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的奇遇劇情介紹—勇士劇情簡介
想當年,那個時候沒有網絡,一種名叫“內參片”地東西令許多人心神向往。也許很多的90后,對"內參片"這個詞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對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如果當年有幸看到內參片,那可真是幸運。
(首先說明本文只討論電影,不談其他內容)
《陽光燦爛的日子》
而對于90后的人來說,可以在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面窺探到。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有這樣一個片段。馬小軍和一群孩子,趁著天黑偷偷的混進電影院去看內參片,結果被大人們發現,,全部被攆了出去。當時馬小軍他們的電影,正是非常有名的《羅馬之戰》。
《陽光燦爛的日子》
其實你真正了解了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其實“內參片”,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或神秘。只是因為當時參加譯制工作的人都得對影片的片名、內容嚴格保密,連家人也不許透露,而且看的人是極少數。
《羅馬之戰》
“內參片”顧名思義,全稱叫做“內部參考片”,即以非商業渠道引進 、專供特殊群 體或個體欣賞的外國影片,這個定義我覺得是最為全面的。事實上,內參片不一定都是給高級領導人內部參考用的,也未必都是電影資料館正式收購的,或者說是僅供業界內部學習參考。
《羅馬之戰》
與內參片有關的三個概念:引進片、譯制片以及“過路片”。
引進片
一般來說,“外圍影片”都可以視作為引進片,但是不一定都是“外國電影”。在當時,也常常被“引進” 過來,但是顯然,它不是“外國電影”,一般這樣的電影都是受到了政策的支持。
《巴頓將軍》
到現如今,一部電影想要真正地走進電影院,有一些列的審查流程要走。包括內容的審查、技術標準的審查。
譯制片
和引進片密切相關的就是譯制片,由于引進片和譯制片有很多重疊交鋯的部分 ,常常難以區分。我們只能大概地說,絕大分的引進片都是譯制片,少部分是國產影片。包括配音還有字幕等等,所以,你能在CCTV-6能夠看到一部外國電影,操著一口正宗且奇怪的中文。
過路片
所謂 “過路片”就是外國影片公司送交中影公司選購的影片,但是這些電影,以當時的選片尺度來看,不能購買來公開放映。說得簡單點,就是這些電影都是“樣貨”,看完之后要退回去,并不準備發行。
永嘉路383號的上海電影譯制廠
“過路片”雖然不同于取得合法身份的引進片和譯制片 ,但卻可以被劃 “內參片”的放映。在特殊的年代,被視為比較特殊的內參片。
特殊時候,這些準備引進,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放映的境外影片,除了來自蘇聯和西歐的,也有些私商進來的美國片。
在解放初期的時候,電影院里還是能夠看美國的電影的。到了抗美援朝的時候,要看美國電影就很困難了。但是電影工作者,由于業務的需要,電影局的放映廳,就會從電影系統的資料館里調出一些以前留下的美國片拷貝,為創作人員放一些老片,用作研究參考用。比如說《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
當然,雖然一些美國電影不能放映之外,其他國家的很多電影還是可以看的,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面還是挺廣的。主要是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影片為主,但也有西歐、拉美、北歐、日本、印度等等地區的。
《第四十一》
像英國的《士兵的經歷》《王子復仇記》《百萬英鎊》《罪惡之家》;法國的《勇士的奇遇》《佐羅》;意大利的《偷自行車的人》《警察與小偷》《羅馬十一點鐘》《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印度的《兩畝地》《流浪者》、《兩頭牛的故事》,由于“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作為內部放映。
《雁南飛》
當然少不了蘇聯的相關影片,像《雁南飛》、《第四十一》、《士兵的頌歌》、《一個人的遭遇》、《晴朗的天空》、《》、《一年中的九天》等等。當然除了《一個人的遭遇》和《雁南飛》作過短期公映外,其余幾部都作為“內參片”。
《》
《》
當然也包括日本二戰相關的影片,當時的目的是注意日本軍國主義回潮的動向。包括《軍閥》、《零式戰斗機》、《》、《啊、軍歌》、《戰爭和人》和《神風特攻隊》等等,同時還有美國的《巴頓將軍》、《中途島之戰》等等,蘇聯的史詩片《解放》等。
進入到70年代的時候,普通的文化產品附加上“禁忌”、“特權”、“窺視”等中國元素逐漸地“祛魅”。改革開放,讓這些“文化特供”的空間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上的商業影院,走入到了尋常百姓家。這一標志是以放映阿爾巴尼亞、朝鮮電影和越南電影為開始的,包括朝鮮電影《賣花姑娘》。
《賣花姑娘》
內參片轉成公映片,于是,看參考片成為一時的風氣。不論是電影圈里的人,還是電影圈外的人,紛紛通過各種門路,搞來票子觀看。于是產生了一種職業,倒賣電影票的黃牛。
當時電影入場券
這些“進口”片源,直接影響了國產電影的制作,甚至影響了第四代、第五代導演的風格。當改革開放進一步的時候,中國電影的就開始逐漸從世界電影縮減為好萊塢。
到了90年代之后,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國門越來越大,所謂的“內參片”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是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的產物,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它對中國后來電影的發展,還是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
《雁南飛》
《早春二月》
不管是來自當時的電影強國,蘇聯、法國還是美國的內參片。這些電影特有的藝術特點,都或深或淺、或顯或隱地在當代中國電影史中留下了蹤跡。
比如說,鐵驪導演的《早春二月》,大膽借鑒蘇聯內參片烏魯謝夫斯基《雁南飛》,尤其是攝影的表現手法,著力運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攝影技巧。小鎮之春,寒意未退。情意似水,欲罷卻不能。北伐前夕的知識分子,左右搖擺,惆悵徘徊。眼見苦難卻又無能為力的寂寞,在早春二月里,就顯出格外的寒意。
《早春二月》
改革開放的成功,中國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自信!內參片也就成為了歷史,但是卻折射了一些文化,值得紀念!
本文由十點影視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一篇影評都有相應的影視資源(上映),并且,如果你有想看的影視,關注點贊,轉發收藏,留言評論或者私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