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工匠(電視劇大工匠完整版在線觀看合集)
潛伏北京老字號的大工匠,絕活絕藝獨步江湖
那些老字號憑什么能夠獨步江湖,始終口碑不墜?
憑借的就是老字號里始終潛伏著一批大工匠。
這批大工匠以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技藝,加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不斷地續寫著老字號的傳奇 。
不久前,由北京市商務局、市人才工作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北京老字號協會組織認定的首批20名北京老字號工匠正式揭曉。老字號工匠各自有怎樣的“絕活絕技”?他們在學習與傳承絕藝的過程中各自有怎樣的心得體會?午報記者近日分多路進入到了6家老字號,對其傳承人進行了貼身探訪——
“火眼金睛”護航 中藥材質量60余載
蘆廣榮 同仁堂中藥材傳統鑒別技術代表人物
“帶徒弟首先要先帶人,師帶徒不僅是教技術,更是傳品德。”被業內譽為“火眼金睛”的同仁堂藥材鑒別大師蘆廣榮,已為中藥材質量保駕護航60余年,至今共先后帶過15位徒弟,她認為,“醫有醫德,藥有藥德”,工作中絲毫馬虎不得。
蘆廣榮1958年進入同仁堂,1960年拜師后開始跟著師傅學習,剛工作時從簡單的挑藥開始,領導見蘆廣榮工作認真負責,就讓她學習細貴藥材的鑒別?!皝砹素泿煾稻徒o講,自己就用心記著?!碧J廣榮回憶,去鹿場收鹿茸時,就向鹿場的工作人員請教,仔細詢問這是長了多長時間的鹿茸?!?0到35天會長成‘二杠’,60到65天會長成‘三叉’。后來與鹿場的工作人員經常聯系,耳聞目睹,自己再多摸索,逐漸地,鹿茸是幾茬茸,包括多長了兩三天就都知道了?!?/p>
半個多世紀以來,蘆廣榮一直工作在細貴藥材檢驗的第一線,被稱為同仁堂名貴中藥材的把關第一人。牛黃、麝香、鹿茸等細料因價值昂貴,歷來摻假嚴重。經她檢驗,杜絕的偽劣藥品價值每年達1000萬元左右,有效防止了偽劣藥品進入生產環節。而再逼真的假品也無法蒙混過關的鑒別技藝,是蘆廣榮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習得的。“虎骨和豹骨價錢差很多,師傅教的時候說過‘大虎、小豹不好分’?!碑敃r蘆廣榮多次去和動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探討,“下了班我回憶一下當天的工作有沒有什么問題,然后繼續研究學習?!?/p>
蘆廣榮把細貴藥材鑒別技術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光明磊落的做人原則都教授給了徒弟們。蘆廣榮給徒弟們上的第一課就是講“徳”,“我告訴徒弟們要認貨不認人。我們誰不吃藥?出了問題對不起老百姓?!碧J廣榮同樣認為,教徒弟要有耐心,在向徒弟們講解藥材的特征與性狀時,她會把自己摸索出的經驗編成便于記憶的口訣進行傳授?!氨热绺鶕藚⒌膸状筇卣?,我總結成‘圓蘆圓膀棗核丁,皮細紋緊有兜紋,皮條須子有韌性,珍珠疙瘩塞鉚釘?!@樣去教,徒弟們學得更快、記得更清晰?!碧J廣榮還會提前一天告訴徒弟們下一課要講的內容,讓徒弟們先回去準備。
“每周考一次、每月一總結、驗貨隨時考”,是蘆廣榮的講課方法,來了藥材需要鑒別時,就讓學生們看看貨怎么樣,先依次說說看,說得不到家的,她再糾正,并讓他們記得總結。如今,她的徒弟們都成為了同仁堂藥材鑒別、生產領域的骨干力量,有的還成為了重要崗位的管理者。不少徒弟被評為市、區級非遺傳承人。每每徒弟們來請教時,蘆廣榮都會對他們說:“我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你們成就越高,更說明我教得好。”今年10月,北京市首批20名老字號工匠揭曉,做為同仁堂科技發展集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同仁堂中藥材傳統鑒別技術代表人物的蘆廣榮,成為同仁堂系統內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本報記者 唐詩
