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驟雨電視劇全集(暴風驟雨電視劇全集在線觀看)
1961年的《暴風驟雨》,是一部根據周立波小說改編,很真實的一部講述農村土改期間的電影,它以細膩和凝練的手法,形象地反映了東北老根據地轟轟烈烈的土改斗爭。
此片激起了全中國農民群眾的“土改”熱情,使“土改”運動在中國大地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從政治宣傳的角度考察,此片確是成功之作。
中學時候學過《分馬》這篇課文,很有回憶——原著小說非常強大,語言風格非常幽默,但在電影里沒能體現出來。
然而拍攝的實在有水平——雖然完全是政治需要,老片子也是時代特色到不行。從開頭的演職人員表,由煙霧中浮現,十分具有藝術性。
它講述了1946年的東北農村,我軍一支農村土改工作隊在肖祥隊長的領導下,來到了東北某解放區元茂屯,深入發動群眾。
老片子總是那么傳神——藝術作品與時代相結合才有其生命力和歷史價值。這里邊的正面人物無一不是濃眉大眼的“偉光正”形象。
于洋用精湛的演技演出了肖隊長的精、氣、神——于洋本人曾在東北參加過土改工作隊,所以演起來駕輕就熟!
肖隊長是他演員生涯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次于《英雄虎膽》里的曾泰。
內戰時東北的土地改革,工作隊進駐后先尋找苦大仇深的農民——通過鼓勵訴苦的方式,激發廣大群眾,樹立階級敵人,斗爭地主分田地,再以保衛勝利果實動員群眾,參加解放革命。
所謂土改三步走:訴苦會、、分土地。
只有這樣才能帶動觀眾的情緒,啟發覺悟,推進革命!
從情感渲染上,訴苦會是必須的,它能切中時代環境,使廣大觀眾感同身受,團結最大多數人民來壯勢。
土改的時候,我黨在很多地方都沒有直接逮捕地主,而是發動群眾,讓群眾覺悟后親自斗垮地主——在本片中,農民就問土改干部,你們咋不把地主直接抓起來? 黨的回答是,革命不能包辦代替,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它必須是:群眾自己認識到:我要反壓迫、要反剝削、要干革命。因此要讓群眾自己站起來當家做主,而不是為民做主之后把跪著的群眾扶起來。
被扶起來的人是站不穩的!
所以工作隊要做大量的耐心細致的啟發工作——這部61年的片子,片子里工作組的工作方式在之后的幾年里仍然延續,這也是一種路徑依賴。
然而,1946年左右的事,還在打解放戰爭,鹿死誰手尚不能定,這個時期就急著在農村搞土改,肯定很難得到勞苦大眾的支持,窮人們沒有信心真的能翻身,再怎么動員也沒有用。
片子雖然政治意味突出,但生活思想都很現實。有許多微妙的細節都在還原當時的事實:諸如初期開會沒人認真聽、劃分成分時農民的遮掩顧慮、集體抓地主半路有農民偷偷溜走。有騎墻觀望的、膽小怕事又渴望分一杯羹的、一腔熱血卻被家人拖后腿的……一個生動鮮活的中國農村。
在這其中,高寶成主演的趙玉林是土地改革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的英雄人物。他苦大仇深,性格剛強,義無反顧地投入戰斗,在戰斗中勇敢堅定,視死如歸。
在那個時代,窮人個個都好,富人個個都壞,誰窮誰有理——訴苦會上的趙玉林,一身正氣,深明大義。他要砸碎鎖鏈,爭取全世界。
舊社會的殘酷遠遠超過電影的描寫吧,聽聽趙玉林控訴韓老六的話:
我拼死拼活,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打了一年工,算賬發現我倒欠韓老六一百元!
