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電視劇、郭子儀傳奇40集免費播放視頻
大唐榮耀安史之亂在第幾集 安史之亂的后果如何
大唐榮耀安史之亂在第幾集 安史之亂的后果如何?在電視劇《大唐榮耀》中,“安史之亂”是非常大的重要事件,也是珍珠和李俶感情的轉折點。網友很好奇在劇中安史之亂在第幾集爆發,一起來了解下吧。
劇中,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且安祿山已有造反之意,開始密謀造反事宜。而大致在35集左右,安祿山已經按耐不住造反的野心,開始謀劃。
據悉,安史之亂的爆發大約在37集左右。當時安祿山已經被革去職位,心中怒火滔天,決定起兵造反。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入京,安史之亂開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后,政治愈加腐敗。
唐玄宗耽于享樂,使國政先后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后以失敗收場。
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后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后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泄,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并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
翌年,唐代宗繼位,并從叛軍中收復洛陽。最后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
“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
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此后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 唐末藩鎮割據形勢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后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于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
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
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后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于朝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于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
以后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
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于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后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后,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
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余”,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 書本《安史之亂》戶以下。
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
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 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于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于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
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
此后,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第五,安史之亂,促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
《唐明皇》這樣的歷史劇,為什么再也看不到了?
1993年,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中國第一部描寫帝王生活的電視連續劇《唐明皇》。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作為唐代第七位皇帝,他28歲登基,在位45年。二十九年開元盛世,他將大唐帶入極盛時代,而自天寶年起,他也親手將唐朝拖入動亂的泥潭。
他極重情感。在他死后四十五年,詩人白居易寫下千古名篇《長恨歌》,從此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他也極為冷酷,曾廢掉了發妻王皇后,還在一天之內殺死了三個兒子。
他曾是少年的英主,但又不可避免的陷入老年的昏聵。
這樣一個集各種矛盾于一身的、中國鼎盛時期的帝王,這樣極具戲劇張力的人物,在20世紀八十年代末,被中央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選中。雖然當時國內并沒有此類影視作品可以借鑒,但導演陳家林毫不猶豫,決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劉威在與周里京、唐國強、陳寶國的角逐中勝出,拿到了"唐明皇"的角色。而時年25歲,已經小有名氣的揚州姑娘林芳兵,成為了那個帶給她榮譽,也帶給她痛苦的"楊貴妃"。
就這樣,1989年,《唐明皇》開機。
(片場照)
作為當年的大制作,精細的程度已非此時可比。細心的觀眾會發現,40集篇幅的連續劇,導演已作出清晰的分段。而片頭皇位之上的唐明皇,也在根據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很明顯的一點。
而四首片尾曲,恰恰將唐明皇的人生分成了四段——《風滿樓》、《六宮粉黛》、《幾曾見帝王有真情》、《憶當初》。起承轉合,亦是明顯。
故事從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講起。那一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6歲的李隆基隨祖母則天皇帝和姑母太平公主到龍門謁拜盧舍那大佛,少年英武已初見端倪。
再后15年,武則天崩逝,中宗李顯即位。5年后,皇后韋氏和安樂公主篡權,李顯駕崩。英才李隆基正式登場。
他聯合姑母太平公主,于公元710年發動"唐隆政變",韋后被殺,他的父親李旦即位,也就是唐睿宗。此時的矛盾,已經是時任太子的李隆基,與他曾經的戰友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
公元712年,睿宗禪位,李隆基登基。太平公主意欲奪權,被皇帝一招斃命。713年,太平公主自殺,唐朝正式進入玄宗時代。
《唐明皇》用7集的篇幅,交代了玄宗即位的背景故事。劍拔張的對峙、收放不那么自如,甚至極為忐忑的李隆基,在政治之路上幾乎是險勝。
與此同時,"風流倜儻"的天子形象也呼之欲出。賢妻王皇后、舞娘趙麗妃悉數登場。音律、歌舞……這個大唐天子不僅風流,而且才華橫溢。《唐明皇》從多角度切入,在每個人物骨骼中添肉增血,讓他們成為"活生生"的人。
事實證明,許多后來者,都無法擺脫"臉譜化"的帝王形象。高大的形象就威猛到底,正直的形象必然不近女色。不立體的人物只會提醒觀眾,這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人"。但《唐明皇》不同。
片中的人物,即便是被后人唾罵的李林甫、楊國忠、甚至安祿山這樣的反面角色,都不乏真情流露,甚至令人動容的時刻。更不消說全劇的核心人物李隆基與楊玉環。
但楊家小女出場,還要再等一等。
《唐明皇》的四首片尾曲,皆由李娜演唱。這個當年從河南戲校走出的流行歌手,憑借純熟的演唱技巧和極廣的聲域,拿下了當時幾乎所有熱門影視劇的主題曲。而就在1997年的事業巔峰期,她皈依了佛門,法號"昌圣"。作為演藝圈少有的從極度繁華,走入極為靜謐的異類,她似乎已經被遺忘,但也成為了神秘而另類的代表。
她在歌里唱:九殿華彩、六宮粉黛,帝王家有這許多風流債。
這一部分的唐明皇,是古代帝王之表率。勤勉自省,善用賢才。與民休息,政治清明。
在歷史的記載中,正是姚崇、宋璟等名相的輔佐,大唐進入全盛。而志得意滿的李隆基的后宮,開始騷動。武云兒出場了。
這個一生都被皇帝寵愛的武惠妃,重復著為求穩固的戲碼——嫁禍皇后,以期后位。
到第16集,姚崇去世,王皇后被廢。武惠妃權傾后宮,但因為武則天在先,她作為武氏后代,不可立為皇后。
與此同時,大唐的不安因素開始出現,李林甫上臺了。
無疑,這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歷史中在唐明皇周圍翻云覆雨的人物比如,楊玉環、楊國忠、安祿山都隆重登場。
楊玉環作為"京城第一美女",被武惠妃看中,選來做她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與歷史記載一致,武惠妃惡意操縱,使得皇帝的三個兒子被貶為庶人,隨即處死。而她也因為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郁郁而逝。
當時的李隆基已經五十歲,大唐的繁盛已經無法滿足君主的內心,加上寵妃的死去,他陷入到悲痛之中。而此時,身邊的高力士為了緩解主上的痛苦,將皇帝的兒媳楊玉環帶到他面前。他立刻被兒媳妖嬈的舞姿傾倒,隨即賜浴華清池,歷史名場面在劇中重現。
如果問為什么再也拍不出《唐明皇》這樣的歷史劇?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失去了耐心。
1989年開拍的《唐明皇》,只拍攝就持續了17個月。而隨后的那部《紅樓夢》,拍了三年。試問現在誰還能做到如此的耐心和專心?