用40年的時間 烤好一只鴨子
白永明 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深秋時節,一個濃霧初開的早晨,記者來到位于前門東路的便宜坊集團鮮魚口店,探秘全國勞動模范、北京便宜坊烤鴨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燜爐技藝傳承研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燜爐烤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白永明。
從1978年師從當時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第5代傳承人唐春姿學藝開始,白永明在便宜坊已工作了40年,度過了自己最好的時光。白永明回憶道,剛進店的他勤奮認真,得到了前輩的認可。兩年后,他接過了烤鴨店的擔子?!罢撡Y排輩還有師兄師姐在前邊,但師傅信任我,我就必須把工藝做好。”白永明說。在燜爐旁,記者看到爐前鐵架上,掛著一排肚里灌了湯待烤的鴨坯。白永明嫻熟地拿起挑鴨桿,打開爐門,把一只只鴨坯挑進燜爐,掛在爐內??局频臏囟扰c時間,由烤鴨師憑經驗來判斷??局七^程中,他還幾次打開爐門,將鴨坯轉身,讓其受熱均勻。估摸著時間已到,他又拿起挑鴨桿,將烤熟的鴨子一只只挑出。這剛出爐的烤鴨漂亮可愛、香味撲鼻,讓人很有食欲。但這也是個苦差事,尤其是盛夏,烤鴨師傅挑戰燜爐200℃的高溫,一會兒就得大汗淋漓了。
燜爐烤鴨的工序十分復雜?!叭绻恢狼耙坏拦ば?,就不會做好下一道。”白永明一直堅信著這樣的道理,“例如燙坯,55℃的水溫可以讓鴨皮下的蛋白質凝固,賣相更好?,F在進貨都是白條鴨,不需要制坯,但是如果不了解這道前工序,那鴨子烤出來也許就不會太好?!闭f起傳承,今年61歲的他已經帶出七八十名徒弟,其中正式向他拜師的徒弟有13位。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白永明教徒弟的辦法是口傳心授,很多核心工藝只能在師徒之間口耳相傳。還有很多技藝有保密級別,只能通過一些操作規程將這些技藝表現出來。除了技藝的傳承,烤鴨的工具也要與時俱進。便宜坊使用的是燜爐烤鴨,烤鴨不直接和明火接觸,爐子里有很多“秘密”。白師傅舉例說,便宜坊的每一塊爐門老磚都是秘制的,溫度高時它能夠吸收熱量,溫度低時則可釋放熱量。而現在用的烤鴨爐,是白永明研發改進的,爐身前方凸出向外鼓,便于從爐門觀察爐內鴨坯烤制程度,沒有盲區。每座燜爐大致1平方米大小,6座燜爐連成一體。每爐一次可烤制10只鴨坯。“我們改良后的烤爐,可以做到燃氣二次燃燒,有效控制了鴨子在烤制過程中有害物質的含量?!卑子烂髡f。
白永明的心愿是做好三件事——創辦屬于便宜坊的養鴨基地,從源頭上對鴨子的質量進行把控;培養一支專業隊伍;保護現有技藝,防止侵權行為,傳承創造新技法。他說:“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但作為傳承人,有責任做好這些工作,讓燜爐烤鴨的輝煌延續下去,讓全世界的食客都能品嘗到老北京的這一口美味。”
本報記者 白瑩 文/攝
制筆大工匠 挖掘傳統不負光陰
王后顯 戴月軒第五代傳承人
“全國真正掌握配鋒技術的不超過三個人,同時熟稔南北派完整制筆技藝流程的就我一人。”能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戴月軒第五代傳承人王后顯的底氣來自于多年以來對制筆技藝的不懈鉆研。他不僅會制筆,談起筆文化時更是滔滔不絕,那一刻,他的眼中仿佛有光。
