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是什么級別-陳可辛是哪里人?
在電視劇《知否》霸屏數周后,
一位國風畫師反而火了。
她為《知否》制作的片頭曲,
被稱為近年最古典唯美的影視片頭。
水墨繪就的男女主角,
在氤氳中悄然登場又散去。
畫面中數次出現的蘭花,
正應了女主的閨名“明蘭”。
著實把國風那隱晦的深意,
入了畫。
熱愛繪畫的朋友一眼就看出來,
這個風格太獨特,
不正是那個畫國畫的張漁嗎!
張漁的名字,
取自“如魚得水”。
人如其名,恬淡雅致。
明明可以靠顏值,
卻硬是憑著幾十年如一日
對繪畫的執念,
撐起了中國電影美術的半邊天。
在《知否》之前,
張漁早已為《畫壁》等
多部影視作品制作片頭。
合作的導演,
也是陳可辛、王晶這個級別的。
近年上映的古風電影,
十有八九要請張漁做美術顧問,
或是請她繪制海報。
電影圈流傳著一句話:
一張好海報,
價值2000萬票房。
而張漁,
就是美術界的票房保證。
近日上映的國產動畫《白蛇:緣起》,
亦邀請了張漁繪制海報。
網友對此做出評價:
且不論國產電影的內容,
海報的水平真是上去了!
更偏激的網友甚至說:
中國的電影,已經配不上海報了!
冷門如《有匪》
《風語咒》
《九州羽傳說》
熱門如《大護法》
《鬼吹燈》
《西游伏妖篇》
無一不是請張漁為其創作海報。
這獨一份的國風韻味,
沒有十幾年修行不可得。
甚至與古風毫無瓜葛的
《超時空同居》,
都要來湊一份熱鬧,
贏一份“票房保障”。
張漁的業務能力,
早已在電影圈聞名。
海報不能只是“好看”,
還要傳遞大量的信息。
趙麗穎、馮紹峰主演的《女兒國》,
國王的發帶飄忽變成子母河,
又連結了唐僧師徒的來路。
發簪細看,竟是權杖與金箍棒!
女兒國國王與唐僧、孫悟空,
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
一幅海報足以“劇透”。
《白蛇》海報,
用了張漁最愛的八卦構圖,
星空般流動的漩渦。
人與妖,
在此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世的情再難阻斷。
《奇門遁甲》海報,
則是以四角金字“封印”。
細看八卦盤由妖獸組成,
正中卻隱約有人形。
細節之繁復讓人驚嘆。
張漁雖在電影界聲名鵲起,
卻為人低調,
許多人看到她作品的第一反應,
都是“與大師天野喜孝”太像。
其實,他們的差別,
正如水墨與水彩的差別。
張漁的畫,太“中國”。
打小,張漁就是汲取著
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長大的。
有一次,她在奶奶家
一個老床邊找到了樟木老箱子,
這是她整個童年最大的寶藏。
里面盡是五花八門的古籍。
她專挑連環畫和老畫冊看,
什么“聊齋”呀“封神”呀,
看得入了迷,
連天黑都沒發覺。
后來學了畫畫,
再受各方各路影響,
最信手拈來的還是那些神魔妖佛。
這無數老朋友的面孔,
一直在心底放著,
是時候放他們透透風、露露臉了。
更可貴的是父母的支持。
張漁自小不愛學習,
成績差又不合群。
甚至幾次三番,為了畫畫翹課。
班主任憤怒的電話打到家里,
爸媽反倒幫她打掩護,
畫完了,
媽媽還笑盈盈地端上雞湯面,
慰勞這位小畫家。
愛不釋手地給女兒的畫作拍照。
父母才是人生路的第一知己,
讓通往夢想的道路順暢許多。
素描油畫之類的,
自然畫不出她心目中的“國風”。
張漁幾乎沒多想,
竟自己弄來水墨,準備自學國畫。
一學才發現,
材質、技法、意蘊,
處處是大問題大漏洞。
舞弄了幾張毫無成果。
要怎么畫出渾然天成的意境?
張漁吃癟后沉下心來,
索性一筆一畫臨摹起了唐宋院畫。
將生宣緩緩展開,
屏息凝神地專注白描。
慢慢控制毛筆的水分和速度,
把每張紙的特性都刻進心里。
日復一日地,終小有所成。
比起自學的苦,
對繪畫的熱愛更勝一籌。
最終畫風的成形,
還是因為一次敦煌之旅。
一鉆進石窟,她就怔住了。
無數游客匆匆來往,
她卻定定地看了一天,
醒時只道出一句:
“我此生受到的最大震撼就是在這里了。”
此后她的畫多了“佛性”。
用濃烈的色彩去碰撞,
隱約透出宗教感,
把敦煌重彩融成了她的獨特風格:
似佛非佛,
似仙非仙,
似妖非妖。
雖然在北京電影學院求學,
張漁畫畫多是靠自己領悟。
始終與學院派職業畫家格格不入。
最后反倒是影視圈,
挖掘了這個寶藏畫師。
一開始觀眾并不買賬。
在《九州海上牧云記》中的皇后,
十年如一日地描摹一名女子的相貌。
劇中出現的畫作,
便是出自張漁之手。
皇后描畫的是女主角
——張鈞甯飾演的銀容。
一批粉絲卻來指責畫師:
畫得一點都不像!
張漁不卑不亢地硬氣回道:
這是畫,不是ps。
把“畫得像”
作為評價畫作的唯一標準,
反而暴露了美學底蘊不足。
張漁畫畫灑脫不羈,
幾乎無“形”可依。
三兩筆劃過便成人形。
有時描繪人體不著衣物,
便被舉報“”“負能量”。
這讓真正創作藝術的人頭疼不已,
這樣抽象的人體,
也可以算作“”嗎?
懂欣賞的人,
只看見了美。
越來越多的手游、電視劇、電影,
都在這位國風畫師的日程上,
排起了長隊。
也許畫師數月甚至一年的成果,
在影視劇中只是幾秒的鏡頭,
甚至完全被剪輯掉。
她也甘之如飴:
終于,國畫之美被時代認可了。
中國美術文化的瑰麗,
終要讓年輕一輩來認可和繼承。
張漁便是復興道路上,
以畫筆添磚之人。
古典水墨之美,
披上現代美學的外衣,
竟也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