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電視劇有哪些(好看電視劇有哪些推薦)
中國最好看的10部劇最低9.5,第一名差點滿分,《水滸傳》沒上榜
作者|丸子
編輯|向晚晩
每年六月到八月都是電視劇的黃金檔,今年也是如此。
前有神仙姐姐劉亦菲的《玫瑰的故事》,后有吳謹言的熱播劇《墨雨云間》,前幾天楊紫主演的《長相思2》剛剛收官。
真可謂是“爆款劇”層出不窮。
這些劇雖然火,卻難成經(jīng)典好劇,熱度一過,也就沒有多少人會為之駐足停留。
而那些真正的經(jīng)典好劇,不管過了多長時間,還是會有很多人喜歡。
就像《甄嬛傳》,已經(jīng)過了13年,它仍然很火,自媒體平臺關于這部劇的考古內(nèi)容,更是多到數(shù)不清。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最好的10部劇,最低的是9.5分,第一名差點滿分,而《水滸傳》卻沒有上榜。
19年過去,《亮劍》依然是觀眾心中最好的抗日劇。
它講述了革命軍人李云龍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等戰(zhàn)爭時期,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的故事。
這部劇讓觀眾看到了革命先輩的風骨,真實反應了那一段歷史的殘酷,后來的許多抗日劇都無法超越它。
與一些抗日神劇相比,《亮劍》的最大亮點是不刻意貶低日軍的實力,不過分拔高國軍的戰(zhàn)斗力。
那些抗日神劇,只會把日軍塑造成的形象,在《亮劍》里,日軍是作戰(zhàn)意識頑強、戰(zhàn)斗力強悍的軍隊。
這凸顯了當時國軍作戰(zhàn)的艱難處境,也還原了當時戰(zhàn)斗的真實性。
這部劇真實的點還在于《亮劍》的服化道,無論是李云龍還是其他角色的衣服,都是皺皺巴巴的,不太干凈,這才是上過戰(zhàn)場的樣子,這才貼合戰(zhàn)爭的背景。
觀眾們喜歡看《亮劍》,最關鍵的是主角李云龍。
他的性格大大咧咧不記仇,講話粗魯,脾氣火爆,不似其他劇,將主角描繪出偉光正形象,毫無瑕疵。
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他就是“敢于亮劍”的真正英雄。
《潛伏》雖然是一部諜戰(zhàn)劇,但是它的編劇,將諜戰(zhàn)元素、辦公室政治元素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場景都融合在一起,將一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改編成了40萬字的電視劇。
這樣大幅度地擴充內(nèi)容,還做到了劇情邏輯合理,不僅如此,劇中還添加了許多黑色幽默,不得不令人佩服。
《潛伏》在劇情上不拿觀眾當傻子,沒有那種智商堪憂的橋段。就像電視劇《懸崖》里女主角半夜打扮得花枝招展,穿著高跟鞋去倉庫偷東西,這種無腦情節(jié)在《潛伏》里完全沒有。
整體劇情上,都是層層深入的,不會生硬地去套革命情感、民族大義這種東西。
余則成當初投共的原因并不是被革命精神感召,只是因為看到軍統(tǒng)的骯臟內(nèi)幕,同時對左藍念念不忘。
伴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他一點點堅定了自己的信仰,這種變化是循序漸進真實可信的。
這部劇中演員的表演,同樣是它的加分項,妥妥的全員演技在線。
比如審問馬奎、誣陷李涯、刺殺陸橋山等群像戲段落里,每一個人的表情、眼神,都堪稱教科書式的演技,看得人大呼過癮。
這是一部爽劇,不談戀愛,沒有俊男靚女,更沒有抽風劇情,是真正可以翻來覆去看上十幾遍的好劇。
《走向共和》是一部史詩級作品,也是很多人心中國產(chǎn)劇的NO.1。
它展現(xiàn)了中國晚清到民國時期三十多年的歷史,細致描繪了在那個動蕩的時期,先輩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當初編劇團隊在創(chuàng)作劇本期間,閱讀了將近6000萬字的史料,將孫中山、慈禧、袁世凱、李鴻章等那個時代的“主角,從多個角度展現(xiàn)出來。
這些大人物,在國家發(fā)展是守舊還是求新的過程中,反復拉扯,精彩至極。
同時,《走向共和》也讓觀眾認識到了歷史人物的多面性,這也是它的厲害之處。
慈禧,在以往的電視劇里,就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老太太,只貪圖享樂,不顧國家死活。
在這部劇里,慈禧會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拋卻個人私欲,也曾允許朝廷開辦洋務運動,也曾允許溫和的維新變法。
只是她看不到天下大勢,只要威脅了她的統(tǒng)治,她就立刻下死手。
而李鴻章一角,也不同于以往教科書所說的“賣國賊”形象,他其實是個講求實干、精于世故、苦撐國事的人。
《走向共和》將距今不過百年多的近代史,用影視畫面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好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主要講述了在1942年中緬邊境的禪達小鎮(zhèn)上,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潰兵組成了一支抗戰(zhàn)小隊,在戰(zhàn)火紛飛的環(huán)境中艱難求生的故事。
網(wǎng)上有人說:每年都要看兩三遍這部劇。
它究竟魅力何在?