湖筆制作老字號戴月軒坐落于琉璃廠文化街上,前店后廠,創立伊始就為書畫大家制筆,徐世昌、趙樸初等名人皆慕名前來,并為其題寫匾額。新中國成立后,銷售范圍逐漸擴大到整個北方地區。2007年,戴月軒湖筆制作工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雖已歷經百年,這家老字號依然長盛不衰,靠的就是一代代工匠對制筆技藝的傳承有道。從一名小學徒逐步成長為業界大家,王后顯繼承了這種精神,他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挖掘筆中文化,創新應用領域。
1998年,他從外地來北京學藝,輾轉投到戴月軒門下。制筆是一門手藝活,筆頭制作(行話“水盆”)要學3年,干作學6個月到1年,捆筆頭等零碎活還要學3個月,普通學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他學習南派和北派技藝并加以融會貫通,足足用了8年時間。經過多年沉淀,他攻克了制筆技藝的最高峰——配鋒技術,達到湖筆制作的最高境界,能做到這點,據說全國不超過三個人。
王后顯喜歡與來店購筆的書畫家交流,聽取他們對毛筆的建議,而不是由店員轉述,這樣可以直接掌握顧客的反映,繼而改善技藝,制作時盡量滿足書寫過程中的多變性,再投向市場進行檢驗。這樣的制作流程保持了銷售的持續熱度。
王后顯對制筆的創新點子是從古人身上找來的,他說自己只是把典籍上的理論變成了實踐。比如寫歐體字的人多,市場上卻沒有一管歐陽詢善用的毛筆。他在習字時注意到這點,于是遍查古籍資料,不斷調整筆頭原料的配比,終于用北尾狼毫做出了最貼近歐陽詢書寫習慣的毛筆,如今他生產的歐體筆已成為店中的主打產品之一。
在制筆工藝上他也有所改進?!盎瘜W原料傷筆,采用加溫方式處理筆頭時,我們用的是物理方法。”經過反復實踐,他發現上鍋蒸毛的效果不如鋪磚烤燒的好,但磚燒到多少度?燒多長時間?何時添水?沒有一個量化標準,憑的完全是經驗。他總結了七字訣竅:眼看手摸心里想,依靠手感來調節溫度,讓筆頭更加潤澤,書寫時與紙的摩擦力達到最佳效果。
近年來,王后顯陸續恢復了配鋒羊毫、宿羊毫、雞狼毫筆、苘麻筆等品種,推出精品毛筆、套裝禮盒等新產品,還作為主要制作者成功復制了多套皇家藏筆。他創作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四寶會及非遺作品展并屢獲大獎,“無上妙品”“書畫映心”純狼毫套裝毛筆于2015年入選了北京市商務委、北京老字號協會開展的“尋找北京老字號原汁原味代表性產品名錄”。
湖筆技藝的傳承講究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維持手工制作的傳統。整個筆坊有7名學徒工,其中王后顯帶了4個徒弟,他會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分段定向培養。
年齡大、沒有童子功,35歲的郭雙雙來戴月軒求學時的資質并不符合制筆界對徒弟的要求,但她卻堅持用整整一年時間去提出請求,終于打動王后顯,被收入王后顯的門下?!八纳砩嫌幸还身g勁,非常能吃苦,還有對制筆的濃厚興趣,這些足以彌補她的不足?!?/p>
看到郭雙雙對制筆的癡迷,王后顯仿佛看到又一個自己,所以他傾情傳授技藝,及時指點迷津,“你做事不要著急,不明白隨時問,別怕做壞了,有師傅給你擔著?!比赀^去,如今的她已成為師傅最得意的弟子。
內向寡言的郭雙雙不會說漂亮話,只將對師傅的感激傾注于手藝中。“師傅對我們毫無保留,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希望出徒后我能留在這里,跟著他好好干?!?/p>
唯有匠心,不負光陰?!巴诰騻鹘y,即是創新,我希望更多人能靜下心來,了解湖筆背后的歷史文化。”為此而相守一生,他,心甘,無悔。
本報記者 任潔 文/攝
傳承技藝 越擔當越成長
