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熔爐電視劇在線觀看、大熔爐電視劇在線觀看影片
影響劇大 第295彈 《大熔爐》:無限懷念那些逝去的熱血青春
文/白話彈
《大熔爐》是張一山2013年出演的作品,那時他本人與電視劇中由他飾演的這個徐小斌幾乎同齡,不過在現實里,這兩個人物相距40年之久,1970年代的中國青年徐小斌與2010年代的中國青年張一山——看了電視劇,我覺得和他們竟是如此的接近,張一山傾盡了本色的表演,雖然相比后來的《余罪》里的余罪,徐小斌這個人物的內涵顯得稍微幼稚和簡單些,但我相信,只要看過劇集的人,都會覺得這是個可以與葉京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夢開始的地方》里的那些純粹的1970年代中國青年形象并提。
更何況,張一山形象上還比較接近姜文,也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馬小軍的少年版;其實,張一山當年在《家有兒女》中嶄露頭角的時候,人們就說這孩子特別像少年時代的夏雨,而夏雨當年之所以能夠出道,又緣于1993年姜文為了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找遍中國也要找個與自己的少年版非常相似的,這直接改變了夏雨的一生。
你看,這就是命運,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命運,而是一批人的命運,其實也是觀眾的命運。
所以,我越來越相信張一山未來會在表演上有大作為。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件事。
《大熔爐》作為一部純粹對1970年代中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充滿無限懷舊情緒的當代文藝作品,有著與當代中國格格不入的某種氣質,或者說,它是一部用單線條回溯那個年代的單純的劇集,它若很成功,或它若很失敗,皆在于它的單純,故事里的人或事,一點兒也沒有沾染當下時代的色彩,更不帶有當下時代對40多年前的中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評價,所以,無論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被安排得多有戲劇性,在今天看來一個字就足以形容了:
傻。
或者亦可以叫:
萌。
所以,我說它有一種亦傻亦萌之美好。
城市兵徐小斌(張一山飾)和農村兵肖書田(張瀟恒飾)、李沉著(張哲飾)一起被招進華北某部隊,這3個家世不同、個性不同、性格不同的青年人,像3塊成色不同的礦石被投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熔爐,那時中美關系緩和,中蘇關系緊張,原本以為要趕赴前線殺敵報國的他們卻被送進一座偏僻的軍營當普通大兵,任何富有那個年代特色的大矛盾、大傳奇都沒有在他們身邊發生,而一件又一件細碎的小事小情,卻輪流挨個掉到他們頭上,漸漸消磨著也鍛造著他們身上那些自然的棱角,看得出創作者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傳統與儀式感有著相當專業而深刻的了解,可以于無數細碎的小事項中提煉出趣味和意義,比如走步,比如養豬,等等。這其實也給這部劇的商業前途帶來相當大的風險,即太過細碎的細節也會令現在的觀眾對劇情失去興趣——而我之所以喜歡,也只是覺得它更合乎自己的口味罷了。
其實,關于3個主人公的個性,我倒覺得有些落了俗套,城市里的徐小斌,和農村文青肖書田,以及真正的農村大老粗李沉著,從之前的相互格格不入,到最后的兄弟情深,這多少是戲劇性的使然,而不是人物個性的真正使然。
當然,這3個活寶,一個闖禍、一個諉過、一個頂雷的標準配置,在故事的發生過程中還是給觀眾留下很多歡樂,這也很傻瓜化地決定了這部劇的前半部分精彩甚于后半部分;尤其是這40多集的故事從始至終一直是這三兄弟輪流坐樁,而沒有太多新鮮的變量人物和競爭人物出現,讓故事的風格更像是一部舞臺劇,所以劇集到最后只能拿出煽情的剎手锏,至于他們的性格和命運,就越來越沒什么吸引力了。
這是我要說的第二件事。
當然,正因為劇情和人物的純粹簡單,正因為他們的故事與當下我們的生活完全隔離,也決定了這故事里的種種情感總是能吸引到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我們的感動,無論是兄弟友情,還是男女愛情,以及那些更為形而上的所謂軍民魚水之情。
為了配合徐小斌、肖書田和李沉著這3個大頭兵的故事,劇集還設計出趙大江(宋佳倫飾)、婁大眼(那志東飾)和毛志勇(王駕麟飾)這3個基層軍官,而且更對應著設計出了桑小魚(袁曉旭飾)、楊影(藍盈瑩飾)和工分(王莎莎飾)這3個可愛的女孩,上、中、下3組人物3條線似乎也有了一一整齊對應的性格關系,或者說是情感糾纏,應該說劇集對這9個人物的個性塑造還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幾個配角人物,如婁大眼、李沉默和工分,無論從形象還是從表演上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負責擔起了那個時代典型人物的典型個性,身上都打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可以讓觀眾從最感性的、粗淺的角度認知離我們40年之久的那個動不動就“向毛主席保證”的時代。
相比之下,趙大江和毛志勇,這對連長、指導員的個性稍顯重復,多合作而無分歧,是那種標準配置,這對人物個性設計倒可以是很好地說明解放軍基層干部配置的意義所在。
徐小斌和肖書田是本劇里最用力著墨的兩個人物,徐小斌的精彩在前部分,肖書田的精彩在后部分,但從嚴格意義上說,他們都不是合格的那個年代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這兩種人若在真正的軍營也會早早被淘汰出列,只是張一山和張瀟恒的表演都還算準確,可以牽引著故事情節向前走,使之能越來越吸引人。
讓人遺憾的是,3個女孩的形象和個性設計顯然就是為了“就”著3個男兵角色來的,無論是漁民之女桑小魚,還是高級軍官的女兒楊影,她們的出現和性格都缺少自己的個性和連續性,最最狗血的是桑小魚被情節的安排,雖然這可能大大增強了這部劇集后半段的懸念,但也讓人在后半部分的觀看中有如吃了只大頭蒼蠅。如果這樣的情節是作者取自于生活原型故事尚可,如果只是為戲劇沖突而安排,則是大大敗筆;至于徐小斌與桑小魚之間最后一定要走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則更是畫蛇添足,愛情故事本來就不應該是這個劇集需要承擔的任務,生生把一個表演上本來如此自由隨性的張一山給廢了,變成了多情種子賈寶玉。
當然,更,或比較不靠譜的,還是劇集在后半段探論了太多的所謂現代戰爭思維,本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在1970年代中,那時候身經百戰、實戰經驗尤其豐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應該說還沒有這種“現代病”上身。解放軍1960年代初同印度軍隊打了一仗,1960年代底又同蘇聯軍隊打了一仗,一支擁有無數實戰且勝利經驗的軍隊永遠是不會有那些莫名的危機感的。它只能把這些危機感帶給它的對手,而我們今天說到的中國軍隊對所謂現代戰爭、智能戰爭之類的危機感,究其根源主要來自于這支軍隊已在和平年代里廝混太久,長期不打仗所致。
如徐小斌這樣的兵王材料,其實在1970年代永遠也不會有如《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所面臨的那些困惑,因為現實里只要他真有本事,一定有的是用武之地。
一支軍隊若長期在和平年代里閑置著,一定會生出許許多多的“富貴病”,前怕狼后怕虎,若想治病,若想根治,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個緣故打上一仗。
這是我要說的第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