這部劇里的一些演員很有名氣,像段奕宏、張譯等人。
但他們都很能吃苦,每天都是和大家吃住在一起,不斷地研讀劇本,一個鏡頭有時候會拍一天,只為能拍出滿意的畫面。
在劇集制作上,從服裝、配飾、語言、外景、裝備等細節(jié)方面,力求還原歷史本來樣貌。
這群潰兵穿著邋里邋遢的衣服,他們來自天南海北,每個人的語言也不盡相同。
隨著劇情的推進,他們的武器裝備也在不斷地更新,開始時用的是中正,到后面用上了。
其實這部劇最吸引人的還是它的內(nèi)涵,它沒有《亮劍》那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壯志豪情,有的只是抗戰(zhàn)的艱難,面對戰(zhàn)爭、面對災難不畏懼死亡,奮勇向上的精神。
這個團里的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被戰(zhàn)爭消耗得不成樣子,自認為不配當軍人。
但是在那個假冒的團長“連蒙帶騙”的領導和指揮下,他們都找回了愛國之魂,都會為了殺鬼子而拼盡全力。
最后,他們都可以挺直腰桿說自己是一名軍人,還是一名打贏了日本人的軍人。
94版《三國演義》改編自羅貫中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東漢末年的動蕩以及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史。
后來翻拍了多次《三國演義》,效果都不如94版。
一部劇拍攝了三年多,放到現(xiàn)在少有影視劇能做到這樣。
劇里的服裝超過了3萬套,道具有7萬多件,群演有40多萬人。
小到手工縫制的鎧甲、精心噴鍍的頭盔,一杯一盞等道具,大到提前一年準備的真“火燒赤壁”的場面,都是工作人員翻遍資料、咨詢專家而精心制作和籌備出來的。
《三國演義》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文學作品,而94版呈現(xiàn)出的人物都非常符合原著,劇情邏輯嚴謹,展現(xiàn)的戰(zhàn)爭場面也很真實,一幅幅畫面就猶如歷史畫卷一般。
后來,如若談論起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情懷,莫過于“三國情懷”。
而這種情懷還輻射了華夏文化圈,日本泰國韓國都曾爭相購買版權和轉(zhuǎn)播權。
至此,94版《三國演義》已經(jīng)成為觀眾心中永恒不滅的經(jīng)典。
《武林外傳》圍繞著“同福客棧”女掌柜和她的伙計展開,演繹了一段段經(jīng)典搞笑的故事。
它播出的那一年,大結局的收視率竟和當年春晚不相上下。
這是一部有內(nèi)核的喜劇,披著武俠的外衣,為觀眾提供了情緒價值。
看到網(wǎng)上有人說:“當我郁悶了,就會打開《武林外傳》任意一集,就當作背景音在那放著,心情就會變好。”
超多平實且搞怪的臺詞,向觀眾訴說著最真實的道理。
直到現(xiàn)在,一些當時的“熱梗”依然風靡網(wǎng)絡。
“我出來打工,不惦記錢我惦記什么?”