吳華俠 都一處第八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她是北京老字號都一處燒麥館招進來的第一個外地學徒,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一個來京打工的丫頭憑什么能成為北京老字號第八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當傳承人,傳承的是技藝,是工匠精神,更是一份擔當?!闭f這話的人叫吳華俠,俠義的俠,今年才36歲。
提到這個河南打工妹與都一處結緣,還要從她小時候的向往說起。“我最先來北京,是在順義的一家培訓基地學面點,因為學得還不錯,老師給我介紹了個在天安門附近的差事,雖說也是學徒,但一聽是在天安門附近,連干什么都沒問,就答應了。”吳華俠說,她從小就向往天安門,能去那兒附近工作,簡直是夢想照進現實。
到了地方才知道是一家老字號餐館,跟師傅學做燒麥。但讓她沒想到的是,由于都一處對出品質量的嚴格要求,新手剛開始并沒有上手做燒麥的機會,要從掃地、刷屜這些雜活兒做起?!皫煾嫡f,干好這些才是學好手藝的基礎?!睆牟话l憷干活兒的吳華俠一干就是一年,樣樣雜活都干了個遍。
終于可以跟師傅學手藝了,可都一處的燒麥是純手工制品,不達標絕對上不了桌。當時為了學好搟皮這一基本功,吳華俠每天堅持工作十幾個小時,反復地和面、揪劑、搟皮,不斷地練習。本來上午十點上班,八點來鐘她就已經換上工服開工了。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說她是裝樣子。但時間長了大家伙才明白,原來她真的是勤奮,裝樣子沒必要天天裝。
“我發現我這個人適合跟物打交道,不適合跟人打交道,一樣東西拿在我手里,我會想方設法讓它更完美。”自嘲情商低的吳華俠憑著這股韌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搟皮速度。一般情況下一個人一小時最多搟十斤皮,而她給自己定的標準是一個小時搟四十多斤。她很快成為大家公認的搟皮快手。
更令人佩服的是,大家都知道,都一處的核心技術就是搟燒麥皮,標準是每個燒賣皮不少于24個褶。吳華俠卻可以搟出103個褶!想象一下,一張面皮搟出百余個褶, 經吳華俠的妙手,每一張燒麥面皮攏起來都像一朵花瓣層疊勻稱的花朵,嬌艷欲滴。
兩年多苦學技藝出徒后,趕上師傅退休,吳華俠接手燒麥組日常管理的職責,師傅的退休讓她一下子沒了主心骨,而也正是那一刻,她開始學著獨當一面,也是從那時開始,吳華俠開始了對燒麥新產品的追求?!耙郧岸际菐煾档南敕ê蛣撔拢F在我可以按照我的想法來創新?!眳侨A俠說。2008年,25歲的吳華俠被確定為都一處燒麥技藝第八代傳承人,回憶當初是怎么當上傳承人的,吳華俠說她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選她,可能是因為每月1次的技術練兵,一年12次有11次她都得第一名。經歷這十年的傳承人擔當,吳華俠一直牢記老前輩說過的這句話:“有德有才者破格錄用,有德無才者培養使用,有才無德者堅決不用?!?/p>
北京的老字號絕技,非要傳給外地人,難道北京本地沒人才了嗎?這是吳華俠聽到最多的質疑?!拔蚁嘈判拍畹膹姶螅腋墒裁词虑槟X子里就想著一定要干好,我要讓看不上我的人刮目相看,讓看上我的人引以為豪。”吳華俠說,也正是這股倔勁兒,這份擔當,越來越多的人為她這個傳承人豎起了大拇指。但未來的路還很長,“越擔當,越成長!只有不懈地傳承好手藝,傳承好認真嚴謹的精神,才能讓老字號基業長青。”吳華俠表現得很淡定。
本報記者 孫艷
年過古稀退而不休 堅持傳承技藝
滿運來 月盛齋第六代傳承人
