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電視劇迅雷下載-潛伏電視劇迅雷下載全集40集
說起“特工”,我們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說我們熟悉,那是因為以特工為主角的影視劇總是廣受歡迎。
好比說經典的“007”系列、《諜影重重》等,國產劇《潛伏》等電視劇也在觀眾心目中廣受好評。
而說起“陌生”,那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對于特工的理解都是來自于影視劇,認為他們的生活總是“精彩刺激”,尤其是看過了歐美大片之后,不少人總會覺得特工都身手了得、開著豪車在街巷里展開追逐戰。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特工卻絕非如此,他們十分低調,甚至可以說是“不起眼”,而且竊取情報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變得更加隱秘、令人難以察覺。
以臺灣為例,兩岸尚未統一,臺灣向大陸派出特工的行動也從未停止,盡管我們已經破獲了許多臺灣間諜案,但仍有不少臺灣間諜潛伏在大陸、潛伏在你我身邊,那臺灣在大陸還有多少特工呢?
自從蔣介石敗退臺灣,兩岸之間的關系也經過了從敵對到逐漸緩和,再到恢復交流等幾個階段。不過,盡管兩岸之間的炮聲早已停止,但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臺灣人卻一直在“行動”,這個戰場就是情報戰場。
最初,敗退,留下了大批“特務”潛伏在大陸,他們通過電臺與當局聯系,在新中國策劃暗殺行動,或是竊取情報。
隨著這批潛伏特務的被捕或是被策反,臺灣方面也開始派遣新的特務前往大陸竊取情報,而進入新時期之后,臺灣方面已經不僅僅是直接向大陸派遣制內特工來竊取情報了,而是利用往來于兩岸之間的臺商、學生甚至是明星藝人等來竊取情報。
尤其是在兩岸關系緊張的時刻,臺灣間諜的各種活動就更加頻繁,因為他們急切地需要更多有價值的情報。
例如,在1996年第三次時,李登輝就暴露過一名臺灣間諜的身份。
當時,解放軍向臺灣外海試射導彈,并舉行了兩棲登陸作戰演習,有多枚DF-15導彈落到臺灣外海。
原本,這可以起到對臺灣的震懾作用,但李登輝卻胸有成竹地告訴臺灣民眾,這些導彈都是“空包彈”,一下雨就“點不著了”。
這話讓我們的安全部門意識到,情報已經遭到了泄露。
隨即便對此案展開了調查,最終查實原解放軍總后勤部軍械部部長劉連昆在因為經濟問題受到處分之后,就開始與臺灣軍情局接觸,并成為了一名臺灣間諜。
從1992年開始,劉連昆就利用工作之便,向臺灣方面提供了十幾分機密情報,其中就包括1996年臺海軍演的相關情報。
劉連昆依靠出賣國家機密,獲得了臺灣軍情局超過2500萬新臺幣的“獎金”,這也將他送上了“斷頭臺”。
再例如,在2003年時,在高雄發表講話,精準說出了大陸部署導彈的位置、具體數量,同樣暴露了他們在大陸的間諜。
國安部門在聽到如此信心滿滿地說出沿海地區導彈部署的絕密情報時,就立即展開了調查,最終查到了幾名偽裝成“臺商”的臺灣軍情局特工。
這主要是因為得意忘形,點出了各地導彈的具體數量。
而當時,導彈基本上都布置在比較偏僻的農村,那里人員流動少、商業活動也不活躍,卻偏偏有很多“臺商”出入,很快就引起了國安人員的注意。
于是,臺灣軍情局五處一組上校李運溥浮出了水面。
他是臺灣情報網絡的王牌間諜,打著“醫學研究咨詢部”的旗號長期在東南沿海一代活動,而且他每半年就能向臺灣軍情局提供60條情報,大陸方面導彈部署的信息,就是由李運溥提供的。
在李運溥被捕之后,根據他的交代,我國安全部門又在沿海各省市總共破獲了24起臺灣間諜案,抓捕了大批間諜。
而到了現在,由于“”勢力的日益猖獗,臺灣情報部門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搜集大陸情報、破壞兩岸和平統一,他們竊取情報的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當今,竊取情報的方式主要有幾種,一種是利用科技手段來搜集情報,比如、監控對方的電話、電腦,并尋找有用的情報,美國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曾多次被曝出別國領導人電話的丑聞。
在這一方面,臺灣的技術能力肯定不能與美國相比,因此臺灣間諜收集情報,多使用人力收集的方式,也就是利用他人來收集情報。
一開始,在兩岸剛剛開始相互往來時,臺灣情報部門會通過各種手段,威逼利誘往來于兩岸之間的臺商刺探大陸的情報。
而到了后來,臺灣情報部門將策反目標放在了在臺灣讀書或交流的大陸學生身上。
臺灣情報部門精心挑選的“策反對象”,都是政治、經濟或者國防科工類專業的學生,他們要么即將加入涉密單位,要么就能接觸到相關單位。
許多學生尚未踏入社會或是剛剛接觸社會,心思比較單純,很容易受到臺灣間諜的蒙騙,在不知不覺中,就泄露了國家情報。
而且,由于臺灣情報部門認為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不惜“放長線釣大魚”,在一開始并不會提及任何與策反有關的事情,只會以各種理由,想方設法拉攏這些學生與自己的關系——或是將自己打造成“知心姐姐”,或是假裝與這些學生戀愛等等。
直到時機成熟,再打“感情牌”,讓這些學生為自己竊取情報、拍攝“有用的照片”。
除了學生之外,與臺灣人結婚的大陸人,也是臺灣間諜的“重點關注對象”。因為他們在大陸有著自己的關系網絡,很有可能能夠為他們竊取到有用的情報。
當互聯網迅速發展之后,臺灣情報部門也“與時俱進”,發展黑客及“網軍”為自己收集情報。
根據國安部門的監測數據,在2008年時,大陸以外木馬控制端IP中有65%都是來自臺灣地區,可見,臺灣有多么重視這一場“網絡情報戰”。