“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那個經(jīng)典的神功,“葵花點穴手”“排山倒海”,已然成為90后、00后童年中最美好的回憶。
top4:《毛騙終結篇》9.7分,中國第一網(wǎng)劇
這是一部懸疑網(wǎng)劇,講述了一群混跡在城市邊緣的有組織有紀律的俠盜,設下一個個騙局,撕下那些“體面人”的人皮的故事。
它沒有流量明星, 沒有廣泛宣傳,靠著超高的口碑擠進了電視劇高分排行榜的第四名,成為了“中國第一網(wǎng)劇”
這部劇一共有三部,最開始的那部誕生于2010年,堪稱“網(wǎng)劇鼻祖”。
當時那群熱愛拍攝和演戲的大學生們,用了6萬元作為了啟動資金,開啟了拍攝之旅。
后來第二部和終結篇,一次比一次制作的效果好,劇情上伏筆越來越多,很抓人,畫面鏡頭感也越來越高級。
劇集的制作者們在劇中塑造了那些為了正義的“城市俠盜”,是一群小人物,而他們在劇外也是小人物,但卻都在努力發(fā)著光。
87版《紅樓夢》改編自清代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它展現(xiàn)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轉(zhuǎn)衰的命運和舊時代人們身不由己的悲哀。
《紅樓夢》中,閬苑仙葩和美玉無瑕的愛情、大觀園中上演的一幕幕,都是無數(shù)紅學專家津津樂道、愿意研究半生的“文學家園”。
這版《紅樓夢》可以說是所有人心中的經(jīng)典。它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從選角、演員培訓、人物設定上都是不可復制的。
劇中林黛玉的選角,最讓人稱贊。陳曉旭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宛若林黛玉從書中走出來一樣。
為了能讓演員徹底懂得要飾演的角色,在正式拍攝之前,劇組進行了三年的演員培訓,從人物性格到儀態(tài)。
今年的8越暑期檔,有一部翻拍《紅樓夢》的電影即將上映。有網(wǎng)友驚呼:看到有人敢拍《紅樓夢》,我非常震驚。
不管后來再翻拍多少版,87版《紅樓夢》永不可逾越。
《西游記》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影視圈被翻拍了無數(shù)次。
然而觀眾最愛看的還是楊潔導演執(zhí)導的這部86版《西游記》。
這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電視劇,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求取真經(jīng),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jīng)八十一難取得真經(jīng),最終修成正果。
當年一經(jīng)播出轟動全國,收視率高達89.4%,受到無數(shù)觀眾喜愛,甚至有觀眾寫信到央視催更。
現(xiàn)在每到寒暑假,還會重復播放這部劇,重播次數(shù)已超3000次。
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成長,孫悟空成為了每個中國孩子童年最想成為的“超級英雄”。
這部劇的拍攝,歷時了六年,就如同唐僧求取真經(jīng)一樣艱難。
唐僧的演員換了三個,汪粵作為唐僧的第一個扮演者,拍攝了三集就提出要離開劇組去拍電影。
徐少華被楊潔導演看中,接替汪粵成為唐僧,他被譽為“最帥唐僧”。因為工資比孫悟空、豬八戒的少5元,他憤然離開。
最后唐僧的扮演者固定在了遲重瑞身上。
由于經(jīng)費有限,當時劇中很多演員都一人分飾多個角色,當時看劇時完全沒有看出來。
最終,《西游記》呈現(xiàn)的一幕幕,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都深深植入在國人的記憶中,永不磨滅。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很有深度的權謀劇,講述了封建的帝王之道,它被評為是“沒有一分鐘劇情是多余”的歷史正劇。
它講述了嘉靖三十九年,嚴嵩一黨權傾朝野,海瑞不畏強權,與之進行抗爭,并查出一系列貪墨腐敗之事的故事。