今年73歲的滿運來是月盛齋第六代傳承人。他在傳承醬燒牛羊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改進配方、改良工藝、創新產品,使月盛齋的產品越來越受市場認可和老百姓的歡迎。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他退而不休,每周三到周五都會去生產基地現場指導,傳授技藝。2008年,他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醬燒羊肉傳承人,2009年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戶部街馬記老號月盛齋于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在北京牛街創建,是一家專門經營醬牛羊肉的老字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了讓老字號后繼有人,月盛齋培養了新一代接班人,滿運來正式拜第五代傳承人馬林、馬玉為師。回想當年的情景,滿運來不僅自豪,更感受到了肩膀上的重任,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當好接班人。
滿運來告訴記者,在制作中,配料放的要精準,跟中藥抓料似的,都要過秤,月盛齋的工藝精準可見一斑。在兩位師傅口傳心授下,滿運來刻苦認真,潛心鉆研業務,學會了牛羊肉的剔骨和選材,還學會了制作北京燒雞、炸松肉、白水羊頭、牛肉松以及香葉鴨等熟制品。
特有的月盛齋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配方講究,工藝復雜,還借鑒了藥食同源的傳統中醫學理論。這個流傳至今的秘方,經歷過數次改進后,醬羊肉不僅味道更加鮮美,而且具有了調理脾胃、補脾腎、益氣血的食療功效。最終,歷經上百年實踐摸索,改進的秘方傳到了滿運來手中。
在醬燒牛羊肉制作上,滿運來嚴格遵守著古法的要求,同時他認為,傳承不意味著死守,創新也不是全盤地顛覆。在工藝上,滿運來提出了“物盡其用”和“去繁就簡”的理念,主張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是制作出好產品的最根本保證。
1987年,滿運來作為新產品研發小組主要負責人,提出產品要由“傻大黑粗”向“由粗變細、由大變小、由小變精”轉變。就這樣,多味牛肉粒、紅燜羊蝎子、紅燜牛肉等新品種誕生了,并且很快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老百姓的歡迎。目前,月盛齋已經擁有150余種產品。2007年和2008年,月盛齋“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分別入選市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滿運來被評為“手工技藝——醬燒羊肉”的傳承人。
作為第六代傳承人,除了讓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更好地展現以外,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是滿運來一直關心的問題。他總是留心觀察身邊的年輕人,尋找適合的傳藝人選。2016年中秋前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盛齋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傳承儀式舉行,滿運來與第七代傳承人馬強、李廣瑞現場簽訂《傳承協議》。一如當年師傅教自己那樣,滿運來認認真真授藝,從工藝流程到實際操作,系統地向兩位徒弟傳授醬燒牛羊肉技藝。協議書中確定了傳承的責任和目標,考核結果與待遇掛鉤,確定每年培養合格技藝人才的指標。