《環球時報》的報道顯示,臺灣軍情局還建立了網絡專項計劃,專門針對大陸進行網上竊密活動、情報滲透活動。
例如,在大陸有許多軍事發燒友,他們十分熱衷于在軍事論壇上發帖,國家有什么軍事上的“風吹草動”,他們都不吝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分析,而且還會親自去拍攝一些軍事武器裝備的照片發到網上。
臺灣間諜便會利用“約稿”“請教”等借口,拉近與他們的關系,并進一步將他們吸收為間諜,利用他們收集更多大陸的軍事情報。
還有一些臺灣間諜會故意在網絡上發表一些荒謬可笑的軍事觀點,吸引大陸軍迷對他進行“反駁”,試圖從中挖掘到大陸的軍事情報。
此外,還有媒體報道顯示,臺灣間諜還會在網上“招兼職”,工作內容是去各地的港口、造船廠或其他一些“敏感地區”拍照,日薪可以高達數百元。
一些急需用錢、法律意識又比較薄弱的人很容易上當受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臺灣間諜提供了機密情報。
總的來說,臺灣軍情局現在真正派遣到大陸的間諜的可能沒有過去那么多,但他們會利用“裝、騙、利、脅”四步在大陸尋找合適的人選充當間諜,并從事竊密活動。
簡單來說,他們利用互聯網偽裝出不同的身份,在大打“感情牌”與網友混熟了之后,就以“兼職”“約稿”等方式提供高額報酬,將網友發展成自己的“情報員”。
假如網友有所警覺,他們就會通過威脅、恐嚇等手段,迫使網友不敢報警,只得乖乖任他們驅策。
因此,到底臺灣在大陸有多少特工潛伏?這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來概括,不過,從一些媒體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絕對不會是“個別幾人”。
此前的臺灣媒體曾表示,臺灣軍情局的官員公布過數據,自從1949年敗退臺灣至今,已經有超過3000名間諜“以身殉職”,而如果算上在大陸被捕、被關押的間諜人員,那總數將會超過6000人。
更近一些的媒體報道顯示,在2018年,我國國安機關組織了“2018-雷霆”專項行動,在這次行動中,國安機關破獲了100多起臺灣間諜案。
而在2年后的“迅雷-2020”專項行動中,國安機關破獲的臺灣間諜案已經高達數百起,不僅抓獲了一大批臺灣間諜,還打掉了一個臺灣情報機關布建的情報網絡。
從媒體報道來看,臺灣間諜案在大陸其實是越來越多的,這也印證了前文所言,越是在兩岸關系緊張的時候,臺灣間諜活動就越是猖獗的規律。
那么,到現在,臺灣能讓多少間諜“潛伏”在大陸?也許真正在臺灣軍情局“編制內”的間諜并不多,可如果要算上臺灣間諜在大陸“策反”的相關人員、煽動得“不知情群眾”,說有上千人,恐怕也并不過分。
此外,現在臺灣間諜通過他人竊取情報的方式已經變得更加隱蔽,他們會打著“學術交流”,甚至是“支持統一”的名義來刺探情報。
早前國安機關破獲的“蔡金樹臺灣間諜案”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
蔡金樹雖是臺灣人,但早年在大陸求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從事兩岸交流活動。
后來,復興廣播電臺的間諜郭佳瑛聯系上了蔡金樹,并千方百計討好于他,兩人很快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郭佳瑛在得知蔡金樹的“南臺灣兩岸關系協會聯合會”缺乏資金后,還主動為其提供資金、場地,幫助他繼續運作這一協會。
而郭佳瑛所討要的回報,就是一個便于和大陸人接觸的“辦公室主任”頭銜,利用這一頭銜及與蔡金樹的關系,郭佳瑛獲得了許多大陸的重要情報。
在蔡英文上臺之后,兩岸交流逐漸減少,郭佳瑛很難再有直接接觸大陸學者的機會,便說服蔡金樹就打造了一個“深藍偏紅”的“親大陸”媒體——“鷹傳媒”,打折“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旗號,向大陸學者約稿,套取大陸內部重要信息。
“支持兩岸統一”這個大旗,著實蒙騙了很多大陸學者和記者、智庫專家等,不少人都曾向該媒體投稿,令郭佳瑛取得了不少重要情報。
最終,盡管蔡金樹是受了郭佳瑛的蒙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其套取了情報,但也同樣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因間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
除了像蔡金樹這樣被蒙騙的學者,有一些臺灣學者則是故意借自己的身份來刺探情報的。
例如臺灣師范大學退休教授施正屏,正是借自己“兩岸農業政策研究小組”組長等身份掩護,前往大陸參加各種兩岸研討會議,記錄重要發言,并拍攝活動資料、參會人員名單,提供給臺灣情報部門,令臺灣方面獲取了我國“一帶一路”、亞太戰略等方面的重要數據和內容。
這也正是現在臺灣間諜的隱蔽之處。我們對于那些“支持兩岸統一”的臺灣人,總是會從心理上就先放松了警惕,甚至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親近”之感,卻很難想到,他們可能只是為了竊取情報,才做出這樣的“違心舉動”。
因此,為了國家、為了自己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將“國家安全”放在心頭。
即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去臺灣、也不會接觸到臺灣人,也要提防臺灣間諜在網絡上偽裝身份、騙我們去拍攝情報照片,以免淪為間諜竊取機密的道具和棋子,甚至成為臺灣間諜網絡的一環。
-END-
作者:理理
編輯:如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