這部劇是精心打磨過的“滿漢全席”,它在細節(jié)方面下足了功夫。
劇中官員的官服是嚴格按著品級設計的,與歷史記載相符。公文信件以及和軍事相關的道具,皆具有一定的歷史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都能自然表達出來。
開篇司禮監(jiān)三名太監(jiān)一出場,不到十秒的時間,就將人物性格立住了。
呂芳說話四平八穩(wěn),黃錦隨聲應和,而陳洪則陰陽怪氣接話并且偷瞄著呂方。
因為是權謀劇,劇中太多互相揣測的劇情,皇帝與內(nèi)閣之間、官僚和宮闈之間、嚴黨與清流之間……
看第一遍時不明白,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部劇,在2007年剛開播時,收視慘淡。但隨著時間流逝,有越來越多的人看懂這部劇,已經(jīng)有將近30萬人評價,評分也一路飆升至9.8分,占據(jù)高分榜榜首。
它值得細細品味一番。
寫在最后:
除了這些經(jīng)典的高分好劇之外,還有很多值得二刷三刷的電視劇佳作。
《闖關東》《水滸傳》《甄嬛傳》《瑯琊榜》等都是這樣的存在。
這一部部優(yōu)秀的影視,從側面證明了,雖然身處流量為王的時代,但觀眾的審美不會被流量時代的“爆劇”所迷惑,能讓觀眾駐足停留的只有那些優(yōu)質(zhì)的良心好劇。
也期待在未來的電視劇市場上,能有更多好劇誕生,帶來更多的視聽盛宴。
—END—
圖|來源網(wǎng)絡侵刪
中國“評分最高的11部電視劇”,《亮劍》第11名,第1名實至名歸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最近幾年的國產(chǎn)劇,那就是“面子熱鬧,里子空虛”。
表面上看,市場幾乎每個月都會產(chǎn)出一部爆款,收視數(shù)據(jù)光鮮亮麗,觀眾追的不亦樂乎。
但這些爆劇的花期,往往很難長久,播的時候話題度拉滿,風頭過后卻食之無味。
所以很多人寧愿回頭重溫那些老劇,盡管對劇情早已滾瓜爛熟,但每次看還是樂此不疲。
比如《父母愛情》,隨便撿起一段來,都能看得有滋有味。
還有《甄嬛傳》的“甄學家”們,不斷從細節(jié)里,發(fā)現(xiàn)新的樂趣。
這些劇歷久彌香的長尾效應,讓觀眾愿意花費時間成本一刷再刷,成為公認的經(jīng)典。
今天,皮哥就和大家盤點國內(nèi)評分最高的11部國產(chǎn)劇,看看這些被奉為經(jīng)典的作品究竟“神”在哪兒。
—11—
《亮劍》(2005)
豆瓣9.5分丨播出三千多次,男主角差點不是李幼斌
19年過去了,《亮劍》“抗戰(zhàn)第一劇”的交椅依舊無人撼動。
期間也有劇企圖復制《亮劍》的輝煌。
比如2011年的《新亮劍》,但最后4.7的評分只能說落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雖然《亮劍》的類型標簽是“戰(zhàn)爭”,但它最難復刻的反而不是戰(zhàn)爭戲,而是人。
像楚云飛、魏和尚、張大彪、趙剛這些角色都如此鮮活,再加上演員們的傳神表演,讓他們擁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這部劇最大膽的手筆,就是塑造了李云龍這樣一個非典型英雄。
《亮劍》之前,影視劇中的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完美人設,到了李云龍畫風突變,成了一個愛罵娘暴脾氣,但又滿腔愛國熱情的草莽英雄。
這種不經(jīng)修飾的真實樸素是李云龍打動觀眾的原因。
一個富有反叛精神的大老粗比完美無瑕的英雄更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演員陳建斌曾自曝,當初《亮劍》劇組也找過自己演男主。
但他覺得“那些軍人不適合自己,我喜歡挑戰(zhàn)有個性的軍人角色”,于是婉拒了。
因為主角行事作風原因,以及小說后半部分涉及時代背景的敏感,《亮劍》的誕生經(jīng)歷了不少艱難。
即使到最后,電視劇還是未能完整呈現(xiàn)李云龍完整的一生。
這也成為《亮劍》最大的遺憾。
—10—
《士兵突擊》(2006)
豆瓣9.5分丨一部沒有女性角色的劇
在它出現(xiàn)之前,軍旅劇在國產(chǎn)劇里屬于冷門中的冷門。
所以在《士兵突擊》籌備之初,導演康洪雷到處拉投資,但很多人一聽是軍旅劇而且沒有女主角,立馬就沒了興趣。