走進位于懷柔區雁棲經濟開發區的月盛齋加工車間,剛打開煮制間的門,肉香就撲鼻而來,11口能放300公斤生肉的不銹鋼大鍋里,正煮著牛羊肉。滿運來拿著鉤子從鍋里撈出一塊牛肉,給馬強、李廣瑞兩位徒弟講解著怎樣辨別火候,就憑著經驗,用鉤子一鉤就知道肉煮的程度是否軟爛,再聞香、辨色,判斷肉是否該出鍋了。對于徒弟們在學習中出現的困惑,滿運來毫無保留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他們。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盛齋在生產基地設立了非遺工作室,兩代傳承人在這里解讀配方、鉆研工藝,對產品精雕細琢,在確保非遺技藝產品口感口味不變的情況下,正在對原有產品進行深度挖掘提升。
本報記者 周美玉 文/攝
筆下龍袍鳳蟒 肩上文化傳承
孫穎 北京劇裝廠總工藝師
從19歲進廠到今年62歲,孫穎在劇裝廠整整工作了43年,她曾經為京劇名家張君秋、袁世海、李世濟等設計過“行頭”,也曾帶領團隊給影視劇《大宅門》設計過全套的服裝工藝圖,還為張藝謀導演的歌劇圖蘭朵設計過演出服的工藝刺繡圖案。
京劇里唯美的服裝、頭飾,行話叫“行頭”。在大多數觀眾眼里,行頭雖然制作精良但是差異不大,難道這還需要設計?“差不多?差距大了去了?!睂O穎一邊用老式暖壺給記者倒水,一邊說?!氨热?,梅派的貴妃醉酒女蟒,有一圈鑲深藍底色上繡云鶴的邊兒。那是因為梅蘭芳先生是男旦,以男性的身高和體型演繹女性的婀娜多姿,服裝上要有‘縮’的視覺效果。于是我師傅在設計這套女蟒時,增加了單鑲深色邊的層次。這與當時其他演員服裝不同,現在形成了梅派女蟒的經典式樣。”孫穎一邊翻著設計圖稿名錄,一邊向記者介紹。孫穎說,與之類似的還有裘盛戎先生在演繹包拯時所穿的蟒。裘盛戎先生是常人的身量,要想在舞臺上表達包大人的威嚴、魁梧,需要在服裝上動一些心思,于是設計者設計了“福字行龍蟒”。“你看,這套蟒上,兩肩與下擺都有用金線繡的繁瑣的龍形、福字、壽字等花紋,這都是為了‘提氣’,讓人看起來更尊貴、更威武。”在孫穎眼中,就算是演繹同一個角色,演員對服裝也各有特殊要求“服裝就是角兒另一張臉?!睂O穎常說。
1976年,孫穎從工藝美術技校織繡專業畢業,跟尹元貞、王敏政等行業大家學習傳統戲裝圖案設計。“一個武將穿的‘靠’有48片,除了對稱的部分,得一片一片的畫。我們有三個年輕人一起學。老師們都挺嚴格。我們仨經常私下交流,這個問‘你今兒畫的怎么樣?’那個說‘不怎么樣,給扔回來了’。一個劇裝圖案改五六遍是常事兒。”孫穎說,她畫著畫著,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師傅們的臉色也越來越好。有一次,老師帶著她去看袁世海先生排戲,劇院里正在晾戲服。袁先生正好需要一套新行頭,老師推薦了孫穎來設計。經過反復琢磨,孫穎拿出了像樣的初稿,得到了老師和袁先生的認可。1979年至1982年,孫穎為張君秋、袁世海、李世濟、劉秀榮、趙燕俠、劉雪濤等京劇名家設計劇裝圖案60余件。1982年,孫穎考上大學的工藝繪畫系。深造畢業之后,她回到了劇裝廠,成為成熟的劇裝設計師。
1997年,孫穎帶著團隊為張藝謀導演的歌劇圖蘭朵設計舞臺服裝上的工藝圖案。這是在舞美服裝設計師的造型圖上進行二度創作,她為了表現圖蘭朵公主的高貴,選用了唐代的紋樣,用荷花和卷草紋等豐滿的紋飾來裝點貴族服飾圖案;在設計影視劇《大宅門》的服裝工藝時,孫穎團隊針對每一個角色的性格、命運,參考史料來完成工藝圖案裝飾設計;在設計制作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顒佑涡蟹疥牭?6個民族游行表演服時,孫穎團隊更是突破了常規的民族服裝色彩過于單一、刺繡等制作成本過高、寬衣大袖不好起舞等阻礙,設計出以不同的質感體現色彩層次、用更豐富的服裝顏色、更輕便的款式,來實現慶典的歡快氣氛。
除了服裝之外,孫穎還帶著團隊為故宮博物院、恭王府、國家博物館、避暑山莊、首都博物館等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復制繡品文物,僅負責監制國家一二級繡品就有200余件?!敖o故宮復制文物時,只能在故宮里集中看一兩次,而且時間很短,有時候還不讓拍照,我們靠著歷史資料和對實物的記憶,一點點琢磨研究圖案設計、色彩工藝、面料材質、刺繡針法等等。”孫穎說。