土改工作的重大意義和難度也是現在難以想象的吧。
被地主韓老六世代奴役到麻木的老百姓們……
看這個片子需要極大的耐心。
農耕時代的北方農民就是苦啊,沒有韓老六的地方都一年有半年吃不飽……
不了解中國過去積貧積弱的歷史,就不能理解中國大陸為什么會被赤化。
本片音樂實在是絕贊,趙玉林訴苦時的板胡,他被綁走當勞工,夫妻訣別,風吹趙玉林妻子頭發這一幕,真是凄涼。
再說說惡霸地主韓老六,劉季云的表演,在這片子里大放異彩,真太舒服了!
這個人有錢,有權,有槍,既兇殘,又狠毒為,真的是不太好搞倒。
他的外形和氣質,其實不像壞人,而是更像一個質樸本分的“山區老農”,所以,他所體現出來的“惡”,是“深藏不露”的,是隱藏在平靜水面之下的。劉季云演過《林海雪原》的老道,那真是做派老練地道!絕對的深不可測,劉季云用細膩的表演,將反面人物演得賊像!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比如工作隊來到元茂屯之后,韓老六就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安。然而他倚仗著自己當過屯長的余威,仗著自己有個在山里當土匪的弟弟韓老七,繼續在窮苦佃農面前耀武揚威:
不信你就等著瞧,哪個兔崽子要想和六爺過不去,就等咱家世元和中央軍過來,一塊跟他算總賬!
其言行舉止簡直可以用“絕妙”二字來形容——不僅是“演得像”,而且是“演得好”!
他的表演極其沉穩,絕沒有夸張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全都是生活中該有的狀態,但往往既準確而又充滿力度。而每一個微妙的神情,也都分寸得當,這才是一個演員真正的功力。
他是在循序漸進中,讓觀眾感受到韓老六這個角色所帶來的殺氣和寒氣,令人不寒而栗。
其實不僅僅是韓老六,那個年代拍的電影,無論是農民的形象還是說話方式等,都跟貼近現實。比如電影里的農民大多是駝背的——這點就很符合農民形象,他們天天挑重物彎腰鋤地,怎么可能擁有筆直的背呢?這點算是現代電視劇應該學習的。
只是有那么一點:
地主韓老六這個“典型人物”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突破口,有了這么壞的地主,革命與暴力的合理性不言而喻,但實際上,真有這樣典型的地主嗎?
地主和有錢人都是靠剝削壓榨的嗎?
——過去的地主,剝削窮苦的勞動人民,現在的資本家呢,壓榨著工人的剩余價值。
在那個時代,窮的都是好的,富的都不仁,而且傻!一輩子專干給自己樹敵的事兒,周圍全是他的敵人。
農村土改風暴,就是要建立貧農與地主間的二元對立。
但是從古代社會起,主要矛盾無不都是朝廷和農民之間的矛盾,而非地主和佃農、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矛盾。
歷次農民起義,都是一上來反朝廷,而不是反地主。這是不是就充分說明,地主和佃農之間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但是,槍桿子里出政權,誰有槍,老百姓就怕誰,就聽誰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直到親眼看見解放軍大部隊列陣路過,老鄉們才終于都有了報仇雪恨的勇氣。
當最底層的勞苦大眾被喚醒,勢必爆發出排山倒海驚天動地的磅礴力量!
窮人手里只要有槍,才敢站出來對抗地主。所以到了最后,整個片子再現了一種雄偉的激動人心的氣派。
新中國電影盡管有很多毛病和不成熟的地方,卻有一股沖破畫面的昂揚的朝氣,一份只屬于新中國的少年氣象,這種氣象背后,是一種強大的主體意識,腳踏實地的知道我是誰!
吃盡了被壓迫的苦頭,覺醒很早,斗爭最堅決,卻死在了翻身前夕的趙玉林,與土匪的戰斗中,犧牲了。
為趙玉林的命運感慨!
中國領導的土地改革,終將給當時的中國農民帶去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如同暴風驟雨般難以阻擋,這應該就是原著和電影的含義。
土地改革不容易啊!
最后老田大叔蹲在自己的土地上,抓起一把土,眼眶一下就濕了。
建國初太難了!窮苦百姓的命也是命啊!
趙玉林犧牲前最后說了一句話:要保住咱們窮人的天下!