最后還是有軍旅情懷的華誼老總王中軍拍板投資了這部劇,還推薦了王寶強出演。
在這部純爺們的戲里,締造了國產(chǎn)劇有史以來最生動飽滿的男性群像。
王寶強的許三多,張譯的史今班長,段奕宏的老A袁朗,陳思誠的成才,每位演員用無可替代的表演賦予了角色靈魂。
雖然剛開播的時候收視率全國墊底,連見慣大風大浪的臺長也因為收視太差崩潰大哭;
但隨后它便迎來后勁超足的長尾效應,至今已經(jīng)重播200余次,成為軍旅劇難以企及的天花板。
多少男性觀眾被鋼七連的漢子們打動,特別是“不拋棄,不放棄”的許三多,讓他超越角色本身成為感動一個時代的精神圖騰。
這個角色也讓王寶強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演員,就此開辟了屬于他的事業(yè)版圖。
前不久,王寶強憑借《八角籠中》提名百花獎最佳導演,昔日的許三多終究完成了屬于他的鳳凰涅槃。
—9—
《潛伏》
豆瓣9.5分丨開啟中國諜戰(zhàn)劇黃金時代
2011年春晚舞臺,趙本山把余則成的名字放到小品里,一句“這都潛伏到咱家多少年了”成了當年最熱的梗。
能成為本山大叔春晚play中的一環(huán),可想而知《潛伏》當年有多火了。
《潛伏》的劇本堪稱教科書級別。
導演姜偉在原作小說的基礎上,又借鑒了蘇聯(lián)諜戰(zhàn)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的構思,用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辦公室狼人殺盤活了這場潛伏大戲。
除了抓內(nèi)鬼的經(jīng)典諜戰(zhàn)戲碼,天津站上演的官場現(xiàn)形記也堪稱活靈活現(xiàn)的職場生存法則。
辦公室的人情世故,與領導同事的相處之道,辦公室內(nèi)老油條們的勾心斗角讓人看得無比真實。
老謀深算的吳站長更是最強段子手,貢獻了全劇八成以上的金句,角色表現(xiàn)深受觀眾喜愛。
《潛伏》開啟了諜戰(zhàn)劇的黃金時代,此后《黎明之前》《懸崖 》《風箏》等精品不斷涌現(xiàn),共同壘起諜戰(zhàn)劇的天花板。
—8—
《走向共和》(2003)
豆瓣9.6分丨尺度最大的歷史正劇
《走向共和》的幕后團隊相當硬核。
制片人是投資制作《雍正王朝》的劉文武,編劇是創(chuàng)作過《漢武帝》《大清鹽商》的盛和煜,導演則是拍歷史劇手拿把掐的張黎。
這樣一個1+1+1>3的王牌團隊,必定不會按部就班的去拍清末民初那段歷史。
在查閱6000萬字的史料后,盛和煜他們明確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從藝術性和人性化的角度解讀。
像是慈禧、光緒、李鴻章、袁世凱這些大人物,不只是作為史書中的紙片人,而是活生生的人來還原。
他們在內(nèi)憂外患下所做的種種抉擇,既有私利和錯判,也能看到苦楚和無奈。
但這種對慈禧、李鴻章等人的復雜性展現(xiàn),在播出后引發(fā)巨大爭議,被痛批為歷史虛無主義,給反面人物翻案。
因此之后十幾年,《走向共和》一直處于被禁的狀態(tài),直到近些年它的價值才得到重新審視,9.6的評分就是最好的證明。
《走向共和》是一部孤品,很難再有歷史劇能如此客觀辯證地去講述歷史了。
—7—
《我的團長我的團》(2009)
豆瓣9.6分丨因“超前”差點被埋沒的神劇
2009年,康洪雷導演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首播,賣出了每集150萬的天價。
有《士兵突擊》的火爆在前,再加上“鋼七連”原班人馬聚首,這樣的商業(yè)效果也在所有人的預料之內(nèi)。
但開播后,大家等到的卻不是《士兵突擊》式的熱血勵志,緩慢的節(jié)奏加上時而晦澀的情節(jié),直接把觀眾看愣了。
預定的爆款意外啞火,收視慘淡的同時又慘遭痛批,給了全劇組不小的打擊。
再加上拍攝期間發(fā)生意外,還造成工作人員傷亡,《我的團長我的團》一度成為“反面教材”登上各大報紙的頭條。
原以為這部劇就此沉寂,誰想幾年后它會上演口碑反轉(zhuǎn),如今甚至反超《亮劍》成為評分最高的抗戰(zhàn)劇。
它的好不是那種酣暢淋漓的爽感,而是需要靜心細品的娓娓道來。
那些不被看重的“炮灰”,才是戰(zhàn)場上最真實的人性記錄,他們會有畏懼退縮但最終又甘愿犧牲奉獻。
