保長新篇2死去生來》最能體現出三嫂子的偉大,在劇中王保長接連被冤枉,但三嫂子始終對他不離不棄,始終信任他,給他鼓勵和支持。三嫂子是王保長活下去的勇氣,是指引他人生的路燈。也正是在三嫂子的影響下,王保長最終棄惡從善,真正地從“狗”變成了“人”。
人非草木,誰能無情?情是人與動物和草木最大的區別。只要心中有情,即能被“情之所鐘”所牽動;只要心中有情,就能被人“動之以情”。善者有情,善能傳播四海;惡人有情,惡能被化無蹤。王保長和盧隊長最大的區別便是他的內心始終保留著一份情,而這份情便打開了禁錮他善心的牢籠之門。
四、種善因得善果
在第二部中王保長能化險為并非巧合,而是有太多的因素,有他自己的堅定信念及聰明才智,有李老大、盧隊長各方勢力的權謀博弈,還有貴人的相助,這里的貴人則是三嫂子、姜大貴和丁當。
《王保長新篇》始終堅持著“善有善報”的理念。劇中最善良的人是三嫂子,她助人無數,所以人人對她尊重,在王保長遇難時她出面擔保才能讓百姓對王保長的態度漸漸改變。而三嫂子本身就是王保長行過的最大的善,所以她的相助也是王保長曾經種下善因得到的善果。
除此之外王保長在第一部中救過姜大貴和丁當,也因此在第二部中二人始終保持著理智,在處理他的相關事宜時始終對他不帶偏見。這也讓王保長在危難中看到一絲生機。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王保長能夠“死去生來”與他昔日種的善因有著莫大的關系。
五、狗能變成人,人也能變成狗
李老栓的吝嗇,蔣鄉長的偽善,三娃子的預言……小時候看的是故事,捧腹大笑;長大后看的是人生,發人深省。
在《王保長新篇》中,眾生百態反映著人生。除了王保長和三嫂子外,劉亞津扮演的潘駝背也是值得人思考的一個角色。王保長是從狗變成了人,而潘駝背卻是從人變成了狗。他從昔日的為虎作倀到后來的仗勢欺人,從昔日的可悲到后來的可恨,與他人性深處的丑陋及時代體制的不完善無不相關。潘駝背是千千萬萬中投機取巧、一夜翻身的愚昧舊社會流氓的代表,一身舊社會陋習的他不愿改變,卻偽裝成新生活的救星,他的翻身印證了那句“沐猴而冠”,真的是丑態百出,在此也就不再多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