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戰國時期屬于哪個國家—戰國時韓國是現在的哪里地圖
戰國時代的一大特征,就是舊勢力的瓦解。這里的舊勢力,不僅包括奴隸主貴族階層,更包括春秋時代那些盛極一時的諸侯國。
春秋時代的爭霸,雖然霸主有五個,但真正作為主線的,是晉國和楚國的南北爭霸。對于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勢力秩序來說,晉國和楚國,就是這個秩序一南一北的天平兩端。
戰國時代的統一過程,首先就是這兩個國家的瓦解和衰落過程。
相比之下,晉國的瓦解更快,在戰國的早期,就通過三家分晉的方式完成了韓、趙、魏三國的劃分。這以后,這三個國家中的魏國和趙國,都曾在中原諸侯爭霸中盛極一時。魏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通過變法圖強強大起來的國家,而趙國的胡服騎射政策,使他們一度成為整個戰國時代僅次于秦國的第二軍事強國。
其中最弱的韓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這三個國家的衰落,最終都無可避免,其衰落的方式不同,卻殊途同歸——被秦國滅掉。
韓國自始至終就幾乎都沒有強大過。韓國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在早期瓜分晉國后的分賬里,它就是實力最弱小的一家,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事力量,都無法和趙、魏兩個國家相比。三家瓜分晉國后,早期的韓國一度牛氣了一把。在公元前375年,當時的韓哀侯滅掉了鄭國,將國都遷到了新鄭。
和早期的魏國、趙國一樣,戰國初期的韓國也進行了變法,不過比起其他諸國采納了法家思想,韓國的變法卻很特殊。韓國的變法,起于韓昭侯在位時期,他起用了申不害為相,開始了修術行道的變法過程。申不害的變法思想,雖然也有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國君威權等積極內容,但其主要思想,來源于黃老學說,而且注重術,即國君需要用各種方式來統御群臣,強化權威,提高國家的行政效率。這樣的變法比起魏國、齊國、秦國來,可以說是相當不徹底。申不害在韓國折騰了十五年,雖然韓國一度振作,但他并沒有建立一個封建化的國家制度,所以即使在變法推行最成功的時期,韓國也不是強國,反而在韓昭侯去世后,韓國陷入內亂,變法就此失敗。但是,申不害的變法也是有效果的,也正是這十五年的變法,使韓國也確立了它戰國七雄之一的大國地位。
韓國的發展問題主要有三:
一是國家舊貴族力量強大,改革不徹底;
二是韓國所在的地區,處于魏國、秦國、齊國等國家的夾縫之間,生存環境非常艱難;
三是韓國的歷史上,沒有出現諸如齊威王、秦孝公、魏文侯這樣的強勢君主。
韓國從建國開始,就注定了它在戰國歷史上的弱者地位。
其實韓國也有比較好的條件,比如韓國的,是所有戰國諸侯中射程最遠的。他們的重,在當時射程就能達到八百米。秦國攻打韓國時,還專門搜集韓國的拿回去自己研究著用。
韓國在經過了短暫的鼎盛時期后,很快就陷入了衰弱期,尤其是魏國和秦國相繼崛起后,韓國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魏文侯稱霸時,對韓國、趙國采取通好政策,成了韓國的保護國,但到了魏惠王在位時,打擊的重要對象就是韓國。魏惠王希望能得到韓國的國土,既作為防備秦國東進的緩沖地帶,又能夠得到肥沃的土地。但這時期同樣強大的齊國,通過“攻其必救”的戰術,在馬陵重創魏國,總算救了韓國一命。在這一場戰爭開打前,為了盡可能地削弱魏國,齊國故意遲遲不救韓國,一直等著韓國打得彈盡糧絕了,并表態向齊國效忠,這才大張旗鼓地出兵。魏國被打敗了,但韓國也基本被打殘了。
韓國的苦日子這時才剛剛開始,西邊的秦國也崛起了。
秦孝公在位的時候,一面對魏國發動戰爭,收復西河失地,一面也大力攻打韓國。公元前359年,剛剛走上變法之路的秦國,在攻打魏國失利后,轉而拿韓國開練,多次擊敗韓國。這時候在位的韓國國君,是韓昭侯,他是個夠硬的人,打不過秦國,就聯合趙國、魏國等兄弟國家一起上。
可倒霉的是,這時期魏國自己能對秦國保持軍事優勢,可每次和韓國聯軍,都被秦國打得大敗。比如公元前366年,當時還沒有變法的秦國,就在洛陽擊敗了韓國、魏國的聯軍,不久后魏國單獨和秦國打,又把秦國打得狼狽逃竄。隨著秦國變法力量的增強,魏國也保護不了韓國了,韓國就越發遭到秦國的欺凌。
韓昭侯在位的晚期,正是任用申不害變法的時期,他果斷地參加了合縱陣營,意圖聯合中原諸侯共同對付秦國,但第一次就抬腿碰了滿腳泥。公元前318年,韓國參加了魏國、楚國、趙國、燕國組成的五國聯軍,企圖攻打函谷關,但接著就被打了個稀里嘩啦。韓國歷史上對秦國的唯一勝利,是在公元前294年,韓國參加了齊國的伐秦聯軍,經過三年苦戰,攻克了函谷關,迫使秦昭襄王歸還了侵占韓國的國土。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后齊國遭到五路討伐,勢力一蹶不振。秦國不但奪回了歸還韓國的領土,還捎帶著又占領了大片土地。
在戰國時代開始以后,韓國是受秦國欺凌最多的國家,打又打不過,躲又躲不起。合縱沒用,反抗沒用,咋辦?經過了多次失敗以后,韓國干脆想開了,不就是喪權辱國嘛!
在公元前275年,韓國被秦國白起打敗,遭斬首四萬后,也就徹底歇菜了,對秦國采取了逆來順受的政策。秦國要打仗,還沒打就立刻求和,秦國要錢要地,二話不說統統給。尤其是韓國韓桓惠王在位的三十四年,是對秦國最逆來順受的三十四年。這期間秦國多次發兵攻打韓國,韓國連還手的勇氣都沒有了。特別是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的重鎮上黨,韓桓惠王不敢抵抗,竟然要求上黨守軍向秦國投降。之后,就有了韓國上黨郡守馮亭向趙國投降,引爆了后來長平之戰的。在整個戰斗里,韓國根本不敢插手,眼睜睜地看著趙國和秦國浴血廝殺,只圖一時平安。
韓桓惠王在位的時代,也曾有過振作的想法,他在位時期曾經重新推廣申不害的變法,但是效果甚微。韓國國內此時已經處于國土嚴重萎縮、政令不通的局面了。
他干的另一件傻事,就是在公元前244年派工匠鄭國進入秦國,假裝忽悠秦國修鄭國渠,企圖想讓秦國把龐大的軍事力量都消耗在水利工程上。但事與愿違,鄭國渠的落成,讓秦國從此收獲了百年之利,灌溉了萬畝良田,軍事作戰能力大大增強。如此做法,只是給秦國做嫁衣裳。
這位一生有過想法卻毫無建樹的國君,卻有一個杰出的好兒子,戰國時代最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韓非子。
公元前239年韓桓惠王去世后,即位的韓王安繼續推行“割肉喂虎”的政策。每次秦國稍微有風吹草動,就忙不迭地割地,割了十幾年,最后到了無地可割的地步。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內史騰率領十萬大軍南渡黃河,滅了韓國,將韓國的國土劃為秦國治下的潁川郡。戰國七雄里最弱的韓國,就成了其中第一個亡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