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電視劇,奇襲電視劇免費播放全部
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③|《奇襲》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朱伯燕 楊健江
開欄的話
歲月如流,彈指一揮間,北緯38°線上的炮聲已遠去,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整整70周年了。回眸歷史,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時時喚醒著國人記憶中的那份熱血與感動,志愿軍英雄的銀幕形象也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的榜樣。解放軍報客戶端推出系列策劃《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帶您一起重溫抗美援朝經典影視劇,聆聽青年官兵與銀幕中志愿軍英雄穿越時空的對話。
電影《奇襲》
——一場“奇門遁甲”
總有一個時間節點,能夠喚醒久遠的記憶,讓人們在歷史中仰望崇高、砥礪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有這么一句話頻頻登上熱搜——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普通年輕人的青春,是詩和遠方。而他們的“詩”,是不立軍功,不下火線的錚錚誓言;他們的“遠方”,是隨時獻出生命的前方陣地。
戰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很多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經典影片,是記錄那個時代的縮影。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獨特的電影情結,在我記憶深處便是《奇襲》。
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上映了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奇襲》
《奇襲》中的這些志愿軍,大多二十出頭,正值青春年少。他們所背負的“重量”,是護國衛家的初心與信念。
它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深入敵后,炸毀敵人一座公路橋——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故事。
影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通過我偵察兵與敵人圍繞大橋進行的驚險斗爭,反映了偵察兵靈活機智、不怕犧牲,勇敢斗敵的英雄氣魄。
夜黑風高,前往聯絡點鳳仙嶺的公路上,他們化裝成美軍巡邏隊,嚇跑了李偽軍運輸隊,救出了聯絡員、朝鮮老大媽,從而與游擊隊取得了聯系。
影片除突出了我軍的高大形象,還塑造了朝鮮老大媽和女游擊隊戰士樸金玉兩個朝鮮愛國女英雄的形象。偵察隊在朝鮮女游擊隊戰士樸金玉的幫助下,炸毀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繼而,配合大部隊,全部消滅了敵人……表現了中朝人民聯手抗敵的深厚情誼。
朝鮮康平橋
影片故事曲折,情節緊張,戰爭場面激烈真實,讓觀眾能充分體驗到當時環境的艱苦與斗爭的艱難。觀影過程中能夠發現,在與敵人斡旋的過程中,我偵察隊所呈現出的戰斗智慧與勇氣,是整部《奇襲》的靈魂所在。
潛伏中的志愿軍偵察兵
影片的故事和人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神”的能量,但卻是一切都起始于人的能動力,讓一切的進展和結果,都有據可依、合情合理。
偵察員化裝成李偽軍傷兵,奪得了一輛敵人的吉普車,騙得橋頭崗哨的信任,搞清了大橋的構造和橋頭的設防情況,敵人發現吉普車失蹤,立即派部隊追尋。在緊急關頭,方勇把吉普車開下懸崖墜毀,機智地擺脫了敵人的追擊。這也是影片最精彩、最有神的一部分。
志愿軍偵察兵喬裝成李偽軍
它有“神”的氣質,它的神,是精氣神,是神勇,但不是神話。所以,《奇襲》所突出的是一個“奇”字,所摒棄的是“神劇”思維,無論人物還是事件,都有來有去、有因有果,看起來是有真實的縱深感的。
影片中,方連長的原型就是志愿軍38軍偵察科科長張魁印。他在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率領由323人組成的先遣隊,深入敵后,沖破敵人道道封鎖和層層阻攔,巧妙地與敵周旋,經過激烈戰斗,終于按時炸毀了大同江上的武陵橋,截斷了敵軍南逃一條重要通道,為二次戰役西線的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多年以來,他從沒透露過自己是《奇襲》主角原型。張魁印說:“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一切榮譽都是同志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張魁印
康平橋的主景地是今奉化溪口藏山大橋——
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把藏山大橋作為主景地,并在附近地區選取了大量的鏡頭。
如今,電影《奇襲》已成為了一部經典的抗美援朝影片,而藏山大橋也成了永遠的“康平橋”。