2009年6月,孫穎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裝戲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穎在劇裝廠的博物館里,指著一件皇帝常服說:“這件皇帝常服是我根據歷史資料還原設計,再由廠里的工匠技師們制作出來的。成本高、周期長。這可不是能在影視劇中經??吹降氖綐??!睂O穎說。作為老國企,北京劇裝廠一直擔負著傳承傳統文化技藝的責任,同時在市場環境下也在學會突圍?!拔蚁M嗟哪贻p人愿意干這一行,放下功利心,將手藝和國粹文化傳承下去。”孫穎表示,她對劇裝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 李婧
編輯:田映楠
95后“小魯班”徐顏:從體優生到龍江大工匠
徐顏
不用釘子和膠水,就能把普通的木頭打造成魯班凳、將軍案、手搖泡泡機、會走路的小豬佩琦……最近,63歲的山東木匠阿木爺爺成了新晉海外網紅,視頻播放量高達2億,他在視頻中展現了自己純熟的木工手藝,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榫卯技術。各國網友紛紛留言:“這是什么中國功夫?”“爺爺還缺孫子嗎?”
其實,在黑龍江也有一位95后匠人徐顏,人稱“小魯班”,年紀輕輕被評為“龍江大工匠”,也是首位獲得世界技能大賽木工組優勝獎的中國選手,曾上過央視新聞。
“換了跑道”:
從運動場到木工房
每天至少練習6個小時
24歲的徐顏,是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教師,23日晚,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正在廣州,為世界技能大賽廣東省選拔賽當裁判。
徐顏原本不屬于木工房,而是運動場。徐顏出生在我省安達市,從初三開始練健美操,并以體育特長生考入安達市田家炳高中。高中練習3年體育后,他原本以為自己能考上體育大學,沒想到,2014年因文化課分數線突然上升,他沒能考上心儀的學校。
正當徐顏對未來感到迷茫之時,陪伴他多年的教練當起了“參謀”。徐顏回憶道:“當時,教練的一個親戚是學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他覺得這個專業就業前景挺好,就建議我報考了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p>
“換跑道”之后,徐顏比預想中適應得更快。也許因為曾是體優生的緣故,他能吃苦也有耐性。剛上第一節課時,師父教大家磨手工刨的刨刀,連續磨了兩個星期,直到手指磨出泡。徐顏記得,最初大家的干勁兒都很足,但是過了幾天,同學們陸續沒有耐心去磨了,有的干脆不干了,但他還是繼續堅持練習。
徐顏從手工刨、手工鋸等操作基本功學起,每天至少泡在木工房里6個小時,他癡迷于榫卯技術,喜歡做魯班鎖。從3根、6根,一直做到24根鎖。“我很享受制作的過程,特別有成就感?!毙祛佇Φ溃瑵u漸地,他發現自己的確是做木匠的“那塊料”。雖然高中時學文科,但他空間想象能力很強,而且愛鉆研。大學期間十幾門課程,他的平均成績為93.3分,在500多名同學中名列前茅。
一路開掛:
頂住壓力成功突圍
代表中國站上世界最高領獎臺
2016年3月,成績優秀的徐顏迎來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他被派往河北邢臺,到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基地參加集訓。然而,徐顏卻猶豫不決,甚至一度想要放棄。