從這些小人物身上,我們能看到中國人的精神,以及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遺憾的是,由于資金不足無法按照原計劃拍攝,不得不對后面的劇情走向進行了刪改,王寶強客串的戲份也被刪的一干二凈。
—6—
《三國演義》(1994)
豆瓣9.6分丨滾滾長江歷史東流
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播出,收視率一度高達46%,“看三國”幾乎成了當時人們每晚的必備功課。
拍攝4年,投資1.7億,單是群眾演員就超過40萬,這組數(shù)據(jù)放在當下也稱得上鴻篇巨制。
雄厚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全體演職人員的用心創(chuàng)作,造就了這部藝術性與史詩性并存的精品。
它的偉大之處在于對小說原汁原味的還原,從黃巾起義到三分歸晉,小說中的經(jīng)典名場面都在劇中得到完美還原。
最牛掰的當屬“火燒赤壁”一場戲,軍隊特地派出一個師的兵力和一架直升機支援拍攝,最終呈現(xiàn)了極其壯觀的視覺效果。
《三國演義》播出后不僅國內(nèi)反響巨大,就連日本、泰國都花重金買下版權,帶動“三國IP”在亞洲的火熱。
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拍攝時間過長有的演員無法協(xié)調(diào)時間,一些角色不得不中途換成其他演員。
比如趙云先后由三位演員扮演,還有演員洪宇宙同時扮演過青年袁紹和周瑜兩個角色。
演員的變動導致看的過程中有些出戲,但瑕不掩瑜,它依舊是一部經(jīng)典。
—5—
《武林外傳》(2006)
豆瓣9.6分丨武俠喜劇獨領風騷
18年過去,它依舊是很多觀眾的“下飯劇”首選。
誰能想到,這部開辟武俠情景喜劇先河的神劇,開播時撲的悄無聲息。
首播當天,《武林外傳》的收視只有1.95%,畢竟這樣一部披著古裝皮玩現(xiàn)代梗的劇,在當時來說太超前了。
但出乎電視臺意料的是,僅僅兩天后收視率開始節(jié)節(jié)攀升,最高甚至直逼《亮劍》創(chuàng)下的最好成績。
之后各地電視臺也爭相重播,幾乎搶占了各大頻道的黃金時段。
《武林外傳》好就好在盡管情節(jié)和臺詞看起來如此荒誕無厘頭,卻傳遞著最真誠平實的人生真諦。
小小的同福客棧仿若一方江湖,見證著住客與過客的悲歡離合,治愈著無數(shù)觀眾的心靈。
每個角色,每位演員,都是觀眾心中難以替代的朱砂痣和白月光。
寧財神原本只打算寫40集就罷手,但在房貸壓力下絞盡腦汁寫到80集。
還記得當初大結局的一句“未完待續(xù)”讓人期待了很久,最后卻隨著寧財神不了了之。
這么多年過去,同類作品里也就《鵲刀門傳奇》這么一部還過得去,《武林外傳》造就了武俠情景喜劇的巔峰,也成為絕唱。
—4—
《毛騙·終結篇》(2015)
豆瓣9.7分丨草根網(wǎng)絡劇的逆襲
在這個璀璨的頂級國劇陣容里,這部由非專業(yè)團隊創(chuàng)作的網(wǎng)劇顯得格格不入。
它的主創(chuàng)是一群來自河北傳媒學院的大學生,憑著一腔熱血扛著自己的設備,自編自導自演了《毛騙》。
但這么一部草臺班子拍出的“三無”作品,卻受到全網(wǎng)觀眾的熱捧,不斷創(chuàng)下評分新高。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混跡于城市大街小巷的騙子。
他們“”的對象,是那些賺著大錢卻不干人事的有錢人,他們用各種騙術花招精心布局,等著為富不仁者入甕。
這就像一個現(xiàn)代背景的武俠故事,主角團是行俠仗義的俠盜,既有傳奇色彩又有對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
從2010年到2015年,《毛騙》一共拍了三季,這部終結篇就像是對他們成長的總結,最后在主角們各自天涯的結局中和觀眾揮手告別。
這一系列的成功讓人看到,即便沒什么錢,沒什么名氣,依然可以拍出拍案叫絕的精品。
這群戲內(nèi)處在社會邊緣,戲外在影視圈亦是無名之輩的人,用他們的才華征服了觀眾,完成了人生最精彩的反轉(zhuǎn)和逆襲。
—3—
《紅樓夢》(1987)
豆瓣9.7分丨超越高鶚的完美續(xù)寫
87版《紅樓夢》是對原著的完美還原,也是紅學家們的一次完美發(fā)揮。
