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yī)秦明原型專訪:第一次尸檢對象是小學同學 曾遇到過詐尸!
【導讀】最近超火的重口味刑偵劇《法醫(yī)秦明》,其原著小說作者也是一位資深法醫(yī)。當年還是法醫(yī)學學生的他到老家公安廳實習解剖,解剖對象竟是自己的小學同學!最終他鑒定出死者遭刀捅身亡,助警方確定兇手。讓他堅定了走上了法醫(yī)這條路。
最近,身邊已經有眾多朋友欣喜而憂傷地表示,已經成功戒掉了薯片、鹵雞爪、炸豬排、肉丸排骨湯、豬油渣拌飯,等等,再也不敢碰地溝油了,憂的是,目測下個月的飯也不用吃了。原因就是一部火得一塌糊涂被稱為“年度第一減肥神劇”被稱為“年度第一減肥神劇”的懸疑刑偵劇《法醫(yī)秦明》。你這邊夜宵剛啃著雞爪,那邊鏡頭里的法醫(yī)正盯著從小吃街地溝油里撈出的長得像“油炸雞爪”的人手陷入沉思,還是個大大的特寫……
但是,原著黨要告訴你,小說的口味其實更重!這個作者秦明到底是誰?為什么他能寫出畫面感和真實感如此之強的刑偵小說?我們專訪了法醫(yī)秦明,沒錯,秦明自己真的就是一個法醫(yī),“閱尸無數”,劇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他本尊。
秦明自述 爸爸是刑警媽媽是護士所以當了法醫(yī)
秦明的真實身份就是一名法醫(yī),現任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鑒定中心主檢法醫(yī)師。秦明喜歡叫自己“老秦”,實際上并不老,1981年出生,今年35歲,已“閱尸無數”,據他不完全統(tǒng)計,親手解剖的尸體,少說也有上千具,參與檢驗的更是多達2000多具,這當中有遭遇情殺、仇殺、財殺,還有各種激情犯罪,等等。
如今的秦明,微博上坐擁300多萬粉絲,他們給自己起名“芹菜”。秦明的粉絲見面會總有一道“奇觀”,但凡舉辦,附近菜場的芹菜總能跟著脫銷。原來秦明粉絲的標配,就是現身時人手一束芹菜。去年4月26日,秦明來杭州參加首屆浙江全民閱讀節(jié)暨浙江書展,杭州錢江新城附近的菜農突然發(fā)現,芹菜不夠賣了。而在錢江新城的城市陽臺上,上至中年大伯大媽,下至小鮮肉和美眉,每人自發(fā)捧一把芹菜,搖芹吶喊,堪為奇景。原來,這是秦明來了。
網劇《法醫(yī)秦明》實際上改編自他的網絡小說《第十一根手指》,這部作品去年底還在我們浙江獲得了第一屆網絡文學雙年獎優(yōu)秀獎。劇中開頭讓無數網友腸胃翻滾的“活剝人皮烹尸”案件就出自書中的“油爆奇案”——一勺泔水倒完了,勺底卻留著一截油炸過的手指。兇手把尸塊剁碎油炸,冰箱里躺著兩顆血淋淋的心臟,衣柜里竟然掛著剝下來的男女人皮……主演們都紛紛表示,剛進組那段時間都沒有食欲,排骨湯之類的都不敢喝。
但是,攪得劇迷茶飯不思的秦明,本人居然是個不折不扣的胖子!自稱“長相顯老,打死都瘦不下來”的秦明,小平頭圓臉,鼓著腮幫子一臉傲嬌:“最惡心的東西我都見過,看到任何能吃的東西都是美食。”
秦明透露,網劇《法醫(yī)秦明》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他本尊,現實中的秦明,與劇中張若昀扮演的穿著西裝、聽著巴赫、看著原版英文小說、吃小龍蝦都要用解剖刀的“高冷霸道總裁”樣實在相去甚遠。他說自己就是個喜歡看“不黃就行”的小說,聽流行音樂,滿嘴段子,一言不合就飆車的萌叔,一點都不神秘。生活里,他常常為體重擔憂,看到領導繞著走,也偶爾會因加班辛苦工資少在網上發(fā)點牢騷,敢曬自己的照片也不怕吐槽,和網友賣萌搞笑同時,總不忘插科打諢科普醫(yī)學刑偵知識。
問他為什么寫書?他一本正經地幽默:“寫書的收入比工資高不少啊,我寫一本書,也抵上好幾年的工資。”秦明自曝每月工資加上加班費,也就4000多元,“法醫(yī)的工作比你們想象的還要艱苦,常常出入于惡臭難忍蠅蛆滿地的惡劣現場、接觸別人不愿意接觸的事情,卻拿著微薄的工資。所以我更要寫書,讓大家對法醫(yī)這個職業(yè)更多一些了解和關注。”
說到為什么會做法醫(yī),這還得從秦明的父母說起。他爸爸是個刑警,想讓他子承父業(yè)當警察,可媽媽是護士長,希望兒子以后從醫(yī),收入高,社會地位也高。雙方爭執(zhí)不下,秦明為了安撫爹媽,想了個辦法,那干脆學“法醫(yī)”吧,兩者都齊了。1998年高中畢業(yè),當秦明考入皖南醫(yī)學院時才發(fā)現,全班40個人,居然只有他一個人第一志愿填了法醫(yī)。那時候法醫(yī)還很冷門,人們不知道有這個行業(yè),秦明記得大一時,高中同學帶著朋友來,第一次見面的人聽說他學法醫(yī),不愿意和他握手。“大概到我大二那年,隨著港劇《鑒證實錄》《法證先鋒》和美劇《CSI》風靡,大家才從歧視和畏懼轉變?yōu)檠瞿胶秃闷媪恕?rdquo;
第一次尸檢 死者是小學同學
秦明在網上以第一人稱開寫法醫(yī)生涯經歷《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小說開篇的第一個驚悚故事:作為法醫(yī)學學生的“我”實習解剖,解剖對象卻是自己的小學同學……這正是他自己的第一次尸檢經歷。
大一暑假,秦明回老家公安廳實習,第一次實地進入尸檢解剖現場。把解剖臺上的尸袋慢慢拉開時,他驚呆了:死者竟是他的小學同學。
那是一起群毆事件,一名18歲少年當場中刀死亡。死者有五六處刀傷,致命的一刀在胸口,可是幾個嫌疑人始終都不承認捅了胸口。秦明的法醫(yī)師傅仔細檢查后,發(fā)現胸口創(chuàng)口邊緣有一個小的皮瓣,正是卷刃的刀在抽刀時造成的,于是警方順藤摸瓜確定了造成這一致命刀傷的兇手。“我驚訝地發(fā)現法醫(yī)在破案中還能起這么大的作用。”這也是秦明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法醫(yī)”兩個字的含量,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