(文中配樂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寫給方勇連長的一封信
——做有本事的亮劍傳人
方勇同志:
你好!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多么想去前線,與你一同深入敵后,奇襲惡敵。你足智多謀,靈活善變,膽大心細,不愧為偵察兵的典范。
通過奇計、奇兵,打亂敵人陣腳——
偵察隊之所以能夠完成任務、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奇襲”二字。出奇制勝,攻其不備,這是成功的秘籍。
“奇襲”之下隱藏的諸多細節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表面上是“奇”,實際上是有“真本事”。
唯有真本事,方能出彩。
為了完成炸橋的任務,你竭盡所能,巧妙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偵察敵情,最終成功取得第一手資料,順利將敵方的戰備橋炸毀。
偵察兵都要求具有過人的軍事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偵察兵的行動更為迅速、靈活,對單兵的體能、敏捷度和綜合作戰意識都有較高的要求。
偵察小分隊多才多能,會開車,會英語、朝鮮語,這些都給偵察任務帶來很大的便利。該出手時就出手,突然襲擊,讓敵人猝不及防,這些都離不開你們自身過硬的素質。
身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更要像方連長一樣,精通“十八般武藝",一旦需要派上用場,必須拉得出,打得響。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加強練兵備戰,練好自身硬本領,本事在身,萬事不怕。
我們現在打仗,巧打肯定比硬打要好。
現代戰爭講究聯合作戰,體系支撐,必須講究斗爭的策略方法。
我們要找到承擔敵人運輸的“康平橋”,炸毀它,切斷敵人的“后勤保障”和“供給”,扼其咽喉,令其窒息,用真本事巧妙地給敵人制造一個又一個瓶頸。
70年過去了,戰場上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英雄的血脈仍在延續,英雄的精神仍在傳承,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變化,人始終是戰爭制勝的決定性因素,苦練殺敵本領,勇于亮劍的血性與本事永遠不會過時。
此致
敬禮
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排長 楊健江
相關鏈接
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①|《上甘嶺》
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②|《長空雄鷹》
(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老電影《奇襲》中的老演員們現狀如何?
《奇襲》是1960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國產故事片。影片講述的是我志愿軍某部方連長(張勇手飾演)率領一支偵查隊,深入敵后,克服重重困難,炸毀敵人退路康平橋,配合大部隊,圓滿完成任務的故事。
這部影片上映以來好評如潮,拍攝至今已經整整六十年了,廣大觀眾對故事情節仍然記憶猶新,同時也想了解劇中的老演員們現狀如何。
方連長的扮演者張勇手,1934年生人,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他在銀幕上塑造了諸多軍人形象,他與生俱來的軍人氣質和英俊威武的外形,本色真誠的表演贏得了億萬觀眾的心。
張勇手能導能演,他導演的影片《祁連山的回聲》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2018年11月10日,他榮獲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終身成就獎。今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張勇手在北京安度晚年。
一班長的飾演者邢吉田,是一位擅長塑造我軍高級將領的演員,在《奇襲》這部片中演繹一名班長算是級別最低的一次。他的代表作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秘密圖紙》《小螺號》《海外赤子》其中《海外赤子》或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96年70歲的邢吉田因病逝世。
阿瑪尼的飾演者曲云,1928年生人,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曲云五十多年漫長的電影表演生涯中,參加了許多電影及電視劇的拍攝,演了一輩子的老太太。她的演技自然樸實、以情感人。她在《奇襲》中的阿瑪尼,真實無表演痕跡,這是曲云細心觀察體驗生活的結果。她在《苦菜花》《英雄虎膽》《林海雪原》等諸多影片中飾演的母親形象,深深地印在觀眾的心中。離休后的曲云積極參加書法繪畫學習。她淡泊名利,拒絕廣告商的高價酬勞。不利用一生塑造的母親形象去誤導消費者。現已92歲高齡的曲云與家人安享晚年。
張勇手回憶往事時曾經說過:“《奇襲》贏得了票房,但我們演員沒有一分片酬,拍片自帶行李,住老鄉家。我們是為國家服務,我們感到光榮”。
這就是老藝術家的境界。回憶經典,向經典致敬!