但這么一部堪稱藝術品的作品,起初讓導演王扶林幾度崩潰,差點放棄拍攝。
雖然看過很多遍原著,也研究過專家學者的相關資料,但王扶林對這部傳世經(jīng)典仍然沒有底,也受到來自上級和社會的各種質(zhì)疑。
情急之下,王扶林請來沈從文、曹禺、周汝昌等文學大家擔任顧問,為劇本和場景一一把關。
有了這些大佬的護航,電視劇成功把握住原著的精髓,雖然淡化了神話色彩,但在生活細節(jié)上有了更精細的雕琢。
特別在演員的選擇上,王扶林放手啟用了很多新人,歐陽奮強、陳曉旭、張莉等都是導演組的“神仙選角”。
最令人驚喜的是電視劇大膽棄用了后四十回高鶚的續(xù)寫版本,周嶺等紅學家們?yōu)椤都t樓夢》集體創(chuàng)作的后續(xù)堪稱驚艷。
如果說高鶚版還給《紅樓夢》留下一個希望的尾巴,劇版則是延續(xù)原著諸芳流散的悲涼基調(diào),創(chuàng)造出一個凄慘破碎卻又力道萬鈞的結局。
王熙鳳死后被草席裹著丟到荒郊野外,單純的史湘云淪為歌妓,薛寶釵流落民間,偌大的賈家終究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結局。
可惜的是,受到資金和環(huán)境的限制,原本十幾集的續(xù)寫內(nèi)容被壓縮到只有六集。
就像網(wǎng)友說的,當年有人卻沒錢,現(xiàn)在有錢卻沒人,87版《紅樓夢》成了絕唱。
—2—
《西游記》(1986)
豆瓣9.7分丨老少皆宜的假期神劇
89%的收視率,重播次數(shù)超過3000次,這是86版《西游記》保持至今的驚人紀錄。
作為四大名著中最早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一部,《西游記》在那個年代注定困難重重。
由于技術有限,書中的很多場景很難在攝影棚還原,楊潔導演只能帶著堪景人員從南到北,跑遍大半個中國找到合適的取景地。
但最難辦的是各種特效鏡頭,很多時候只能采用最“老土”的方法。
比如龍宮的場景,是隔著魚缸拍攝水中鏡頭;
還有天宮的云霧繚繞是干冰炮制,孫悟空口吐的仙氣是的煙霧。
土特效在當年讓無數(shù)觀眾為之驚嘆,許多孩子競相模仿劇中的斗法也成為一道風景。
演員傳神的表演,再加上造型師王希鐘的高超妝造,造就了這些至今被老百姓奉若真人的角色形象。
在技術落后、資金不足的條件下,86版《西游記》在視覺和審美效果上達到的格調(diào)是電腦時代也難以企及的。
—1—
《大明王朝1566》(2007)
豆瓣9.7分丨當之無愧的“劇王之王”?
這是一部具有歷史深度的文學作品。
上至帝王權術,下至百姓民情,在既定的歷史框架中縱情發(fā)揮,展現(xiàn)最透徹深邃的歷史面貌。
雖然只是截取了大明王朝的一個橫截面,但其中能看到浩浩湯湯的中國史,也有我們所處的現(xiàn)實倒影。
操縱棋盤的嘉靖帝,身上凝聚著中國歷代帝王的鬼影;各懷心思的百官,在彼此牽制中暴露出封建制度的弊病。
正如浙江巡撫鄭泌昌所說:文官袍服上織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繡的是獸;穿上這身袍服,你我哪個不是衣冠禽獸?
陳寶國的嘉靖,倪大紅的嚴嵩,黃志忠的海瑞,眾位演員用醇厚的表演堆積起歷史的厚度。
但這種厚度和高度也成為它的門檻,很多觀眾覺得戲劇性不夠,故事太乏味艱深,這也成為這部劇的“原罪”。
《大明王朝1566》播出后收視慘淡,之后就被湖南衛(wèi)視雪藏,一藏就是十幾年。
雖然如今已經(jīng)為它正名,但很少有人再敢嘗試拍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作品,《大明王朝1566》成為歷史劇最后的高光。
以上,就是評分最高的11部國劇。
可以看出,大眾對這些老劇的偏愛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這些劇真正具有不被時代淘汰的品質(zhì)。
因為篇幅有限,還有不少同樣優(yōu)秀的劇集未能上榜,不知在您心中,哪些可以被列入神劇的行列?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chuàng)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jīng)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