當時,他的父親在建筑工地,從10米高的架子上摔下來,受了重傷,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全都壓在了母親身上。徐顏快要實習了,他盼著早點兒賺錢,幫母親減輕負擔。在學校的再三勸說下,徐顏十分為難,他打電話回家,母親得知原委后,鼓勵他:“兒子,你去吧,沒事兒,家里有我呢!”徐顏眼眶一陣濕熱,收拾好行囊,帶著一腔孤勇奔赴邢臺。
在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基地,徐顏接受了19個月高強度的系統訓練。他從基礎開始練習,學制圖、識圖、練手工,過著“早七晚九”的生活,有時候甚至忙碌到凌晨。他把生活的重壓和煩惱,全都釋放到了刨刀和斧鋸上,專注地雕琢著一件件木藝作品。
“人生很奇妙,有些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其實彼此關聯。”在體育場揮汗如雨的那些艱苦日子,不僅讓徐顏擁有了超強的心理素質和體力,也讓他學會了忍耐和堅持,仿佛是在為日后成功而做的漫長準備。徐顏很快從眾多優秀選手中脫穎而出,他一路開掛,2016年5月通過了省選拔賽,8月獲全國選拔賽第一名,進入國家隊集訓后,他又頂住壓力,接連從10進5、5進3、3進2和2進1考核中成功突圍,獲得了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大賽的入場券。
2017年10月,世界技能大賽在阿布扎比舉行。該賽事對識圖、畫線、鋸、刨、砂光等要求非常高,徐顏歷時4天共22小時,克服了環境、氣候、場地等所帶來的種種難題,順利完成了賽題的識圖、放樣,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完美地制作出了2.7米高、1.4米長、1.4米寬的歐式涼亭,奪得了木工項目比賽優勝獎,成為了中國角逐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獲優勝獎的第一人。
教育反思:
傳統木技后繼乏人
阿木爺爺為啥能在國外圈粉?
魯班凳、將軍案、蘋果鎖……古代中國建筑和家具中常用到的榫卯工藝,能將凹凸不同的兩塊木頭,對接到“天衣無縫”??吹揭曨l里,阿木爺爺親手制作的這些小物件火遍世界后,徐顏欣慰地感嘆:“中國傳統木工手藝終于被認可了!”然而,阿木爺爺火了以后,也有媒體指出,一直以來,傳統手藝的傳承與推廣,主要停留在民間自娛自樂、自拉自唱上,傳承手段相對單一。長此以往,后繼乏人等原因會讓這些“民間精品”陷入瀕危狀態。
作為一名老師,徐顏對此感觸更深,“對很多年輕人而言,木匠活兒既臟又累,遠不如坐辦公室來得清閑和體面,所以愿意踏踏實實學習的人不多?!本瓦B徐顏當初選擇這個專業時,也曾遭遇過不少親友的質疑,“多累啊,學那玩意干啥?”
“為啥阿木爺爺能在國外這么火?在國內,人們看到他的視頻,未必會這么激動,可能只會說‘咳,這不就是老木匠嘛’?!毙祛伔此嫉?,這其實跟人們的偏見有關。國外很注重培養人的動手能力,比如在影視劇里,很多家庭都有專門裝工具的儲藏室,父親會帶著孩子在院子里親手做小木屋。一方面是工匠稀缺人才難求,另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徐顏坦言,走南闖北的這幾年,他明顯感受到了一種在職業認同方面的南北差異,“我感覺我身邊的人更重視孩子的文化課,而不是學好一門手藝,而有的孩子比起做題,動手能力其實更強,具備成為一名優秀工匠的潛質。”
何為工匠精神?在徐顏看來,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把一件事兒做到極致。隨著木材家具加工工業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純手工越來越少,有些木雕手藝甚至失傳了。徐顏告訴記者,他想要留住這些古老的智慧和文化,未來,希望自己能繼續鉆研木雕技藝,“讓那些死去的木頭重新活起來”。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