《奇襲》是由黎陽、鄭洪編劇,許又新執導,張勇手、邢吉田等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于1960年上映。 該片講述中國人民志愿軍某偵察分隊在連長方勇的率領下在敵后展開作戰的故事。
朝鮮戰場上,敵我斗爭非常激烈,我人民志愿軍某偵察分隊在連長方勇的率領下根據早已掌握的敵人行動規律,尾隨敵人前進,巧妙通過區。但當他們繼續前往聯絡地點鳳仙嶺時,被李偽軍運輸隊所阻無法穿越公路,他們急中生智,化裝成美軍巡邏隊,嚇跑運輸隊,通過公路。隨后,我方又在金石洞與敵人巧妙周旋,救出為我方做聯絡工作的朝鮮老大媽阿媽妮,并與游擊隊取得聯系。偵察分隊與游擊隊決定一起行動,炸毀大橋。在敵人將橋頭嚴密封鎖的情況下,我方又化裝成李偽軍傷兵,奪得一輛中吉普,騙過橋頭崗哨,搞清了大橋構造和設防情況。敵人發現中吉普不見了,立即派部隊追尋,緊急關頭,方勇把中吉普開下懸崖墜毀,擺脫了敵軍追擊。最后,偵察隊在朝鮮女游擊隊戰士樸金玉的幫助下,將成功安放在橋墩處,一聲巨響后,增援的敵人和大橋同歸于盡。我軍大部隊隨后展開強大攻勢,一舉消滅敵人
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③|《奇襲》
開欄的話
歲月如流,彈指一揮間,北緯38°線上的炮聲已遠去,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整整70周年了。回眸歷史,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時時喚醒著國人記憶中的那份熱血與感動,志愿軍英雄的銀幕形象也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的榜樣。解放軍報客戶端推出系列策劃《銀幕中的抗美援朝·青年官兵對話劇中人》,帶您一起重溫抗美援朝經典影視劇,聆聽青年官兵與銀幕中志愿軍英雄穿越時空的對話。
電影《奇襲》
——一場“奇門遁甲”
總有一個時間節點,能夠喚醒久遠的記憶,讓人們在歷史中仰望崇高、砥礪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有這么一句話頻頻登上熱搜——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普通年輕人的青春,是詩和遠方。而他們的“詩”,是不立軍功,不下火線的錚錚誓言;他們的“遠方”,是隨時獻出生命的前方陣地。
戰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很多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經典影片,是記錄那個時代的縮影。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獨特的電影情結,在我記憶深處便是《奇襲》。
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上映了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奇襲》
《奇襲》中的這些志愿軍,大多二十出頭,正值青春年少。他們所背負的“重量”,是護國衛家的初心與信念。
它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深入敵后,炸毀敵人一座公路橋——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故事。
影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通過我偵察兵與敵人圍繞大橋進行的驚險斗爭,反映了偵察兵靈活機智、不怕犧牲,勇敢斗敵的英雄氣魄。
夜黑風高,前往聯絡點鳳仙嶺的公路上,他們化裝成美軍巡邏隊,嚇跑了李偽軍運輸隊,救出了聯絡員、朝鮮老大媽,從而與游擊隊取得了聯系。
影片除突出了我軍的高大形象,還塑造了朝鮮老大媽和女游擊隊戰士樸金玉兩個朝鮮愛國女英雄的形象。偵察隊在朝鮮女游擊隊戰士樸金玉的幫助下,炸毀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繼而,配合大部隊,全部消滅了敵人……表現了中朝人民聯手抗敵的深厚情誼。
朝鮮康平橋
影片故事曲折,情節緊張,戰爭場面激烈真實,讓觀眾能充分體驗到當時環境的艱苦與斗爭的艱難。觀影過程中能夠發現,在與敵人斡旋的過程中,我偵察隊所呈現出的戰斗智慧與勇氣,是整部《奇襲》的靈魂所在。
潛伏中的志愿軍偵察兵
影片的故事和人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神”的能量,但卻是一切都起始于人的能動力,讓一切的進展和結果,都有據可依、合情合理。