即便是呈現出的畫面,無論是動作,還是語速,以及人物內心的情緒起伏,都是一點、一點,傳遞到我們的感知當中。
賜浴華清池這一場戲中,從楊玉環被華麗的大殿吸引,到她只身入水。導演將整個節奏調到最慢,于是誕生了至今為止,最為香艷動人的貴妃入浴的畫面。
而出浴后,視角一轉,我們看到了五十歲的唐明皇所能看到的,年輕、嬌媚的楊玉環。鏡頭帶領觀眾,更像是在解釋,為何為了一個女人,皇帝情愿背負亂倫的罵名。
"美人若如斯,何不早入懷"。五十歲的李隆基感到時不我待,況且玉環她也實在太迷人了。
為了符合楊玉環"胖美人"的歷史形象,林芳兵在入組之后開始了艱辛的"增肥計劃"。
每天晚上拍完戲回到房間,再困也要吃一碗雞蛋掛面。她曾經在片場連續吃下十幾個包子,劉威看到驚掉下巴。但效果卻不明顯,因此我們在看到成片時,許多楊玉環前期的室外戲,都還是瘦的狀態。之后她開始瘋狂塞饅頭,效果顯著,一個豐腴而韻味十足的楊玉環出現了。這是增肥五十斤的,女演員林芳兵的代價。
前后對比
此段還有一個小小的高潮,即楊玉環因為忤逆皇帝被送回哥哥家。
歷史記載,楊貴妃善妒,因此惹怒皇帝。兩人短暫分離后,皇帝茶飯不思,最后高力士將貴妃接回宮來,兩人情感更甚。
在劇里,貴妃被接回宮中,"嬌而無力"的形象,處理的格外細膩。
還有貴妃醉酒,以及長達十分鐘的《霓裳羽衣舞》。林芳兵7段舞蹈全部獨立完成,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完整的楊貴妃的形象,這個形象至今無人超越。
自安史之亂始,唐朝由盛轉衰。在《唐明皇》這部劇中,轉折出現在第33集,安祿山深受皇帝的寵愛,擔任多地節度史。之后發兵,打起"清君側"的旗號,輕松攻取洛陽。
晚年的唐明皇慌不擇路,逃出長安,一路顛簸,只能用胡餅充饑。
在馬嵬坡,"六軍不發無奈何",士兵嘩變。楊國忠身首異處,隨行的楊玉環的三個姐妹也被殺死,最后輪到她自己。
全劇的高潮出現。
楊玉環著盛裝告別皇帝,又脫簪換成素服,走過六軍陣營,再走過一段長橋。
這段戲取景于五臺山的南禪寺。寺首的"空空"二字,昭示著人物的命運,甚至是歷史的走向。
楊玉環問,師傅,你能告訴我,真的有來世嗎?
老僧答,是的,有生死輪回。
史書記載,禮佛后,楊貴妃一條白綾,自縊于梨樹之下,享年38歲。
而那時的唐明皇,已經是72歲的老人了。隨后太子帶兵返回長安,被擁立為新皇,玄宗退位,成了手無寸鐵的太上皇。
之后戰亂漸息,皇帝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長安,中途再過馬嵬坡。72歲的太上皇來到貴妃墓前。
當初選角時,正是這場"哭陵"的戲,讓劉威脫穎而出。也正是這一場戲,救了劉威一命。
當年入組開拍前,劉威為角色做足了案頭工作。并且將角色分成了青年、中年、老年三種狀態。根據不同狀態,配合不同的表演形式。
但他萬萬沒想到,入組先拍中年戲。這最難把握的戲份,讓對演技十分自信的他找不到感覺。劇組甚至傳出了老年戲換人的消息。
明明做足了準備工作,也自以為能夠演好的角色,卻被導演否認,甚至不惜代價換人。這對于視戲如命的劉威來說,絕對是晴天霹靂。
"我想死的心都有,真的,我連死的時候要用的毯子都準備好了。"
但或許是導演還想給他機會,于是停拍中年戲份,改拍"哭陵"。
蒼老、憔悴、傷心欲絕、風燭殘年的皇帝,曾經盛世二十余年的大唐天子,如今落得如此,劉威將這一場戲演得淋漓盡致。
拍完這場,副導演興奮異常,只悄悄對他說了一句,"成了"。自此以后,他找到了感覺,塑造出他從影以來最好的角色。
《唐明皇》當年在央視首播,最高收視率曾經達到58%。現象級的作品,必然帶動了整個類型劇的發展。自它開始,中國的帝王劇開始成為電視制作的主流。
此后,唐明皇、楊貴妃的歷史形象被翻拍過許多次,但三十年過去了,再沒有任何一次演繹,超越過1993年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