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輕女的電視劇、重男輕女的電視劇大全
近年來,女性題材成為國產影視劇的香餑餑。
“大女主”“獨立女性”等標簽井噴式增長,從姐妹花題材到女性群像,從聚焦校園成長題材,到關注三十歲以上職場女性的情感選擇……但大多女性影視作品,都辜負了前期營銷的高期待,最終難以留下一個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劇中,沒有女性主角膽敢不妥協、不原諒。
今年四月,張子楓主演的女性題材電影《我的姐姐》,結局引發爭議。一個嚴重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姐姐,在父母死后選擇撫養弟弟長大,大學生的她幾乎是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發展,來給予弟弟愛與關懷。
《我的姐姐》劇照
歸根究底,這也是“原諒”,張子楓所飾演角色對父母“重男輕女”的原諒,對弟弟奪走自己原本擁有的愛、未來、青春的原諒。
承擔責任、付出愛,這些都是好詞。但國產劇中幾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一模一樣,在被傷害之后會選擇承擔和付出。
這何嘗不是一種道德捆綁?
再往前,2019年的《都挺好》,姚晨飾演的的蘇明玉。
《都挺好》劇照
即便她在整部劇中都雷厲風行、敢愛敢恨、與家庭斷絕關系,但到了結局,還是被老年癡呆的父親一句話感化,最終呈現了一個從強硬到妥協、從獨立堅持到心軟原諒的“高配版樊勝美”。
阿耐的原著里有這么一句話:“她需要掌握主動權,只要她能,她決不被動。”但電視劇擰巴多了。
類似“被老年癡呆父親感動、從而破防”的心理路徑是粗暴的、偷梁換柱的。它以情感磨滅是非,而幾乎,這份情感的一頭只有索取,另一頭只有付出。
患有老年癡呆的蘇大強出門給蘇明玉買中考習題集,明玉找到他以后痛哭不已,最后兩人手拉手回家
《都挺好》“忘了一切卻唯獨記得女兒練習冊的父親”,和《我的姐姐》中“無人依靠只能對姐姐撒嬌”的弟弟,本質是一樣的。
不論女性角色接收到來自觀眾的多少心疼、敬意和鼓勵,到最后都淪為家庭的獻祭人偶。
《我的姐姐》劇照
原諒,不是不可以存在,說白了“都是她自己的選擇”。不過,當此類情節在電視劇中反復出現、且刻意強調出其溫暖、柔軟的底色時,就不昭自明了一個事實:理解也好,原諒也罷,都是國產劇里被美化了的某種“女性必備、甚至獨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