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美人魚在哪可以看_電視劇情迷睡美人全部
碧海銀沙網訊(文/宋立民編輯/榮 蓉 少 瓊)孔老夫子與周星馳無關,但是與魚有關。至少,兒子叫“孔鯉”,與鯉魚有關。據傳因其問世之際魯昭公賜孔子一尾鯉魚而得名,可見魚是要記住的。美人魚更是如此。
看完周星馳的美人魚,筆者沒有多想“環保與人性”、“愛與復仇”、“科幻與生態”、“票房30億”等等,而是想到了中國古代“從神到人”的“獨腳夔”。
《韓非子》與《呂氏春秋》都提及孔子論述“夔”是人不是神,而且不止一只腳,同時還是一位音樂家:“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意思是這樣的音樂泰斗,形同日月,一個足夠,不是一只腳的妖怪,也不可多求。其實,入世的孔子不過是把儒家傳統的禮樂思想理性化而已。老人家未必不知道“夔一足”的神話傳說,有后來出土的青銅器為證,這個獨腳神獸曾經多么流行。
《說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龍一足。”獨腳,身體像龍,“美人魚”同類也。《莊子?秋水》:“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是吧,至少有“八爪魚叔叔”的恢弘氣勢了吧。區別在于,周星馳的美人魚是美女,從造型到行狀脫胎于安徒生。而中國的“夔”是帥哥,始終一只腳,沒有像林允妹妹那樣把魚尾巴變成了兩只腳。不過,林妹妹常常一跳一跳地行走,便與我古代神話絲絲入扣了,蹦著走,就是莊子說的“趻踔而行”。
其實,這種“一足也”的思想,在《論語》里頗有不少。“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張》)起始井然、大小深淺皆通的“圣人”,一足也。中和《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一足也。(《八佾》)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足也。(《雍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也是“一足也”。不是說多幾個顏淵、子路不好,而是極言十分重要,以一當十,不可或缺。
情歌還是老的好。或許可以說,對于孔夫子,《韶》這樣的音樂,是既聽得出《風》《雅》《頌》,又聽得出堯舜禹的,正所謂“詩歌就是隱喻”。
那么,用“一足也”的標準衡量,周星馳的《美人魚》意味何在呢?
一方面是“童話”的“重鑄”與“鍍亮”。在夸張的“周氏幽默”效果里,大家都知道“美人魚”不過是個載體,是個演繹理念的“環保道具”。然而,拿“美人魚”說事的思路卻無疑的大膽的。因為安徒生的童話已經是一種流布五大洲的“世界語”,再拿過來演繹,疑似在歐洲重寫浮士德,是很危險的。所以,周星馳的“堅守”也如同孔夫子的復周禮一樣。他以藝術家的敏感捕捉到了關鍵點:保護生態需要潔凈的目光與靈魂。而表現這種“干凈”的,最佳莫過于童話。法國傳記作家莫洛亞說:《小王子》是一本“給成人看的兒童書籍”,因為“在它富有詩意的淡淡的哀愁中,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其實,所有的童話都是寫給大人看的,是要大人率先洗凈了自己的魂靈,而后念給娃娃們聽的。換言曰,是教育成人不要被銅臭污染,不要被“聲吶”顛覆,不要迷醉于“若蘭”的懷抱而與孩子的心完成“兼容”(哪怕是暫時的)。孔夫子說自己喜歡的是沐浴、吹風、唱著歌回家,何嘗不是心里裝著個“童話世界”?而且,童話里的愛總是純潔得如同山百合,鄧超與林允闡釋得差不多,張雨綺反襯得更好——即便在現實生活里,土豪也未必一定會去找個苗條的女土豪的。子夏曰“賢賢易色”(《學而》),一個人能夠喜歡賢德勝過了好心,盡管他說自己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經有學問了。中國神話里的“夸父追日”說:“棄其杖化為鄧林”,周星馳找了“鄧林”做男女一號,標準的“神話”也。所以,票房順便“神話”一些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另一方面是“聲吶”的“擴大化”。因為太現實的修齊治平,想象力原本很豐富的孔夫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夔”成了不凡的凡人。所以,在《論語》里是看不見莊子的汪洋恣肆的。無奈周星馳需要。與海外“嚴肅主題”相同,他要用喜劇寫悲劇。與國外幾十年非常發達的科幻不同,他的“聲吶”漏洞不少。首先,魚類生態的破壞,原因遠遠不至于聲吶,看過專題片《水生世界》,我們都知道,魚類的減少與滅絕是多因一果,如游不過三峽,無法一如既往地產卵,如非法捕撈趕盡殺絕。即便是聲吶,也并沒有那么恐怖。有比較專業的網友評論:電影要人們關注海洋環境,但橋段有些夸張,一般來說只有重要地點靠強聲吶來保護,動物會主動避開的。“不過鄧超看的那個視頻,是日本人殺海豚的真實視頻,用金魚測試時由日本女人來進行,也是用來諷刺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于鯨魚和海豚的捕殺是滅絕性的!”所以,國外的“災難科幻片”常常讓我們信以為真,如《卡桑德拉大橋》里的肺鼠疫。而周星馳的科幻卻一瞥就知道是玩笑——他要用“不正經”來說“正經”,要告訴你我的“環保大使”“美人魚2.0”就是來解構“金錢萬能”的;我的“夔”就是一只腳的神獸,愛看不看。尤其是“大團圓”的結尾,無論美學家批評了多少年浪漫的“化蝶意識”,無論網友如何吐槽說土豪與魚只能是“無性婚姻”,然而人家硬是你劃水來我吐泡,“直至白發千古”。“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回讓你孔老夫子見一見。不過,要注意,人家美人魚仍然是“沉魚落雁”的,盡管力挽狂瀾的是“魚老太太”。
“有一個故事而且只有一個故事,真正值得你細細地講述”。用現代人的聲音——哪怕是孔夫子的女婿公冶長的“鳥語”——再敘述一遍那些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吧,例如“白雪公主”,例如“小王子”,例如“夏洛的網”,或許從中冉冉升起的不只是一縷來自工業文明的憂傷。因為詩是藝術,是靈魂的嘆息,因為我們身外的與我們身內的環境都刻不容緩地急需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