偵察員化裝成李偽軍傷兵,奪得了一輛敵人的吉普車,騙得橋頭崗哨的信任,搞清了大橋的構造和橋頭的設防情況,敵人發現吉普車失蹤,立即派部隊追尋。在緊急關頭,方勇把吉普車開下懸崖墜毀,機智地擺脫了敵人的追擊。這也是影片最精彩、最有神的一部分。
志愿軍偵察兵喬裝成李偽軍
它有“神”的氣質,它的神,是精氣神,是神勇,但不是神話。所以,《奇襲》所突出的是一個“奇”字,所摒棄的是“神劇”思維,無論人物還是事件,都有來有去、有因有果,看起來是有真實的縱深感的。
影片中,方連長的原型就是志愿軍38軍偵察科科長張魁印。他在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率領由323人組成的先遣隊,深入敵后,沖破敵人道道封鎖和層層阻攔,巧妙地與敵周旋,經過激烈戰斗,終于按時炸毀了大同江上的武陵橋,截斷了敵軍南逃一條重要通道,為二次戰役西線的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多年以來,他從沒透露過自己是《奇襲》主角原型。張魁印說:“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一切榮譽都是同志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張魁印
康平橋的主景地是今奉化溪口藏山大橋——
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把藏山大橋作為主景地,并在附近地區選取了大量的鏡頭。
如今,電影《奇襲》已成為了一部經典的抗美援朝影片,而藏山大橋也成了永遠的“康平橋”。
(文中配樂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寫給方勇連長的一封信
——做有本事的亮劍傳人
方勇同志:
你好!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多么想去前線,與你一同深入敵后,奇襲惡敵。你足智多謀,靈活善變,膽大心細,不愧為偵察兵的典范。
通過奇計、奇兵,打亂敵人陣腳——
偵察隊之所以能夠完成任務、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奇襲”二字。出奇制勝,攻其不備,這是成功的秘籍。
“奇襲”之下隱藏的諸多細節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表面上是“奇”,實際上是有“真本事”。
唯有真本事,方能出彩。
為了完成炸橋的任務,你竭盡所能,巧妙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偵察敵情,最終成功取得第一手資料,順利將敵方的戰備橋炸毀。
偵察兵都要求具有過人的軍事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偵察兵的行動更為迅速、靈活,對單兵的體能、敏捷度和綜合作戰意識都有較高的要求。
偵察小分隊多才多能,會開車,會英語、朝鮮語,這些都給偵察任務帶來很大的便利。該出手時就出手,突然襲擊,讓敵人猝不及防,這些都離不開你們自身過硬的素質。
身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更要像方連長一樣,精通“十八般武藝",一旦需要派上用場,必須拉得出,打得響。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加強練兵備戰,練好自身硬本領,本事在身,萬事不怕。
我們現在打仗,巧打肯定比硬打要好。
現代戰爭講究聯合作戰,體系支撐,必須講究斗爭的策略方法。
我們要找到承擔敵人運輸的“康平橋”,炸毀它,切斷敵人的“后勤保障”和“供給”,扼其咽喉,令其窒息,用真本事巧妙地給敵人制造一個又一個瓶頸。
70年過去了,戰場上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英雄的血脈仍在延續,英雄的精神仍在傳承,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變化,人始終是戰爭制勝的決定性因素,苦練殺敵本領,勇于亮劍的血性與本事永遠不會過時。
此致
敬禮
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排長 楊健江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朱伯燕 楊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